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考优秀作文评点[记叙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年高考优秀作文评点[记叙类]
07年高考优秀作文评点[记叙类]
家教(xx年全国卷I)
河北考生
“砰--”“咣当--”“吱--”小宝人还没进院子,球已经飞了进来,紧接着小宝推门进了屋。

饭菜快凉了,爸爸在边喝着啤酒,妈妈在另一边打着毛衣。

看见小宝进了屋,妈妈起身把他拉到一旁:
“你干什么去了,成绩单呢?”
“踢足球……”小宝怯怯地说了三个字,并递上一张纸。

语文:46,数学:51,外语:42,常识:53……只有体育才及格。

妈妈火了,转身操起一把掸子照着小宝的屁股就打。

小宝“哇--”一声哭开了。

“唉,打就皮上过,骂就风吹过,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

”爸爸一边说一边撕下一块油腻腻的鸡腿往嘴里塞。

“哎,哎……你看看你还有点当家长的样子吗?上辈不尊,教坏儿孙,你还想让小宝跟你一样瞎混啊?”妈妈用筷子敲了敲桌边。

“别理你妈,她也是女流之辈,说话不算数,等你将来娶了媳妇,还是你说了算。

读书有什么好,你看看我,当年十年内乱耽误了读书,一节正经课没上,现在不也是每个月拿个千八百块的吗?”说话功夫又翻开了一瓶啤酒,酒沫喷了一脸。

小宝“吭哧”一声破涕为笑。

“去去去,死酒鬼,整天就知道喝酒,也不怕喝死,你要是拿喝酒功夫的一半来教育孩子,咱儿子就比你强。

你看咱隔院那小琳她
爸,家教管得多严……”妈妈训斥了爸爸一通,又转头对小宝柔声地说:
“乖,儿子,你要努力学习,要在班里跟别人比学习,看谁是第一,将来考上大学才能有长进……”一面说一面将一只鸡腿放在小宝碗里。

“嗯。

”小宝一边扒饭一边容许,脸上还挂着没擦干净的泪痕。

吃完饭,小宝抱起足球就跑,“砰--”往地上一摔,“咚--”又在天花板上弹了回来,“咣--”不偏不倚,正好砸在茶几上爸爸心爱的小茶壶上,茶壶应声而碎,顿时屋里弥漫着碧螺春的茶香。

在沙发上剔牙的爸爸看到此景,甩手就给了小宝一耳光:“小不死的!”
在厨房刷碗的妈妈应声跑过来,看见儿子脸上已留下五个红红的手印。

“你……你好狠心啊!没事吧,乖儿子?”妈妈说。

“真他妈的少家教,都是你惯的!”
小宝捂着脸,望着爸爸,又瞧瞧妈妈,不知道“家教”是什么玩意儿!
可惜呀,小宝的爸爸在某单位社会处工作,妈妈是一位教师。

点评:
应该说,这位考生的文字表现功力是很不错的,全文以小说章法,突出表现作为教师的妈妈和在社会处工作的爸爸(刻意扣漫画中的“家庭”“学校”“教师”?)教育理念的偏失和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两位家长的对照,家长个体前后的比照,颇具匠心,凸显挖苦。

人物语言鲜明生动,富有社会气息,像“打就皮上过,骂就风吹过”“ 上辈不尊,教坏儿孙”,都是很难得的。

问题是,这种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并非从材料(漫画)中来,文章立意脱离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看来还真“出事了”,考生审题“出事了”,阅卷评判“出事了”,不能不说命题所提供的漫画材料是真“出事了”。

启示:
选拔考试必得“带着镣铐跳舞”,审题立意的能力是必然的考测点,切不可无视审题能力的训练。

№02
沉默的父爱(xx年北京卷)
北京考生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

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抚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

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

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

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

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

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

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刚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

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决。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

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

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
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

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

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

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

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辉万丈的奖杯褪色。

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

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决。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辞别。

没有应酬,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

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

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

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

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

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

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

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

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谢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谢它。

点评:
听无声的闲花在落地,看不见的细雨也湿身。

大雪无痕,大爱无形,父亲的爱是沉默的,也是浓重的。

写父爱的文章当是海量,这篇考场作文的高明处,在选取贯穿自我成长过程的三个镜头,并定格于父亲的眼神和脚步,以表现父亲鼓
励、鞭策和期待的大爱。

最后一段写出自己对父爱内涵的感悟,令人心动。

一、三段“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的细节描写是必要的,是极具表现力的。

第二段“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的举动似嫌稍过。

末尾写自己的感悟局部也稍嫌不够准确不够到位。

从全文看,父爱的特点是“严”是“厚”,“柔和的春风”“淡泊”一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

启示:
正如沉默无言情自浓的父爱,客观细腻的描绘也自涵深情。

№03
浅笑无痕(xx年北京卷)
北京考生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频频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落,像开放的百合。

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假设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玄重,来得猝不及防。

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

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

她不曾挽留,他不也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

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与绝决,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

