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保护》网络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保护》网络课教案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庄晓蓉
教学科目:
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本及相关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能力目标:
(1)使学生获得搜集和处理信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得到研究成果。
(3)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与创新精神。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高考综合课考试的立意是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在教学时既要注意梳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故本课的重点是: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
2.让学生学习简单的WEB发布和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养成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习惯。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经整体学习了《大气环境》这一单元的大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但仅仅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课以课本知识为依托、网上素材为背景、问题为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2.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电脑操作的基础,但熟练程度尚不够,因此必须预先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针对性训练,主要包括网络交流的手段和技巧、PowerPoint的制作等。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式,即先向学生提供一个“先行组织者”,介绍总括性信息(大气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然后逐层展开,提供稍微详细的信息(需学生探索的问题),分层次进行教学,最后再由部分到整体,使整个教和学的路径最短。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完成的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从而能够准确地控制和把握所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层次,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
[教法]
1.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经过自身的“摸爬滚打”,最后完成作品,达到学习目标。
2.演示法:把制作的课件、动画等呈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把握,并
从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
这同时也给学生制作作品提供了模板,让学生明白作品须达到的要求。
3.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合作学习,集思广益。
4.成果展示法:将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从而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
5.讨论法及辩论法:围绕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以形成正确的观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Intranet和TOP2000教学控制系统。
2.教师自制《大气环境保护》教学网站。
网站内容主要包括:
①课本上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的一些课外内容,以便于学生从学习旧知中获得新知;
②设置在线自测,以便于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
③设置友情链接,提供“中国科普博览”、“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等站点,以便于学生搜索所需资料,扩充知识面,拓展视野;
④开设地理论坛,以便于学生发表观点、相互交流。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后记:
1.在这节课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对学习内容作了深刻的研究,对网上的知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再组织形成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努力,以恰当的方式予以表现,完成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实现了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意义建构。
对于学生来讲,这就是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创新。
2.在这节课中,小组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学生认知过程的外显与控制始终是网络化教学的难点,大量的网上信息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内化为知识,如何发现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