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题)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D.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2.如图所示,“天舟一号”飞行器和“天宫二号”空间站在轨道上对接成功。

此时我们说“天宫二号”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可以是()
A.地球B.太阳C.“天舟一号”D.“天宫二号”
3.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5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5m/s B.6m/s C.6.25m/s D.7m/s
4.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乙同学得知消息后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在t=15min时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5倍
5.如图所示图像描述了甲、乙、丙、丁四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运动速度相同的两物体是()
A.甲和丁B.甲和乙C.乙和丙D.丙和丁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
7.甲、乙先后从同一位置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比乙早出发2s,甲运动6s
时通过的路程为6m,此时甲与乙间的距离为2m,在a、b、c三条图线中,有一条是描述乙的运动情况的。关于运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像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乙一定是图像中图线a
B.图像为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乙可能是图像中图线b
C.图像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乙可能是图像中图线c
D.图像为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乙一定是图像中图线b
8.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位置和速度的设备,它可以向一定方向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当遇到障碍物时要发生反射,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时,在荧光屏上分别呈现出一个尖形波,如果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发射和接收的尖形波如图所示,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0-4s,则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最接近()
A.4.5×104m B.6×104m C.9×104m D.1.2×105m
9.甲物体的速度是36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900m,
通过比较可知( ) A .甲物体运动得最快 B .乙物体运动得最快 C .丙物体运动得最快
D .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
10.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空中飞行的小鸟
B .月亮升上了天空
C .水中游动的鱼
D .铁生锈了
11.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v ,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2v ,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2
21
v v v - B .钢轨的长度为1221
v v t
v v -
C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1
21
v v v -
D .钢轨的长度为(v 2-v 1)t
12.AB 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AB 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 .A 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B .B 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C .以B 为参照物A 向东运动
D .B 物体运动1.5s 通过的距离是3m
二、填空题
13.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1:3,甲乙运动的时间之比3:2,那么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
14.如图①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mm ,木块的长度是_____cm 。

如图②所示,此时停表示数为_____s 。

15.如图甲所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 ),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s(提示:小盘指针为分针,大盘指针为秒针)。

16.如图所示,公交车甲和公交车乙从同一车站同时同向匀速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甲车速度为_______km/h,若运行5min,则乙车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

17.如图所示,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cm,图乙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s。

18.甲、乙两人同时乘坐不同的观光电梯,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匀速下降,则甲是在_____,乙是在_____。

(选填“上升”、“下降”或“静止”)
19.如图所示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

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 000 s,步长是0.5 m,则他总走了__________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__________m/s.
20.一个同学用手中的毫米刻度尺子测量壹圆硬币的直径,四次结果依次为
2.51cm.2.53cm.2.63cm.2.52cm,其中错误的一个数据是____cm,硬币的直径应该记为________cm。

三、解答题
21.小明平时骑自行车上学需要10min,若他的骑行速度为10.8km/h,小明家距离学校多远?升入八年级后,为了锻炼身体,小明改为步行上学,从家到学校需要20min。

小明的步行速度是多少?
22.一个小偷作案后迅速离开,在跑出10m后多长时间能把小偷抓住?
23.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完全穿过5.85km的隧道,用时5min,问:
(1)火车速度是多少m/s?
(2)列车长度是多少?
24.由北京开往苏州的D315次列车,最高时速可达200km/h。

北京到苏州铁路长约
1200km,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

假如列车在相邻城市之间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相同,求:
站名北京济南南京苏州
到站时刻﹣10:51 14:40 16:32
(1)D315次列车由北京到苏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________)
(2)南京到苏州的铁路长约多少?(________)
(3)由于调度原因,D315次列车在从南京驶向苏州的途中需要在常州站临时停靠,在距离常州站8km的地方从最高时速200km/h开始减速,15:35到达常州站时刚好减速到0,15:38列车开始启动驶离常州站,行驶6km后再次达到最高时速,已知在进出站过程中,列车的平均速度约为最高时速的一半,则跟以最高时速直接通过常州站相比,列车因这次临时停靠大约耽搁了_____h。

