高考语文中“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中“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解析
一、新闻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
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
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
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
2019年8月)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
月)(1)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3)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
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
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
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
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
受欺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
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选自南方网《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材料二:
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
有人认为孩子
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造成伤害程度加深。
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
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
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
根据反欺凌网站Bullying Canada.ca 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报讯选自新华网《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材料三:
注: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注:不同胖瘦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选自《光明日报》的《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材料四:
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
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
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
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
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
” 杨甫德说。
(选自《工人日报》的《帮助孩子对校园欺凌说“不”》)
(1)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和正确的药物参与进来,心理疾病一定能治愈。
B.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往往更易于受到持续性的、伤害性的和力量不均衡性的攻击。
C.权力的差别、体型的差别、体能的差别、成绩的差别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因素。
D.校园欺凌中作为加害方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侵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的诱发因素,在诱发因素的分析上,它们是有交叉点的,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
B.材料二和材料四中都说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
除此之外,两则材料还提及了面对校园欺凌的共同做法。
C.从材料三来看,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是最大的,体型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也是最大的。
D.材料一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它的三个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提到了受害者的三个易欺人群和他们的心理感受。
(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发生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追记“时代楷模”南仁东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
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
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
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
可他说:“我得回国。
”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
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
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他曾亲眼见过窝水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
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
”“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
”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
“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
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
”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
“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
”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仁东能响应科学家的建议,提出“天眼”项目的研发主张。
B.南仁东对“天眼”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亲自把关。
C.“天眼”的快速落成,主要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
D.“天眼”的建成使用,使中国进入了射电天文学的“黄金期”。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连用三个数字,表现南仁东长期专注于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并且贡献巨大。
B.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和影响划分写作版块,串联小标题,构成递进关系。
C.文中引用南仁东的原话和他人的评价突出他朴实而高大的形象,且更真实、可信。
D.文章用“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的诗化语言,表达了南仁东对理想的追求。
(3)南仁东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记者从2018年12月27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斗系统启动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截至今年l2月,北斗系统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包含l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l8颗北斗三号卫星。
2019至2020年,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
根据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材料二: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系统,北斗是唯一一个使用了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
GPS,格洛纳斯、伽利略都是仅使用中轨轨道。
北斗使用了更加高轨的静止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轨道运转周期为24小时,其信号会长期覆盖指定区域,且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进一步提高精度。
我国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及“一带一路”地区,系统建成后,这些地区均将获得优
于GPS系统的精准定位。
其他所有定位系统只接收太空信号,不与通信卫星进行任何交流。
而北斗的接收机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最典型的应用是可以发布140个字的短报文.就像现在人们平时用的“短信”,既能够定位,又能显示发布者的位置。
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没有网络的地方,安装北斗系统终端的用户可以定位自己的位置,并能够向外界发布文字信息。
该技术将被用于紧急救援、野外作业、海上作业系统。
更重要的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实现双向通信,提供的指挥端机可进行一点对多点的广播传输,为各种平台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国防、民生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摘编自中华网军事2018年11月20日)(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分类应用中,位次排列在前三名的产业是车辆监控、信息服务与车辆导航,占据着总份额的69%。
B.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应用于民用方面,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微不足道。
C.2013年至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2018年开始大幅度提高,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到4000亿元。
D.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市场在2013年时规模较小,仅146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翻了接近两番,预计2020年可达到l080亿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建设完成,中国自主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北斗系统,正式为世界用户提供高精度的服务。
B.北斗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需要在轨工作卫星33颗,走出了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道路。
C.北斗系统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这些地区获得的数据通信链路能校正误差,其精准定位优于GPS系统。
D.北斗系统建成以后,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任何没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便定位自己的位置。
(3)与其他定位系统比,北斗系统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
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于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
孔
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濡”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③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
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④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
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
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
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
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⑥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
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
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
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
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⑥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亦有密切关系。
中国思想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
《论语》一上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偶然的。
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如果从伦理道德观念来讲,“仁”是最主要的,但若从整体上来讲,从后来的学术发展的争论来讲其核。
观念则是“学”。
虽然孔子时代的“学”是“六艺”,但也得承认,在这种人文知识的学习中,读书是一个重要方面。
⑦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加强。
朱子的出现把孔子的传统大大加强了,因为朱子讲“格物致知”,“格物”归根结底就是读书。
从整体上来讲,朱子学这个庞大的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就是学习。
朱子的哲学就是为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个哲学论证。
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学习、强调读书。
⑧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
在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
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
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摘编自陈来《读书的意义》,人民日报,2019年2月19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