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5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5篇范文)
第一篇: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
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
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
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
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
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
样式留世后人的。
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
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
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
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
《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
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
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恨,倾诉心愿,寻求精神归宿等,那么,写抒情诗就完全可以达到此种目的了,从而也就没有必要去写史诗了吧。
其次,这也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有关。
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都不主张武力与勇斗。
孔子主张“仁”的学说,强调仁爱治国;老子主张处世柔弱,反对刚强。
而且这种思想一直统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甚至影响至今。
一个民族有了这种哲学思想,当然不会在官方文学中极力颂扬战斗英雄了。
第三,中国诗歌极少会涉及到英雄,而为何中国的英雄人物在小说和其它的历史作品中却较为集中呢?这当然有它特殊的原因。
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已把诗歌和小品文看成是官方正统的文学样式,而正统的文学必须是“文
以载道”的,因而不能写拼杀和勇斗的事。
不过历史当然还是要写的,它不存在正统或是非正统的问题;而小说和戏剧,在中国出现得又比较晚,官方看不起,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物,所以这使得它们反而不受正统思想的束缚,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选材和任意挥洒人民心中的愿望和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了。
二、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观念上的异同。
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的。
表达男女间爱情,是中西诗歌共有的主题。
那么,中西爱情诗歌又有何异同呢?
如果说中国最早的爱情诗歌源于《诗经》,那么,西方最早的爱情诗歌应是出自古希腊的女诗人萨福之手。
对爱情的向往与陶醉,对爱情的赞美与追求,对爱情的心领神会,成为了中西方诗人们共同孜孜以求的不朽题材,从而亦诞生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优秀诗篇。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教伦理的不同,中西爱情诗歌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爱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显然没有像西方诗歌那样把爱情看得那么重,那么神圣,描绘得那么激情洋溢,且又不惜笔墨地去重笔浓彩。
因此,中国的爱情诗歌与西方相比,所存数量也不是很多。
在西方的诗歌中,爱情诗歌所存数量极为庞大,地位也非常突出。
再者,中国的爱情观和爱情诗歌,由于受封建三纲五常的约束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制,表现得含蓄、蕴籍和内敛,时常是点到即止,往往会给人一种爱到深处情亦浅的感觉。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所阐发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慨,即是此类诗歌的典型反映。
而西方女子所表述的爱情与爱情诗歌,却如云涛翻卷、岩浆迸射、大河奔腾,径直奔向爱的主题。
其笔法大胆率朗,丝毫不含顾忌,也不加过多的掩饰,爱就是爱,内心的情愫喷泻如柱,热浪灼人。
比如英国著名诗人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的《我是怎样地爱你》,就是被西方学者们推崇为是最有名的英语爱情诗,也是西方爱情诗歌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还有,就是在西方爱情诗歌与中国爱情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上
的不同。
西方的爱情是需要竞争的。
倘若在爱情上有了纠葛,西方青年要么是大度忍让,要么是相邀决斗;或为爱情利刃见红,或为爱情不惜捐躯,以示衷情。
而中国旧式的爱情则不然,他们往往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过于内敛和束缚自己。
远在西周时期的《诗经》时代,男女间的爱情还可以说是一片没有玷污的净土,年青男女的交往往往很少受到外界的束缚,还是很自由的,男女青年能够自由选择对象、自由互诉衷情。
此时,纯洁的爱情诗比比皆是,颂扬至今。
如《诗经》中的《关雎》、《静女》,写的是少女对少男的相思;《卷耳》、《标有梅》写的是少女对少男的相思。
这些都是纯净自由、执着而又美好的爱情诗篇,用情脉脉,然而,如果我们再细细品之,这些我国早期的爱情诗歌,在表情达意上却还是隐含着中国爱情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内敛的特点。
