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1-2022高一化学7月期末考试百分练习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1-2022高一化学7月期末考试百分练习
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1- -20每题2分,21- -26每题3分)
1.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B.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
加来表示
C. 若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为0.5 mol·L-1·s-1,就是指在该时间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都为0.5 mol·L-1·s-1
D.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均取正值,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该反应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非瞬时速率。

【详解】A项,反应速率快的现象不一定明显,如中和反应速率很快,但没有明显现象,故A 错误;
B项,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其浓度变化值为零,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故B错误;
C项,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为0.5mol•(L•S)-1就是指1s内对应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为0.5mol•L-1,由于化学计量数不一定相同,在该时间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不一定都为0.5mol•L-1,故C错误;
D项、化学反应有的快,有的慢,化学反应速率能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注意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定量表示方法,明确反应速率与反应现象的关系是解答关键。

2. 反应mA(g) +nB(g)pC(g) +qD(g)经10 min后达到平衡,测得此时A的浓
度减少了n mol/L ,C 的浓度增加了
23
n
mol/L 又知,平均反应速率v C =2v B ,达到平衡后,若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体积,A 的转化率不变,那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 A. 2A (g )+6B (g )3C (g )+5D (g ) B. 3A (g )+B (g )2C (g )+2D (g ) C. 3A (g )+B (g )C (g )+D (g )
D. A (g ) +3B (g )
3C (g )+3D
(g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A 的浓度减少了n mol/L 时C 的浓度增加了
23
n
mol/L 可知,A 和C 的系数比为3:2;因为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平均反应速率v C =2v B ,所以系数比C:B=2:1,所以系数比A:B:C=3:1:2;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体积,A 的转化率不变说明平衡不移动,则反应前与后物质的系数和相等,所以m+n=p+q ,即3+1=2+q ,所以q=2,所以反应中A 、B 、C 、D 的系数分别为3、1、2、2,答案选B 。

3. 对于A 2+3B 2
2C 的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2v B =0.8mol/L s ()()
B. 2v B =4.2mol/L min (())
C. v C =0.6mol/L s ()()
D. 2v A =0.4mol/L s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则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A .v(B 2)÷3=0.267 mol/(L·s);
B .v (B 2)=4.2 mol/(L·min)=0.07 mol/(L·s), v(B 2)÷3=0.0233 mol/(L·s);
C .v(C)÷2=03 mol/(L·s);
D .v(A 2)÷1=0.4 mol/(L·s); 故反应速率D >C >A >B ,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速率快慢比较,可以转化为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进行比较,易错点B ,
注意单位要统一。

4.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H2和1molI2,压强为p(P a),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
应:H2(g)+I2(g)⇌2HI(g) △H<0.下列操作中,能使其反应速率减慢的有( )
①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H2
②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N2(N2不参加反应)
③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N2(N2不参加反应)
④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H2(g)和1molI2(g)
⑤提高起始反应温度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应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保持容器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 N2(N2不参加反应),容器体积增大,物质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详解】①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molH2,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故错误;
②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不参加反应的1molN2,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③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不参加反应的1molN2,容器体积增大,物质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正确;
④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2(g)和1molI2(g),容器体积增大为原来的2倍,气体物质的量也增大为原来的2倍,容器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⑤提高起始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错误。

③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注意理解压强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实质是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是解答关键。

5. 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70℃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H2O2起始浓度均为0.15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条件 c (NaOH ) /mol/L Mn 2+浓度/mg/L ① 0 0 ② 0.1 0 ③ 0.1 3 ④ 1.0
3
A. 40 min 内,④条件下H 2O 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0×10-3
mol/(L·min) B. 分析②④条件可知,Mn 2+浓度越大,H 2O 2分解速率越慢 C. 少量Mn 2+
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 2O 2分解速率越快
D. 分析①②条件可知,无Mn 2+时,碱性条件有利于双氧水的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 .40 min
内,④条件下
H 2O 2的平均反应速率:
-3-1-10.15-0.08==1.7510 mol L min 40
c v t ∆=
⨯∆,A 错误; B .②和④的变量有两个:Mn 2+
浓度、NaOH 浓度,无法判断H 2O 2 分解速率是否与Mn 2+
浓度有关,B 错误;
C .③和④对比,④的碱性更强,但H 2O 2分解速率较③的要慢,所以少量Mn 2+存在时,并不是溶液碱性越强H 2O 2分解速率越快,C 错误;
D .①②的变量是NaOH 的有无,很明显加了NaOH 之后,双氧水分解的速率变得更快了,所以说明无Mn 2+时,碱性条件有利于双氧水的分解,D 正确; 答案选D.
6. 在Mg 和过量2 mol/L 的稀H 2SO 4反应中,下列各措施能加快的速率,但又不影响H 2的总量
的是()
A. 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
B. 将2 mol/L的稀硫酸改成98%的浓硫酸
C. 将镁粉改为镁条
D. 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镁是不足的,因此氢气的量由镁决定,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与部分镁反应生成铜,形成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但是生成氢气的量减少,故A不符合;
B.将2mol/L的稀硫酸改成98%的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不生成氢气,故B不符合;C.将镁粉改为镁条,反应物接触面积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C不符合;
D.加热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H2的总量,故D符合;
故选D。

