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含解
析)
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

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

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主
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有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

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

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劳动教育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B. 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

C. 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

D. 在当下构建科学实用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可以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点明劳动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的目的是为后文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

B. 在论证劳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前,文章论证了劳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 在讨论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时,文章从五育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讨论,说理明白。

D. 文章论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讨论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机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动教育有助人们认识到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
低贵践之分。

B. 我国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能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其适应于改善社会生活的本领。

C. 劳动教育虽然具有综合育人价值与载体价值,但它无法取代其它四育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

D. 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势必发生重大变革。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错误,这一表达片面,原文说的是“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选项忽略了“从普遍意义看”这一限制词;“劳动教育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夸大其词,原文“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B项,“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错误,选项缺少限制条件,原文“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选项表述缺少“一般意义上的”这一限制词;
C项,“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曲解文意,原文“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并未说“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这才是“劳育的独特价值”。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目的是为后文论证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理解错误,原文“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势必发生重大变革”错误,选项表述不全面,“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只是“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其中一个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

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
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贏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21北京共识》,节选如下:
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

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

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

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摘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摘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材料三:
喜马拉雅共识机构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国际研究員龙安志表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正当其时,抗击了西方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迎合亚洲经济体转型契机。

“虽然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加强共识后,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


国、印度、缅甸、孟加拉等国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环保领域的合作,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

”他说,“在文明交互加深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


此次大会还吸引了亚洲以外国家的参与。

对此,龙安志说,与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沿线经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就不仅限于亚洲。

“随着大会的开展,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关注,但最重要的是,亚洲各国立足自身的根基,在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的认识下做好自己的事情。


(摘选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新加坡《海峽时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除了分论坛之外,还包括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活动,囊括了各色美食节、电影节等.将促进亚洲文明合作。

阿富汗“TOLONews”电视台报道说,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不同文明之同的和谐共生”。

《印度教徒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相互理解和知识共享,有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近几年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摘选自《参考消息》)
4. 下列关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关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行的时代背景。

B.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达成的共识,为各国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平台,能解决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C.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功召开,是对西方破坏全球化进程的有力回击,并迎合了亚洲经济体型的契机。

D.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参与者不只是亚洲国家还包括亚洲以外的国家,他们也会成为经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力量、文明力量与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 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闭关排外”等倾向,是因为他们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

C. 外媒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大会期间活动丰富,促进了不同
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D. 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只要加强交流,就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

6. 请结合材料,概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代意义。

【答案】4. B 5. D
6. 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抗击逆全球化风潮。

②为各国间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③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④有助于经济领域的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能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错,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有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错,原文是“在文明交互加深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只是说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并不是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

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题干要求概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代意义,答题区间集中在四则材料中。

可先找到文中的原句,然后通过关键词摘取法进行整合即可。

如材料一“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可概括为“为各国间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材料三“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正当其时,抗击了西方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迎合亚洲经济体转型契机”,可概括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抗击逆全球化风潮”;材料四“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不同文明之同的和谐共生”,“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相互理解和知识共享,有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近几年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
鉴”,可概括为“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中平
六年,举孝廉。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

彧每怀匡佐之义。

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
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
..,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
国公,九锡
..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

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 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

《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

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

D. 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

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

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 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

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C. 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

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D. 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

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2)“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