随着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进一步浸染,中国的女子逐渐失去了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自由的爱情也就成了少男少女们在梦中相互追求的梦想。
因此,映射在诗歌中的痴爱情感在表达上也就变得更加含蓄而内敛。
第二篇:浅谈中西爱情诗异同
浅谈中西爱情诗异同
摘要诗承载着一个人的思想,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精神。
中外抒情诗作为对人类心灵状态的直接描摹和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恒的追求是人类所共有的,战胜时间是人类的永久梦想。
而爱情是一个亘古的话题,爱情诗也是中外诗人青睐的题材。
关键词爱情诗含蓄言外之意直白热情
马克思说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表现两性欢恋的爱情诗,往往借助于某些自然形象。
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爱情诗,作为两性之间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辩证统一的没得结晶,它就像一切人类社会现象一样,总是在悲剧性的辩证进展中,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出现某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来加以比喻的情况,即苏东坡之语:“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钱钟书:“诗之情味每与敷噪立喻之合乎情理成反比例。
”
中国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世界。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对中国爱情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爱情诗虽不乏相思的闺怨、宫怨诗,但都是含蓄的、婉约的在爱情诗中多用“男子做闺音”、“诗从对面飞来”的写法,将自己的心声小心翼翼的表达出来。
中国的爱情诗宛如中国的水墨画,要读它的言外之意,留白是中国诗歌独有的表达艺术。
如《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而西方诗人关注爱情,爱情构成了西方抒情诗的主题。
西方人非常夸张地描写情人的美,并把时间和情人的美联系在一起。
如考利《我的食谱》
你的怜悯和叹息够我一年消受,一滴眼泪至少够我生活二十年,温存地看我一眼够我活五十个春秋,一句和蔼的话抵得上百年的盛宴,如果你对我表示一点点倾心,就等于又加上一千年的时辰,在此之外是辽阔的永恒。
爱情的力量是如此伟大,仅仅一点点垂青就抵得上万年。
再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上邪》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虽然都是爱情诗,但是大家会感受到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抒情诗更含蓄,更矜持而西方的抒情诗
更为直白和热烈。
这就明显的体现了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熏陶而成的诗在手法上明显的不同。
中国由于儒家文化的传承,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也就造就了中国爱情诗的含蓄、矜持、温柔与忠贞,而西方就是爱你就要热情似火,没有含蓄遮掩的必要。
再如海涅的《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
爱就是笼罩在晨雾中一颗星。
没有你,天堂也变成地狱。
可爱的战溧,微妙的颤抖,这……羞怯温柔的拥抱――
在你美丽的樱唇上,我惯用接吻来代替语言,我的吻就像是从我的心底冒出的一个火焰!
……
……
爱情究竟是什么?……
没有一个人能解答。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爱的热烈,毫不含蓄的表白,“樱唇”“吻”这些字眼毫不避讳。
面对爱情的伤害,西方诗人也能勇敢的面对,“爱情究竟什么”这个纠缠了人们千年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人可以回答。
这首诗展现出西方诗人面对爱情的面貌――热情、直白、勇敢。
女性的自由与追求爱情的权利,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在爱情方面表现出靠近和融合。
如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表现了女性面对爱情的独立,就如《简?爱》中简爱所说“等我回来找你时,我要作为平等的人”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爱情意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而这株温柔的木棉绝不依附于橡树,她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与橡树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中国爱情诗还是
含蓄的而非热烈的,但是在思想上已跟随时代发展而表现出忠贞之上的独立自主,平等的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爱情诗的生根发芽也要和水土相适宜,中国天人合一与西方主客二分的核心文化观念的差异是中西爱情诗之所以不同的本质上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冯国忠.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J].国外文学,1985(01).[2]袁仕萍.中西抒情诗文化精神差异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5(26).[3]谭璇.中西爱情诗歌比较[J].青年文学家,2009(13).[4]鹿忆.《一朵红红的玫瑰》与《上邪》的爱情观比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1).