7. 在KIO3、KHSO3的酸性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KI和淀粉,不停地搅拌,有下列反应发生:
①IO-
3+5I-+6H+→3I2+3H2O;②3I2+3HSO-
3
+3H2O→6I-+3SO2-
4
+9H+。

当反应进行到15 min 时,
溶液突然变为蓝色,随之又很快消失,这一反应被称做时钟反应,有人用它来解释生物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KI
B. 上述两个反应中,反应速率较快的是②
C. 时钟反应的快慢由反应②决定
D. “溶液突然变为蓝色,随之又很快消失”这一现象与①②的反应速率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抓住催化剂的主要特征,在反应前后都有I-,①IO3-+5I-+6H+→3I2+3H2O,②3I2+3HSO3-+3H2O→6I-+3SO42-+9H+,将①×6+②×5得:6IO3-+15HSO3-=15SO42-+3I2+9H++3H2O,所以KI起催化作用,A正确;
B.当反应进行到15min时,溶液突然变为蓝色发生反应,发生反应①,随之又很快消失,很快消失说明②的反应速率大于①,B正确;
C.反应②为快反应,反应①为慢反应,由反应①决定时钟反应,C错误;
D.当反应进行到15min时,溶液突然变为蓝色发生反应,发生反应①,随之又很快消失,很快消失说明②的反应速率大于①,现象与①②的反应速率有关,D正确;
答案选C。

8. 在其他条件具备时,若一反应较难进行,则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参加反应的分子的能量普遍较低;
②参加反应的分子的能量普遍较高;
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次数较少;
④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次数较多;
⑤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较小;
⑥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较大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要发生反应,必需发生有效碰撞,参加反应的分子的能量普遍较低,则活化分子百分数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较少,则反应比较困难,①合理;②参加反应的分子的能量普遍较高,与上述①的刚好相反,②说法不合理;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次数较少,则反应比较困难,③说法合理;④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次数较多,则反应容易,④说法不合理;⑤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较小,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较少,则反应比较困难,⑤说法合理;⑥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较大,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较多,则反应比较容易,则⑥说法不合理;则①③⑤说法合理;
答案选A。

9. 某温度下按如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锥形瓶内盛6.5 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加入40 mL 2.5 mol/L的硫酸,将产生的H2收集在一个注射器中,用时10 s时恰好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50 mL(若折合成0℃、101 kPa条件下的H2体积为44.8 mL),在该温度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锌粒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3 g/s
B. 忽略锥形瓶溶液体积的变化,用H+来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 mol/(L·s)
C. 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Zn2+来表示10 s内反应的速率为0.01 mol/(L·s)
D. 用H2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04 mol/(L·s)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成的氢气为0.002mol,消耗的锌为0.13g,所以用锌粒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3 g/s,故A正确;
B.0℃、101kPa条件下的H2体积为44.8mL的物质的量为0.002mol;即参加反应的H+的物质的量为0.004mol;可求得H+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0.01mol/(L·s),故B正确;C.根据反应方程式得参加反的锌的物质的为0.002mol,即用Zn2+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0.005mol/(L·s),故C错误;
D.用H2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04mol/(L·s),故D正确;
答案选C。

10. 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mA (g)+nB (g)pC (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象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由图1可知,T1<T2,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 由图2可知,该反应m+n<p
C. 图3中,点3的反应速率v正>v逆
D. 图4中,若m+n=p,则a曲线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T1<T2,升高温度,C的百分含量减小,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增大,说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该反应m+n>p,故B错误;
C.图中点3的转化率小于同温下的平衡转化率,说明点3反应正向进行,反应速率:v正>v逆,故C正确;
D.曲线a速率加快、平衡没移动,若m+n=p,曲线a可能使用了催化剂或加压,故D错误;答案选C。