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

她不要重金予赠,她不求相陪长久,只惜那初见时澎湃于心的炽烈与飘荡于眉间的温存。

只是在他的生命里这样的女子太多,只是在他的生命里没有这样的情结。

也许于他已是太过,惊艳不过一时兴起,赞誉只是调剂单调的生活。

他只是她的过客。

于是,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化她,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劝她。

于是,她落发,带着浅笑长伴青灯,永陪佛影,一世甘愿。

因为她是琴操,因为他是苏轼。

只那浅笑飘荡于西湖之上,朦胧之歌者与行人。

“细雨温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或而,在他心里,她只是细雨,只是闲花,荡过眼前终不闻不见。

她的浅笑不过是喧嚣之中暗藏的一缕宁静,终究换不来只言片语的提及。

时光易逝,西湖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这般绝决的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相见,到底埋葬了多少黯然的寂寞。

当破晓的光晕袪散西湖之畔的水气,当混沌的尘灰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再没有歌者与行人,她不再是湖畔的歌女,而是那清冷山寺中的尼姑。

她不再拥有那傲人的才情,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

浅笑无痕,只留一抹寂寞……
点评:
本文叙写西子湖畔歌女琴操的寂寞悲情,文章不是重复一个现成的故事,而是紧扣文题命意,注入自己的情感参悟,将一段悲情演绎得凄美动人。

不敢言作者亦有如琴操的感情经历,但作者行文时必定将自我幻化于琴操,不然难得如此深切感人。

作者将叙事完全氤氲于抒情悟道中,不事雕琢而尽显文采,让人叹服。

启示:
有所谓“饱读诗书气自华”,而这样的美文,必气性才情成就。

№04
必须跨过这道坎(xx年上海卷)
上海考生
放假期间,倘假设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

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

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上下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

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思想封建保守。

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

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

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

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

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

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此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

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

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

突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

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

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

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点评:
据说,这是一篇连升三级(20-43-64)的文章,我以为还可以更高,直至总分值70分。

文章中的.“这道坎”,明是山间农家的门坎,实是山村亘古不变的保守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坎,明写的门坎是保守的象征,是为农村文明进展道路上的坎作铺垫作比衬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道坎。

这种表现手法,是作者匠心所运,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文章表意含蓄却并不晦涩,许多地方都有点画:当了解到孩子们多不上学时,“突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回头看倚在门上的“小脚”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文章看似用笔散淡,实那么略无虚笔,处处有用;语言也如水彩画用笔,平实省净,虚实有度。

这样有生活、有个性、有蕴涵的文章实在难得,远比那些吃别人嚼过的馍,炒现成的饭,缝百衲衣的文章要好,高考作文应该让这样的文章得高分。

启示:
让现实生活入驻高考作文,写出个性,写出真我。

№05
必须跨过这道坎(xx年上海卷)
上海考生
妈妈说:孩子,你长大了,以后的路有很多的坎要你自己去跨。

爸爸说:孩子,没有跨不过的坎,只要你多找一些工具。

爷爷说:孩子,跨不过去就不要硬跨,回来找爷爷商量,爷爷会帮助你跨过去。

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有妈妈的疼爱,爸爸的支撑,爷爷的帮助……儿时的梦想并不是神奇而灿烂的,我像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在家庭的温馨里,过着安寂而快乐的生活,
在爸爸妈妈羽翼下快乐的成长,可是当岁月的风霜夺去爸爸妈妈年轻的容颜的时候,我也被现实的洪流推到了生活的前沿,像个大人一样不得不自己面对人生的困难。

当我第一次与别人争吵而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当我为自己的失败而悔恨低靡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因为帮助别人带来误会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单独买卖东西被人骗的时候……我总是哭着回到家里,一如往常,寻求着家里的帮助,可是爸爸不再理我,爷爷只是慈祥的看看我,只有妈妈,依旧温存的抚摩着我头,意味深长的勉励着我:不要怕,孩子,自己去处理,以后再有这样的坎你就不会哭了!
我听了妈妈的话,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起来,善意的对待别人的批评,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失败,真诚友好的帮助别人,诚信的与人交流……我渐渐地明白,这些后来看看并不困难的“坎”的独立的处理,或许让自己痛苦,可是痛苦的蜕变换来的是对于生活的理解与人生的认识的成熟。

用妈妈的话说,我是伴着这道道人生的“坎”长大的。

然而,现在有一道“坎”,到目前为止依旧横躺在我的面前,那便是高考!我几乎竭尽全力来跨越,可是,直到今天早晨,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去跨这道坎。

我厌烦无数次的试卷的操练,我憎恶那般紧张的没有活力的竞争气氛,我控诉摧残我身心剥夺我创造自由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我想背叛,独立的去研究自己的奇思妙想,自由的承受自己的人生风雨。

可是,我不能:妈妈告诉我,孩子你能行的;爸爸指责我,逃避不是英雄好汉;爷爷抚慰我,这是中国的现实。

我知道,我一直尽心地努力着,并非跨不过这道坎,我只是觉得自己的青春时光花在很多与我的兴趣,或者将来的开展没有太多的关系的知识层面上,有很多的概念我只要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何必要去耗精劳神的去记,一些题目,我只要去想出了思路就可以了,何必一遍又一遍的去操练……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解与创造性的研究上多么好呀!
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孩子,你的话是对是,可是这道高考的坎你还得自己去跨。