25.某人在100米短跑的跑道上步行,要用80秒由起跑点步行到终点,他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求:
(1)他的步行速度为多少?
(2)如果他在最初30米以1米/秒做匀速运动,但通过跑道全程的时间还是80秒,那么在余下的路程他做匀速运动的速度是多少?
26.一列队伍长50m,其行进的速度是2.5m/s,若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从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队伍的最后一个人离开桥,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的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详解】
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正对刻度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没有单位数字无意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线是否磨损,已经磨损的,应该从其它整刻度量起,然后减去前面的刻度作为物体的长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解析:C 【详解】
A .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A 不符合题意;
B .以太阳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太阳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 不符合题意;
C .以“天舟一号”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天舟一号”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C 符合题意;
D .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不能以被研究物体作为参照物,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3.C
解析:C 【详解】
通过100m 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6s ,则平均速度
100m 6.25m/s 16s
s v t =
==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4.C
解析:C 【详解】
A .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 时两同学相遇,故A 错误;
B .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
v 甲=3km
10h 60
s t =
甲=18km/h
乙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相遇前乙的速度是
v 乙=1km 10h 60s t =
乙=6km/h
v 甲=3v 乙
故B 错误;
C .由图象可知,相遇后乙
15min-10min=5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速度
v 乙′=1km
5h 60s t '='乙=12km/h
v 乙′=2v 乙
故C 正确;
D .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
v 甲平=
4km
15min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 ,总时间为15min ,乙的平均速度为
v 乙平=
2km
15min v 甲平=2v 乙平
故D 错误。

故选C 。

5.A
解析:A 【详解】
由图知,甲、乙、丙、丁四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
30m 5m 6s s v t =
==甲 乙的速度为
3m 0.6m 5s s v t '=
=='乙 丙的速度为
3m s v =丙
丁的速度为
5m s v =丁
则甲的速度等于丁的速度。

故选A 。

6.D
解析:D
本题需掌握:怎样正确的记录测量结果,以及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

【详解】
A .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故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
B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该记录数据和单位,只写数字毫无意义,故B 正确,B 不符合题意;
C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单位越小,数值越大,故C 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应根据所用刻度尺的精确程度来确定,不是位数越多越准确。

位数越多是精确度高,但测量结果不一定准确,故D 错误,D 符合题意。

7.C
解析:C
【详解】
图像横坐标是时间t,纵坐标是路程s,故图像为路程s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题,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s,所以乙运动时间
t=6s-2s=4s
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m,所以乙运动的路程可能是
s=s甲+2m=6m+2m=8m
也可能是
s′=s甲−2m=6m−2m=4m
由v=s
t
,乙的速度可能是
v=
s
t
=
8m
4s
=2m/s
也可能是
v′=s
t
'
=
4m
4s
=1m/s
由图线a,当s=8m时,t=4s,所以图线a表示的速度
v a=8m
4s
=2m/s
由图线b,当s=8m时,t=5.5s,所以图线b表示的速度
v b=8m
5.5s
≈1.45m/s
由图线c,当s=6m时,t=6s,所以图线c表示的速度
v c=6m
6s
=1m/s
由此可知,a、c都有可能是乙的s−t的图线,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B
解析:B
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经过的距离是雷达到目标距离的两倍,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尖形波间隔为4个小格,即全程的时间就是4×10-4s,单程的距离为2×10-4s乘以光速就是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详解】
由图可知电磁波发射通过的总时间为4×10-4s,单程的距离的时间为2×10-4s,由速度公式s
v
t
=可知
84
4
310m/s210s610m
s vt-
==⨯⨯⨯=⨯
9.B
解析:B
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丙的速度,然后将三个物体的速度单位统一,即可做出选择。

【详解】 甲的速度
36km/h 10m/s v ==甲
乙的速度20m/s v =乙,丙的速度
900m 15m/s 60s s v t =
==丙 比较可知
v v v <<甲乙丙
乙物体运动得最快。