11. 在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2 mol CO2和0.2 mol CH4,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4(g)+CO2(g)2CO(g)+2H2(g),测得CH4平衡时转化率与温度、压强关系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反应的△H>0
B. 压强:p4>p3>p2>p1
C. 1100℃,p1时该反应平衡常数约为16.4
D. 压强为p4时,在y点:v正>v逆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图象分析,随温度升高转化率增大,正反应吸热,故A正确;
B.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甲烷的转化率变小,故p4>p3>p2>p1,故B正确;
C .反应存在三段式:
()()
()()4220.10.1000.080.080.160.16CH +C 0.O 2CO 02
0.+2H 02
0.16
0.16
g g g g 起转平
,平衡常数
220.160.16==1.6416.40.020.02
K ⨯≠⨯,故C 错误;
D .在y 点,甲烷的转化率小于平衡时的转化率,平衡正向移动,v 正>v
逆,故D 正确; 答案为C 。

12. 一定温度下,将1molA(g)和1molB(g)充入2L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
xC(g)+D(s)△H<0,在 t 1 时达平衡。

在 t 2 、t 3 时刻分别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 C(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t 2 时刻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
B. t 3时刻v(逆)可能小于t 2 时刻v(逆)
C. t 3时刻改变的条件一定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D. t 1~t 2、t 2~t 3平衡常数均为0.25 【答案】B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对平衡无影响,不能影响C 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图可知,t 2时刻C 的浓度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此改变的条件不是催化剂,故A 错误; B.由图象可知,t 3时刻后C 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t 3时刻v(逆)可能小于t 2时刻v(逆),故B 正确;
C.由图象可知,t 3时刻后C 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降低温度等,故C 错误;
D.根据图可知,在t 2时刻,平衡不移动,但C 的浓度变大,说明在在t 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缩小容器的体积,且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可知x=2,反应方程式为:A (g )+B (g )
2C
(g)+D(s),t1~t3间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由图可知平衡时C的浓度为0.5mol/L,则:A(g)+B(g)2C(g)+D(s)
起始浓度(mol/L)0.5 0.5 0
转化浓度(mol/L)0.25 0.25 0.5
平衡浓度(mol/L)0.25 0.25 0.5
所以平衡常数K=
2
0.5
0.250.25
=4,故D错误。

故选B。

13. 在某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xC(g)有图Ⅰ所示的反应曲线,试判断对图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T表示温度,p表示压强,C%表示C的体积分数)( )
A. p3>p4,y轴表示A的物质的量
B. p3<p4,y轴表示B的体积分数
C. 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D. 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1可知,先拐先平衡条件高,T1>T2,升高温度,C的含量下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P2>P1,增大压强,C的含量增大,平衡正向移动,说明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X=1。

据此解答。

【详解】A.由于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加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物质的量减小,P3线应在下方,故A错误;
B.由于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加压强平衡正向移动,B的体积分数下降,P4线应在下方,又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B的体积分数增大,故B错误;
C.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守恒,容器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不变,故C错误;
D.由于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加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总物质的量减小,气体质量守恒,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故D
正确;故选D。

14.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变化ΔS ΔH 方向性
A H2O(l)=H2O(g) <0 >0 非自发
B 2Fe3+(aq)+Cu(s)=2Fe2+(aq)+Cu2+(aq) >0 <0 不自发
C 2NO 2(g)N2O4(g) <0 <0 能自发
D NH4Cl(s)=NH3(g)+HCl(g) <0 >0 非自发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为气体增多的反应,所以ΔS>0,故A错误;
B.ΔH<0,ΔS>0,任意温度下都可以满足ΔH-TΔS<0,反应一定自发进行,故B错误;C.ΔH<0,ΔS<0,则当温度降低到一定值可以满足ΔH-TΔS<0,即低温下可以自发进行,故C正确;
D.ΔH>0,ΔS>0,高温下ΔH-TΔS<0,即高温下可以自发进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依据反应自发的判据:ΔH-TΔS<0自发进行,ΔH-TΔS>0不自发进行;
当ΔH<0,ΔS>0,所有温度下反应自发进行;
而ΔH<0,ΔS<0,只有在低温下反应自发进行;
ΔH>0,ΔS>0,只有在高温下反应自发进行;
ΔH>0,ΔS<0时,所有的温度下反应都不自发进行。