我把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孩子,人生的有很多坎你可以回避,可高考这道坎你不能回避,学习是有方法的,考试也是有方法的,努力去找找,高考也可以变得轻松。

我把想法告诉了爷爷:爷爷说,孩子,爷爷当年没有时机参加高考,一直很痛心的失去了进大学深造的时机,大学里面有更自由的学术,有更系统深奥的知识,有很多有成就的专家教授,你只要跨过高考这道坎,你的兴趣会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开展,你的创造会更有实力。

是的,尽管我有着种种不愿跨越高考这道坎的情绪,可是,现在我来了,与1000万考生一样,已经坐在了这里……
点评:
本文叙写在家人的鼓励和指引下,“伴着这道道人生的“坎”长大”,核心落在如何面对“高考”“这道坎”。

“这道坎”落得实,“必须”铺垫足,切合题意。

文章朴实、真实、老实,文风值得提倡。

但语言不够洗练,用笔略嫌嫩稚。

启示:
仔细审察题旨,切合命题意图,是首先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06
失落的文明(xx年浙江卷场外篇)
杭州二中07届保送生张彦雯
自诩是一个怀旧的人。

单车,汽车
城市像小学生的作业本,被人胡乱地涂来改去,融合了奇妙的杂乱无章与锦绣繁华。

常常骑着单车,享受微风过耳的轻快,享受汗流浃背的惬意,享受急速奔驰的狂妄,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

经过一个个十字路口,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经过一排排房屋店铺,在鳞次栉比中遨游;经过一座座建筑工地,在尘土飞扬中放纵;经过一条条林荫小道,在郁郁葱葱中逗留。

因为年轻,我不畏惧,有时迷恋过去,偶尔憧憬未来,有时蹉跎光阴,常常口无遮拦。

有一天,突然发现汽车的数量已经多于单车,它们庞大的身躯占据了每一条街道的中心,它们冲天的尾气笼罩了每一座城市的上空,我突然明白过来:稼轩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已然成为现实时,单车在渐渐离我远去,一如我骑着单车驶过的岁月,无法收拾,更无法重来。

血缘,金钱
我属于见钱眼开但不见利忘义的那种类型。

往往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电视荧屏上看到五花八门的家庭纠纷案,百分之八九十与钱有关。

或者是某某欠某某钱,而两人是亲戚,于是一个想赖账,一个不依不饶,一来二去闹上公堂;或者是两夫妻离婚,为了财产分割问题大打出手;又或者是儿女争夺父母的遗产。

举不胜举。

于此我不明白的是:在这些人眼中,难道亲情还不如钞票吗?古语有云:血浓于水。

意即血缘是超越一切的。

我可以赞同大义灭亲,
却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有钱能使鬼推磨。

但凡涉及情感品质问题,金钱一概派不上任何用处。

金钱能换来破镜重圆吗?不能。

金钱能换来死而复生吗?不能。

金钱能换来天长地久吗?不能。

可是,这个挺简单的道理难住了当今不少人哦。

烧饼,比萨
“开心时刻必胜客”,一那么广告,两代情结。

烧饼摊边,热气阵阵,推着单车的上班族如蜻蜓点水般路过,结束早锻炼的老人们三三两两沿路而坐,7角钱的油条烧饼,生意还不错。

西餐厅里,冷气袭袭,吮吸着饮料的年轻男女对视着微笑,学生们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谈笑风生,55元的9寸比萨,生意堪称火爆。

就像被高楼取代的四合小院,被高架取代的小桥流水,现代文明如洪水猛兽一般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吞噬着和破旧。

无情地吞噬,甚至还没来得及让人们回味。

现在赶走了过去,又将被未来赶走。

传统在消逝,取而代之的却不是本国的文明,是西方的文明;失落的,是我,是和我一样的国民,是我们用笔尖垂钓一地瘦瘦的忧伤。

点评:
人类一路前行,在不断进化的同时,也有某些方面的倒退,本文即一曲矮化传统道义失落民族意蕴的挽歌。

文章立意独特,转写行走的逆退。

行文也一反常规独出机杼,全文只是连缀三挂小幅,并不另具开头结尾;小幅也主要是客观描述,然后略点感触;而合起来看,三挂小幅是有内在关联的,是服从同一主旨的,是给人类的一记警醒,颇具震撼。

启示:
古语有云:“作文须自出机杼,或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07
怀想天空(xx年江苏卷)
江苏考生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

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写景简洁,突现神彩!]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

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

[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说得多么本分!]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

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

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

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
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

]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

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

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

又热又累。

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

四点多钟就起了。

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

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

我快速穿上衣服。

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

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

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

我赶紧吃过饭。

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

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

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

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

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领,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

[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抚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

洗了个澡,就睡了。

[与前文照应,真是累得瘫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

室内很凉快。

[“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

“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

一切皆在不言之中……]
(注:文中点评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所作。

)
点评:
原载点评: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洁,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