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识鉴《郗超荐贤》原文及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识鉴《郗超荐贤》原文及鉴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世说新语-识鉴《郗超荐贤》原文及鉴赏
【导语】: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惟超曰: 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惟超曰: “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赏析】南北朝时,社会政治黑暗,各种“小道”流传。
一些文人或谈神说鬼,或品评前朝名士言行轶事,以此表明在政治上的消极态度。
其间有人将这些“稗闻”、“野史”、“街谈巷议”搜集整理出来,于是便有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说。
在记述人物言行一路,得以流传并保留相当完整的一部集子,就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了。
从本篇《郗超荐贤》,可以看出作者在刻划人物形象方面的功力,已臻相当圆熟。
首先,作者使用了“烘云托月”手法,安排人物在关键时刻出场,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印象。
文章目的明显是为郗超说“好”。
但作者引而不发,先交代了诸如郗谢二人关系对立、淝水之战前夕秦晋局势的险恶、朝野对谢玄挂帅的非议等人物关系及背景。
总之,作为朝廷最
有发言权的郗超此时若要否定谢玄,既合乎逻辑,又易如顺水推舟。
不料作者用“惟超日”三个字,引出郗超一番言论竟如此通达,人物高尚的品行跃然如皓空夜月,熠熠夺目。
这种安排人物在戏剧性场景的高潮中出现的手法,被以后的小说家经常借鉴。
其次,文章在写法上是“客观记述”。
作者文笔简洁冷隽,将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因果等交代得清清楚楚,一如写“史”。
就连文尾所发的“先觉”、“不以爱憎匿善”的赞叹,也以“时人咸叹”的客观方式来表达,使文章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很象“微型报告文学”。
作为一篇精彩的短文,作者懂得将笔墨化在关键之处,当略则略,当详则详。
“郗谢不善”、“淝水之战”、“秦晋局势”,史有记载,略; 郗谢共事桓宣、谢玄使才皆尽、郗超荐谢一节,前人无述,详; 故本篇亦可作史之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