15. 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H<0。

在反应过程中,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一定是增加了生成物
B. t2时使用了催化剂
C. t3时增大了压强
D. t4时一定是降低了温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 t1时逆反应速率增大,随后逐渐减小,说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则可以
是升温、或增加了生成物浓度,故A错误;B. t2时,平衡不移动,说明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为使用了催化剂,故B正确;
C. t3时若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应增大,故C错误;
D. t4时反应速率瞬间不变,然后减小,应为减小反应物浓度,故D错误;
答案选B。

16.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下列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各反应有如图所示的对应关系:(1)N2(g)+3H2(g )2NH3(g)△H<0 (曲线I )
(2)H2(g)+I2(g )2HI (g)△H>0 (曲线II )
(3)2SO3(g )2SO2(g)+O2 (g)△H>0 (曲线III)
则下列y轴的表达意义均符合上述三个平衡状态的是()
A. 平衡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B. 平衡混合气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
C. 平衡混合气中一种生成物的体积分数
D. 平衡混合气中一种反应物的体积分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个反应气体系数依次为减小、不变、增大,加压时,平衡依次右移、不移动、左移。

A.随着压强增大,平衡后三个反应的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依次为减小、不变、减小,气体总质量不变,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不变、增大, A不符合题意;
B.加压时,容器体积减小,不管平衡如何移动,反应物的浓度均增大,B不符合题意;C.随着压强增大,平衡后三个反应的一种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依次为增大、不变、减小,C符合题意;
D.平衡混合气中一种反应物的体积分数依次为减小、不变、增大,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7. 向甲、乙、丙三个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xA(g)+B(g) 2C(g)。

各容器的反应温度、反应物起始量,反应过程中C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分别以下表和下图表示
容器甲乙丙
容积0.5L 0.5L 1.0L
温度/℃T1T2T2
反应物起始量05molA 1.5 molB 0.5 molA 1.5 molB 2.0 molA 6.0 mol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T1<T2,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T2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8
C. l0min内甲容器中反应的平均速率v(B)=0.025mol·(L·min)-1
D. T1℃,若起始时甲容器中充入1.5molA、0.5molB,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25%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乙反应速率快,温度高,T1<T2,乙中C的浓度低,温度高反应逆向
进行,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由表中乙、丙可知:体积扩大两倍,物质的量是原来的4倍,平衡时丙中C的浓度是乙的2倍,说明容器体积改变,平衡不移动,即x=1。

平衡时乙中A、B、C的浓度分别是(mol/L)
0.5、2.5、1,所以平衡常数K=12/(0.5×2.5)=0.8,B正确;
C、l0min内甲容器中反应的平均速率v(C)=0.1mol·(L·min)-1,故v(B)=0.05mol·(L·min)-1,C错误;
D、T1℃,若起始时甲容器中充入1.5molA、0.5molB,与充入0.5molA、1.5molB是等效的(A、B计量数相同),所以平衡时C的量仍为0.75mol,反应的n(B)=n(C)÷2=0.375mol,所以B的转化率为0.375/0.5×100%=75%,D错误。

答案选B。

18. 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s)+2B(g)C(g)+D(g)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④A、B、C、D分子数之比为1:2:1:1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时,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来说,不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①错误;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m
V
ρ=,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相等,而定容密闭容器中,体积不变,即分
母不变,所以当密度不变时,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②正确;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于m
n
,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相等,但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时,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③正确;
④分子数之比等于系数之比,不能确定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不能作为反应已达平衡的判据,故④错误;
答案选C。

19. 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CO(g)+H2O(g) CO2(g)+H2(g) ΔH=-Q kJ/mol(Q>0)。

现有三个相同的2 L恒容绝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密闭容器Ⅰ、Ⅱ、Ⅲ,在Ⅰ中充入1 mol CO 和1 mol H2O,在Ⅱ中充入1 mol CO2和1 mol H2,在Ⅲ中充入2 mol CO和2 mol H2O,700 ℃
条件下开始反应。

达到平衡时,上述三个过程对应的能量变化值分别为Q1、Q2、Q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Q1=2Q2<Q3
B. 容器Ⅰ中CO的百分含量比容器Ⅲ中CO的百分含量高
C. 容器Ⅰ中反应的平衡常数比容器Ⅱ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小
D. 容器Ⅰ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
【答案】C
【解析】
A.容器Ⅰ中从正反应开始到达平衡,该反应为放热,容器Ⅱ中从逆反应开始到达,该反应为吸热,无法比较Q1、Q2的大小,故A错误;B.容器Ⅲ中相当于在容器Ⅰ中平衡的基础上再加入1mol CO和1mol H2O,压强不影响该化学平衡,反应向正反应进行,故容器Ⅲ中到达平衡时温度更高,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则容器Ⅲ中CO的转化率低,CO的百分含量高,所以容器Ⅰ中CO的百分含量比容器Ⅲ中CO的百分含量低,故B错误;C.容器Ⅱ中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容器Ⅰ中平衡的基础上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容器Ⅱ中的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容器Ⅰ,故C正确;D.温度相同时,容器I中CO 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容器Ⅱ中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容器Ⅰ中平衡的基础上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比两容器相同温度时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低,故容器Ⅰ中CO 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等,根据构建平衡建立的途径是进行比较的关键。