第三篇:中西爱情诗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绚丽地开放着。
诗歌以其婉转细腻的言语,跳跃的思维更好地能够抒发出作者的情感。
在中国,当以唐朝为鼎盛时期,留下规模庞大的不朽之作。
在中国诗歌百花齐放的同时,西方诗歌以其直接,热情,真实感展现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调。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母题,同存在于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之中,并且爱情诗在众多诗歌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西方都有大量的爱情诗歌,如中方的《诗经•周南•关雎》、《诗经•郑风•子衿》、张籍《节妇吟》,西方的《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泰戈尔的《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但其中的风格却有同有异,我将通过苏东坡的《江城子》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来展现这种不同与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歌内容上都是写对已故的妻子的悼念,所以具有可比性。
但写作风格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一、描写事对象不同
先看《亡之妻》,作者全篇几乎都是用来描述妻子的美貌、性格。
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并且文章中更有自己的想象事物,具有抽象性,如阿尔雪斯蒂,这是神话中的人物。
这之
中透出出作者的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
这种选择倾向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社会和宗教文化原因。
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死亡都是如此奇妙美好。
而江城子则不然,江城子的意向选择带有一种极其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中德小事物来表达思念。
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
描写带有浓厚的现实性。
并且对自己的描写,尘满面鬓如霜也都是基于写实的。
就是在这样的实景之中的描写与相互映衬,是情感升华,一种思念妻子的苍凉感也跃然纸上。
二、表达的情绪不同
很显然江城子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对妻子的死亡在情感上市悲痛、凄楚、无法排遣的。
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则是另外一种心态。
他说描写的见面场景是天堂,是一种幸福的升华,两个人终于得以见面,欢畅之情。
传达的情感是悲中带“喜”的,痛楚之中带有一丝希望,相信来生的存在,把乐土天堂看做是幸福的归宿。
给读书一种失望而不绝望的情感。
这显然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虽然中国也古有庄子在妻子死后而歌,但这并没有成为主流。
在中国,人们都是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点,或者更残忍的要到地狱里去,在这样的文化下,何以不悲。
但西方则不然,他们相信人死后,人的灵魂将会升华,会到达天堂这个乐土,在天国中永恒的幸福下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必然导致了对死亡的差别对待——乐死与悲死。
三、抒情方式不同
在所有的中西诗歌或者说其他体裁也好,都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的抒情方式是委婉的,会借代很多事物,会有很多的典故,自然有了诸如柳是“留”的意思之类的。
而西方的文学之中更喜欢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情感如潮水般迸发出来。
用一个比喻来说,有一个苹果,一个中国人,一个西方人,他们都想吃。
中国人会说,“啊,这个苹果应该会很好吃。
”而西方人会说,“我能吃这个苹果吗?”在这两首诗歌中很容易看出这个特点。
江城子一诗中,作者借“小月夜”、“千里孤坟”、“小轩窗”等事物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
而弥尔顿的《梦亡妻》则丝毫不描写景色、事物,直接抒发情感。
一句
“正要俯身抱我”直白地表达希望与妻子见面相拥,这是再中国的诗歌中很难见到的。
这当然也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更喜欢含蓄地表达,留一点想象得空间。
而西方文化宣扬的是,爱就说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歌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但诗歌终归还是殊途同归的,这两首诗不论通过了什么方式表达,都能轻易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地感觉,去体会那种思念亡妻的感觉。
所有的不同只是基于观念上得不同,直白与含蓄,对死亡的悲与喜,抽象与具体。
但都是体现了各自民族的一种精神,必然会走向辉煌。
10工商(5)班徐鹏 D1******* ***
江城子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约翰·弥尔顿:梦亡妻(朱维之译)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第四篇: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碰撞
内容提要:中国爱情诗在儒家倡导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宁静如水;西方爱情诗则崇尚刚性之美,在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热情如火。
本文通过几个文本分析比较了中西
文学作品里情感表达的差异性,并简要阐述了这种差异性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含蓄;奔放;情感表达;文化根源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这一点中西概莫能外。
中国古语云:“语必关风始动人。
”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使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
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爱情诗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中西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
爱情主题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处于边缘系统,其发展与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实践中逐步发张一整套“隐喻式”的表达方式。
恋人之间可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青丝(思)、莲子(怜子)、红豆等表达心意。
汉代以后,随着儒教思想的日益风行,男女青年之间无法自由地表达彼此的情感,深谙“男女授受不亲”,含蓄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爱情的主调。
由于在社会文化中居于首位系统,对其制约的因素又少,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也对此予以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就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第一次见面就“眼光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面对社会的压力时,双方甚至会采取“出走”的策略,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敬意。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初次舞场的会面,《浮士德》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奔放的表达方式。
二:中西爱情诗的特征
首先,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
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英诗中,表现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强烈的爱慕是普遍的现象,如布朗
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二一)即为其中一例:
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就说你爱我。
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林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一个忧虑的心声;
由于不安的折磨,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
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
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
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
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
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
(飞白译)中西诗歌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婉转、迂回曲折,欲语还休;而西方诗大都是表现得坦率、透明,有时甚至直言不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
李商隐写过不少的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情诗的特色。
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多是热烈奔放、直抒胸臆的。
比如,同样是表达对恋人的忠贞不渝,在英国诗人彭斯笔下,感情表达得是如此真率、热烈: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乐曲,美妙地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