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
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文章题目分析
主要是从题目的含义和引伸意义上来考虑,所以要把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

题目是否新颖,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一定联系等。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突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

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了,于是便对凄予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③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④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⑤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A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B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⑥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

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⑦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手就坐在面前。

⑧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⑨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

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

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⑩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静,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
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

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

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⑾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⑿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

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⒀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

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

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原文有改动)
(1)文中第五段A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3)文章第⑤段中B处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4)第⑨段中划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答案】(1)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突出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①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②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③突出了“亲情”的主题。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衬托“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

(5)喝土豆汤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亲情,也温暖了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

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但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

【解析】【分析】(1)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

此题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其作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深化文章的中心。

(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文中“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可以看
出“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神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考查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其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解释说明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答即可。

(4)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5)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喝土豆汤的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种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

故答案为:(1)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突出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①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②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③突出了“亲情”的主题。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衬托“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

(5)喝土豆汤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亲情,也温暖了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

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但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杨树下
舒小骅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

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

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

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
——“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

”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

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

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

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

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

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

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

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

”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

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

干一桩活挣5块。

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

”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

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

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

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

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

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

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

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

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

”“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

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

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

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

”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

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

”“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

”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

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

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

”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
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

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

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

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

”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

”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

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

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

”“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

“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

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

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

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31日有改动(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

________→同情→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②“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3)第⑦—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

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形象。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1)讨厌;敬佩
(2)①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②他认为我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3)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②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实,正直。

(4)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拉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5)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赞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解析】【分析】⑴可先找出"我"对磨刀师傅态度的语句,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作答。

文章第④段,在磨刀邵师傅与老太太都不愿让步,二人不欢而散后,"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可提取"埋怨"作答。

在了解了邵师傅的遭遇后,我对他表示同情。

最后磨刀师傅
坚决不多收我的钱,并四处寻找购物卡的主人,"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可提取"难以平静"作答。

⑵第一句根据前文情节,可知他瞪我的直接原因是"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再根据后文我与他交谈的内容,可知他不愿让价的原因是怕大家都来磨,"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所以这里的"瞪"表现他对我不理解他生活收入不易的气愤。

第二句"瞪"是因为我劝他将捡来的购物卡自己拿去用,他觉得自己受到的侮辱。

⑶文章第七段,写邵师傅在给中年妇女磨完刀后,提醒她"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善良;第八段我要将找不开的五十元钱都给邵师傅,他宁可去奢侈的买一瓶矿泉水找也不愿收下,表现了他为人的朴实,不贪财;"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可以看出他为人的节俭;第九段写邵师傅四处寻找购物卡的失主,表现了他的拾金不昧,为人诚实。

⑷文章以"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我"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与参与者,能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以"我"为第一人称叙述,还能以"我"的行为来对邵师傅的为人起到陪衬作用,突出他身份普通却具有不平凡的精神。

⑸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结尾处,"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是因为看似平凡普通的邵师傅,以他的言行震撼了"我",让"我"无比的感动。

所以此处描写"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是为了突出"我"对邵师傅印象的深刻,"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优美的环境,表达"我"为认识这样一位有高贵精神的普通者而喜悦。

故答案为:⑴讨厌;敬佩。

⑵①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②他认为我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⑶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②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实,正直。

⑷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拉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⑸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赞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细感情变化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有的需要自己归纳。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⑷本题考查分析记叙人称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⑸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从两个角度考虑,即内容和结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