故选B 。

10.D
解析:D 【详解】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空中飞行的小鸟、升空的月亮、水中游动的鱼其位置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而铁生铁其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D 。

11.B
解析:B 【详解】
因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即
21v v >
设钢轨的长度为s ,则声音在钢轨和空气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22
s t v =
,11s
t v =
由题意知
2121s s t t t v v -=
-= 解得
1221
v v t
v v s =
-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
22221211
21
s t v v t
v v v v v v v t -=-== 故选B 。

12.B
解析:B
【详解】
AB .由图象可知,A 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B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B 错误,符合题意;
C .由图象可知,A 物体的速度A 3m/s v =,B 物体的速度B 2m/s v =,所以A B v v >,AB 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则A 在前、B 在后,若以B 为参照物,A 物体向东运动,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B 物体的速度B 2m/s v =,1.5s 通过的距离
B 2m/s 1.5s=3m s v t ==⨯
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二、填空题
13.1:2【详解】1由可得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
解析:1:2
【详解】
[1] 由s v t
=可得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 131322
甲甲甲乙乙乙s v t s v t ==⨯= 14.42043【详解】1由图①可知: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木块左端与000cm 对齐右端与420cm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420cm3图②中停表小盘的
解析:4.20 43
【详解】
[1]由图①可知: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

[2]木块左端与0.00cm 对齐,右端与4.20cm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4.20cm 。

[3]图②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指针在0min 和1min 之间,略偏过0.5min ;大盘的分度值是0.5s ,而大盘指针在43s ,因此秒表读数为43s
15.B3152775【详解】1由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可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
面垂直故正确的读数方法是2刻度尺上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左侧与对齐右侧在处所以物体
解析:B 3.15 277.5
【详解】
[1]由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可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在5.15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5.15cm-2.00cm=3.15cm
L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4min37.5s=277.5s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一些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属于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
即可。

16.1500m【详解】1由s−t图像可知当t为2s时甲的路程是20m则甲车的速度v甲===10m/s=36km/h甲车的速度为10m/s2当t为2s时乙的路程是10m乙
车的速度v乙===5m/s由v=可
解析:1500m
【详解】
[1]由s−t图像可知,当t为2s时,甲的路程是20m,则甲车的速度
v甲=s
t
甲=
20m
2s
=10m/s=36km/h
甲车的速度为10m/s。

[2] 当t为2s时,乙的路程是10m,乙车的速度
v乙=s
t
乙=
10m
2s
=5m/s
由v=s
t
可得,运行5min后,乙车行驶的路程
s乙′=v乙t′=5m/s×5×60s=1500m
乙车行驶的路程是1500m。

17.732【详解】1图甲所示刻度尺1cm只有一个刻度故分度值为1cm;由图知测量的始端在20cm处末端在67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图乙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5min秒针指示的示数为2s故停表的示数
解析:7 32
【详解】
[1]图甲所示刻度尺1cm 只有一个刻度,故分度值为1cm ;由图知,测量的始端在2.0cm 处,末端在6.7cm 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6.7cm-2.0cm=4.7cm L =;
[2]图乙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5min ,秒针指示的示数为2s ,故停表的示数是32s 。

18.上升;上升【详解】1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在匀速上升2乙看见甲匀速下降实际上是以乙为参照物甲相对乙匀速下降甲相对地面匀速上升故乙相对地面也匀速上升且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解析:上升; 上升。

