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语》关于个人修养的格言
•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
者而改之。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
乎?传不习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朱熹说:天不生仲 尼,万古如长夜。
• 山东至今仍流传颂 扬孔子的民谚:天下文 官祖,累代帝王师。
1、孔子弟子和门人
• 据称,孔子有弟子三千多,贤人七十二。 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 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 派。
•
“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
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 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12)仁者无敌。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 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 益。
(2)《论语》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3)《孟子》中的名句
•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
应“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他还提出“正名”
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
• c、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
他主张祭祀,对鬼神表示诚敬,至于鬼神是
否存在,则可以不问。他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
观努力。
(2)孟子的主要思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
的孔子和孟子 新版新人教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 后世影响至为深远,在 中国以及日本、朝鲜等 一些亚洲国家被奉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 被尊为“圣人”、“至 圣先师”、“万世师 表”。
孟府
孟 林
1、《论语》和《孟子》简介
• (1)《论语》
《论语》,是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一部书。共分二 十篇,五百一十二 章,约二万字。这 部书是我们研究孔 子生平和思想的基 本材料。
• (2) 《孟子》
• 《孟子》,是 记载孟子及其学 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共七篇, 每篇分为上下, 约三万五千字, 一共二百六十章。
8、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9.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 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 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 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朝鲜和欧洲一些国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
2、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 (2)孟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
• a、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仁”
的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
• b、孔子的伦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1)《论语》关于个人修养的格言
•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
者而改之。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
乎?传不习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 恶于众也。
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 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 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 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 (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 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 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 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 “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 从鲁国迁居邹国。
予,以
• 孔庙、孔府、孔林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
阜,是规模最大的纪念和祭祀孔子及其子
孙的建筑群。
•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于1994年12
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庙
孔庙位于曲阜城的中央。 据史料记载,
在孔子辞世的第 二年(公元前478 年)鲁哀公将孔 子旧居改建为祭 祀孔子的庙宇。 经历代重建扩修, 明代形成了现有 规模。
(3)《论语》和《孟子》的影响
•
东汉时和五代时,《论语》和《孟子》先后
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时,
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子》和《大学》
《中庸》合编为《四书》,元、明、清六百年间,
《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
《论语》和《孟子》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尤其是《论语》,其影响甚至远及日本、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 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 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 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 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 想的精华。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被 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 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 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
• a、性善学说
•
他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
非之心。这四种善良的本质构成了四种道德品质,即:仁、
义、礼、智。
• b、“仁政”思想
•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根本的
“民本思想”。
• c、理想人格
•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
大丈夫。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 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谢谢!
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等。
3、《论语》《孟子》中的成语
(1)《论语》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举
一反三、不耻下问、废寝忘食…… (2)《孟子》中的成语
舍生取义、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4、《论语》《孟子》中的名言
• (1)《论语》关于个人修养的格言 • (2)《论语》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 • (3)《孟子》中的名句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 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 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 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 统治者。
孟 子 故 居
孟庙
孔府
• 孔府本名 衍圣公府。位 于孔庙东侧, 为孔子嫡长孙 的衙署。府内 存有著名的孔 府档案和大量 文物。
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北, 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家 族墓地。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说 同悦,通假字)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由,诲女(女同汝,通假字)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 同智,通假字)也。” 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