解答时注意反应条件“恒容绝热”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容器中平衡建立的途径不相同,无法比较Q1、Q2的大小。

20. 在3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 (g)+B (g)2C (g)△H=Q kJ/mol,相关条件和数据见表:
化学平衡常数 K 1 K 2 K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 1<K 2<K 3
B.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 实验II 比实验I 达平衡所需时间小的可能原因是使用了催化剂
D. 实验Ⅲ达平衡后,恒温下再向容器中通入1 mol A 和1 mol C ,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反应为()()
()2A g +B g 2C g ,比较实验I 和III ,温度升高,平衡时C 的量
减少,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Q<0,则K 3<K 1,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则K 1=K 2,综上,则平衡常数的关系为:K 3<K 2=K 1,故A 错误;
B .升高温度,使部分非活化分子吸收热量而变为活化分子,即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机会,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 错误;
C .实验II 达到平衡的
时间很短,与实验I 温度相同,平衡时各组分的量也相同,可判断实验II 使用了催化剂,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实验I 和Ⅱ探究的是催化剂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故C 正确;
D .容积为2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 和1mol B ,发生反应:()()
()2A g +B g 2C g ,
实验III 中,原平衡的化学平衡常数为()()()2
2
220.5K=40.c C c A c B 50.25
==⨯,温度不变,则平衡常数不变,实验Ⅲ达平衡后,恒温下再向容器中通入1molA 和1molC ,则此时容器中
c(A)=1mol/L ,c(B)=0.25mol/L ,c(C)=1mol/L ,此时浓度商2
C 21Q ==4=K 10.25
⨯ ,则平衡不
发生移动,故D 错误; 答案
C 。

21. 将等物质的量的X 、Y 气体充入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X(g)+Y(g)
3Z(g) △H<0。

当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达到新平衡,
下表中关于新平衡与原平衡的比较,正确的是( )
选择改变的条件正、逆反应速率变化新平衡和原平衡比较
A 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量Z的浓度减小
B 充入少量Z 逆反应速率增大X的体积分数不变
C 充入少量Z v(逆)>v(正)Z的浓度减小
逆反应速率增大量大于
Z的体积分数变大
D 升高温度
正反应速率增大量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X(g)+Y(g)3Z(g) △H<0,则A、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Z的浓度仍然增大,A错误;B、压强不变,充入少量Z,平衡等效,X的体积分数不变,B正确;C、压强不变,充入少量Z,平衡等效,平衡不移动,C错误;D、升高温度,平衡左移,Z的体积分数变小,D错误;答案选B。

22.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X 2(g)+Y 2(g)⇌2Z(g) ,已知 X 2、Y2、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 、0.3mol/L 、0.2mol/L ,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
A. Z 为 0.3mol/L
B. Y2为 0.4mol/L
C. X2为 0.2mol/L
D. Z 为
0.4mol/L
【答案】A
【解析】
【详解】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Y2(g)⇌2Z(g),
开始(mol/L):0.1 0.3 0.2
变化(mol/L):0.1 0.1 0.2
平衡(mol/L):0 0.2 0.4
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Y2(g)⇌2Z(g),
开始(mol/L):0.1 0.3 0.2
变化(mol/L):0.1 0.1 0.2
平衡(mol/L):0.2 0.4 0
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c(X2)<0.2,0.2<c(Y2)<0.4,0<c(Z)<0.4,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建立,关键是利用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运用极限假设法解答,难度不大。

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据此判断分析。

23. T℃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CO,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
CO(g)+2H2(g) CH3OH(g)△H<0。

反应达到平衡时,CH3OH体积分数与
() ()2
n H
n CO
的关系
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达平衡时,升高体系温度,CO转化率升高
B. 反应达平衡时,再充入一定量Ar,平衡右移,平衡常数不变
C.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
()
()2
n H
n CO
=2.5时达到平衡状态,CH3OH的体积分数可能是图中的F点
【答案】D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