【详解】
[1] 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在匀速上升。

[2] 乙看见甲匀速下降,实际上是以乙为参照物,甲相对乙匀速下降,甲相对地面匀速上升,故乙相对地面也匀速上升,且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19.1【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小明此次步行总共走的步数是6000步步长是05m 则他总走了2他步行的速度是
解析:1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到,小明此次步行总共走的步数是6000步,步长是0.5 m ,则他总走了
0.5m 60003000m s =⨯=
[2]他步行的速度是
3000m 1m/s 3000s
s v t === 20.63252【详解】1四个数据中263cm 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数据相差1cm 左右相差较大这是错误数据;2除了263cm 这个数据求其他三个数据的平均值即
为硬币的直径
解析:63 2.52
【详解】
[1]四个数据中,2.63cm 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数据相差1cm 左右,相差较大,这是错误数据;
[2]除了2.63cm 这个数据,求其他三个数据的平均值,即为硬币的直径
2.51cm 2.53cm 2.53cm 2.52cm 3
L ++=≈ 三、解答题
21.1800m ;1.5m/s
【详解】
解:他的骑行速度
10.8km/h=3m/s v =
10min=600s t = 由s v t
=可得,小明家距离学校的距离 3m/s 600s=1800m s vt ==⨯
步行的时间
20min=1200s t '=
则小明的步行速度
1800m =1.5m/s 1200s
s v t '==' 答:小明家距离学校1800m ;小明的步行速度是1.5m/s 。

22.5s
【详解】
由图可知警察的速度v 1=8m/s ,小偷的速度
22212m 6m/s 2s
s v t === 警察追上并抓住小偷,则警察和小偷通过的路程相同
1210m s s +=
所需时间t 相同
1210m v t v t +=
8m/s 6m/s 10m t t ⨯⨯+=
t =5s
答:5s 能把小偷抓住。

23.(1)20m/s ;(2)150m
【详解】
解:(1)火车速度
1000m 72km/h=72=20m/s 3600s
v =⨯
(2)隧道长 5.85km=5850m L =
时间
5min=560s=300s t =⨯
火车完全通过所走的路程
20m/s 300s=6000m s vt ==⨯
因为S L L =火+,所以,火车长
6000m-5850m=150m L S L =-=火
答:(1)火车速度是20m/s ;
(2)列车长度是150m 。

24.144km/h 250km 0.12
【详解】
(1)[1]由题知,北京到苏州铁路长s 总=1200km ,北京到苏州全程运行时间为
t 总=16h 32min ﹣8h 32min =8h20min =
253
h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200km h 25h 3
144km/s v t ===总总 (2)[2]北京到苏州列车行驶的时间为
t 行驶=t 总﹣t 停=8h20min ﹣(8min+12min )=8h
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1200km h 8h
150km/s v t '===总
行驶 因为列车在相邻城市之间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相同,所以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v 1=v′=150km/h ,南京到苏州的时间为
t 1=16h 32min ﹣14h 52min =1h40min =
53h 南京到苏州的路程为
s 1=v 1t 1=150km/h ×
53
h =250km (3)[3]减速、加速行驶的路程为
s 2=8km+6km =14km
列车在这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v 2=0.5v 最高=0.5×200km/h =100km/h
减速、加速行驶所用的时间为 22214km 100km 0.14h h
/s t v =
== 正常行驶用的时间为 2314km 200km/0.07h h
s t v =
==最高 在常州站停靠的时间为 t 站停=15h 38min ﹣15h 35min =3min =0.05h
耽搁的时间为
∆t =t 站停+t 2-t 3=0.05h+0.14h -0.07h =0.12h
25.25m/s 1.4m/s
(1)已知步行的距离和时间,根据公式s v t
=可求他的步行速度. (2)已知最初30m 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最初30m 所用的时间;
剩余路程所用的时间等于总时间减去最初30m 所用的时间;剩余路程等于总路程减去最初
30m ;余下路程的速度根据公式s v t
=
可求. 【详解】 (1)走过的路程为100m ,用时80s ,根据s v t =
得步行速度为: 100m 1.25m/s 80s
s v t ===. (2)最初30m 以1米/秒做匀速运动,所用的时间为; 11130m 30s 1m/s s t v =
==; 剩余路程所用的时间2180s 30s 50s t t t =-=-=; 剩余路程21100m 30m 70m s s s =-=-=; 余下路程的速度为;
22270m 1.4m/s 50s
s v t ===. 26.60s
【详解】
队伍通过的路程
100m+50m=150m s = 由s v t
=得出队伍通过桥的时间是 150m =60s 2.5m/s
s t v == 需要的时间为60s 。

答:从队伍的第一个人上桥到队尾最后一人离开桥,所需要的时间为60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