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解析
《题西林壁》解析
引导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文、词各体兼善,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盟主,代表着北宋文坛的最高成就。

庐山自古就是文人争相游览、题咏之地。

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西麓。

苏轼的这篇《题西林壁》,为咏庐山名作,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前两句写景,为实写。

随着视角的变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仰望、俯视,庐山的景色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风采。

横看,就是观察庐山的正面,如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庐山,则是峰峦并立,巍然屹立。

岭,突出了庐山连绵起伏的气势;峰,则反映了庐山高耸入云的气魄。

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刻画出庐山形态的特点。

接着诗人又从远、近、高、低四个角度多视觉描写庐山,虽未直写观察的结果,却说明无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都能看到独特的景观。

简单的`14个字,却鲜明、生动将庐山千变万化的山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后两句写理,诗人从各个角度观察、欣赏庐山,都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与审美感受。

针对这种现象,诗人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无法看清庐山整体真实“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之中。

诗人将自己亲游庐山的经历,与人生阅历相结合,借此说明“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看问题应从整体全方位关照的道理。

这一哲理,不是通过层层的推理或者是大段的议论分析得来,而是从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中悟得,深入浅出,因此更为生动、易懂。

理从景出,理自现实生活中来,因此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写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寓意深刻,却无丝毫突兀生硬之感,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正是此诗的艺术特点。

字词注释: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是指西林寺,位于江西庐山。

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横看:从正面看。

因为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向西去看。

侧:侧面的意思。

各不同:各不相同。

缘:因为,由于。

白话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他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像高耸入云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角度去看庐山,它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正是因为我自身就处在庐山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