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后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
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题是“家庭生活”,全组课文的《识字》是反映家
庭伦理道德的“三字经”,第5课《看电视》从看电视这个
细节中表现了一家人彼此关怀、谦让的亲情;第6课《胖乎
乎的小手》视角独特,以小见大,巧妙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写了小峰
母子俩帮奶奶晒棉被、棉鞋的事;第8课《月亮的心愿》以
月亮的观察,反映了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打算放弃十
分诱人的郊游的事情;《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的小诗《鞋》,也紧扣单元主题,写了家人回家,鞋也归巢的情境;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提出孩子想做家务事,而家长不允
许时“该怎么办”的话题;“展示台”里还要求学生展示在
家里通过看电视认识的字等等。
可见,整个单元都是紧扣单
元主题的。
这样的安排,为我们思考整体教学的策略提供了
便利。
本组教材选择“家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要学生体会家庭
成员之间的至爱亲情,同时还要求学生能通过教学大量的识字。
识字是本册的“重头戏”,本单元要求“会认”74个字,每课至少要求“会认”13个以上识字的量确实不小。
本单元安排的识字量这么大,我们凭什么可以实现识字目标呢?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两点,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热情,注重在学生生活中识字(本单元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识字),本单元的识字难关是可以突破的。
二、课程资源
本单元课程资源(课件)
①,《识字2》搜集(或制作)动画,一孩子回家主动与家
长打招呼的场景来体现“尊长辈,懂礼貌”;孩子踢碎邻居
家玻璃被家长批评,孩子诚恳接受意见的场景来反映“父母教,认真听”;打碎玻璃的孩子主动道歉赔偿的场景反映
“做错事,即改正”爸爸随手乱扔烟头,儿子给父亲诚恳指
出不足但不是指责的场景反映“长辈错,要提醒”。
②《看电视》:搜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各栏目片头,当
地电视台少儿节目的知名品牌片头,教学时热播的电视剧的
片头,然后剪辑有片头汉字的片断制作成课件。
③《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采访家长对孩子做家务的态度,然后剪辑三种具有代表性观点的片段制作视频课件;采
访孩子对于做家务的态度,然后剪辑两种具有代表性观点的
片断制作视频课件。
三、反思手记:
(一)强化备课的整体意识。
首先要增强“整体意识”,把一个单元当成一个整体来思考,
从教材的钻研,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课时的安排等都从一
个单元的整体来思考。
就教材钻研,我分析了结构,发现主
题相同,虽然有的是说家中之礼,有的是说家中人,有的说
的家中事,家中情,但都以“家”来关联。
我们设计可以分
配出各个板块的时间和侧重点;注重识字方法,注意自主尝
试认读记忆的过程,通过展示台来激发识字信心和欲望。
家
庭识字资源非常丰富,说家庭是识字矿藏一点没有夸张的意味,只要善于挖掘,你会发现家庭识字资源无处不在。
因此,我重视人文性目标的落实,歌颂家庭的和谐互爱。
注意前后
汉字之间的联系,识字方法的彼此借用,前课与后课内容之
间的联系,学《看电视》引篇让学生看熟悉的片头荟萃,引
起学生兴趣,然后话锋一转,要学生交流会认的字,体现家
中看电视也是可以识字的。
学完了《看电视》又布置收集在
电视中识的字,将课内课外识字有机整合在一起,而且还要
与单元最后的“展示台”安排相照应。
这样,本单元整合起
来安排教学,达成了整体优势,实现了整体的效益。
(二)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单课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从不固定单课课时,打乱结构重组新的板块,比如原两个
单课分别需2课时,现在我经过重组后可以减缩为3个课时,节约一个课时另行安排。
如前所例,我可以把第5课《看电视》和后面的《语文园地》的“展示台”“读读背背”栏目
的《鞋》组成一个新的组织结构板块。
进行新的教学。
同样,
《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可以和“家中事,家中情”的板
块组成一个新的板块。
这样,增强了整合的效益。
但是,我们要注意实事求是。
如果内容并不适合,我们不能
生拉硬扯组成不和谐的组织单元,在没有更优化的整体模块
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应立足于每课要落实的整体目标。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到昨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第二单元的内容,合上书本
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就一个字“爱”。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爱”是个沉甸甸的字眼,可是在
本组文章中,关于爱的话题是在一组轻松愉悦的小故事和小
诗歌中缓缓润泽的。
《识字2》是借鉴传统的“三字经”的
语言形式将爱的教育编成了新“三字经”,孩子们读起来朗
朗上口;《看电视》中球迷爸爸放弃球赛,把电视换成奶奶
爱看的京剧,而戏迷奶奶也关掉京剧,换成足球频道;《胖
乎乎的小手》不仅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还给姥姥
挠痒痒;《棉鞋里的阳光》中贤淑的媳妇给婆婆晒棉被,美
好的品质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灵,他也给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让奶奶更暖和;《月亮的心愿》中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
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游也放弃了……我这教者读这组
课文能让亲情和爱在心中流淌,可怎样让“爱”在学生身上
繁衍这是我本组教学重点研究的课题。
反思本单元的导学方
法和学生的反馈结果,我觉得在高效课堂探究的思想指导下,
“爱”得到了繁衍。
反思一:学生会的不教。
由于我班上学期的经典诵读积
累了《三字经》,已经知道三字经的文本形式和朗读形式,
所以在教学《识字2》时,孩子们根本不用老师教读,他们
拿起儿歌就朗朗上口地读得很生动。
《看电视》贴近学生实际,换频道、看精彩的球赛......这些动作学生再熟悉不过,学生只要一读文本就会浮现在眼前,所以在学这些文章时我
讲的很少,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去朗读,如小组内练读、小
组长推选组员展示读、小组开火车读、你读我来赛......这
多种形式的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这样我教的轻松,学生读得
愉悦而且理解透彻,不用我讲他们对文中的关键词“心里装
着的秘密”也有了答案,那就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我”的家人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
反思二:让学生在合作中解疑。
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时,
都试着提了一些问题,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个人的问题都展示
出来讨论回答,教者又要很好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
这是一组值得教者探究解决的矛盾体,于是在课堂上我把这
组矛盾体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
如《棉鞋里的
阳光》一课,有的学生预习后就提出了问题:1、小峰为什么也学妈妈给奶奶晒棉鞋?2、我应该向小峰学点什么?在《月
亮的心愿》这一课,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月亮为什么要想让明
天下雨?本来孩子们预习后提出的这些问题,答案很简单,
只要把课文多读几遍,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答案就出
来了,可这是孩子们在自读课文后的思考,虽然答案简单可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要想
透彻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导学过程中,我不是急着让孩
子们去文中找答案,而是让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
组里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辩一辩,达到合作探究答案、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他们明白只要互相交流就会
有收获,自己很能干能解答同伴的问题,从而树立自信心,
相信自己有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