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课件(虽有嘉肴)PPT(新教材)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老山界》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3. 就 是 把事情最 精彩、最能引 人注意的地方 在开头就展示 出来,既可引 起读者阅读兴 趣,也可以设 下悬念。
●
4.《背影》是朱自清的回忆性散文,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叙述了作者离开南京,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针对训练
一、标注字音 弗(fú)食 兑(yuè)命
教学相长(zhǎng)
二、重点实词解释
1. 不知其旨也 味美 2.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 教然后知困 困惑 4. 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5. 学学半 同“敩”,教导
三、一词多义
学学半 同“敩”,教导,读“xiào” 学 学学半 学习,读“xué”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 A.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
学论文。 B.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 从本文中可以提炼出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教学相长。 D. 本文大量运用对举句式,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感染力;节奏分明,朗朗上
●
5 .所谓首尾呼应,即有意识地在文章开头和结尾设置相似的语句或内容,使之达到互相照应的目的。结尾时再次写出的语句并不是对开头句子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句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做出变化。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
6 .这种呼应,还可以是文章主旨上的呼应。开头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结束时用最简明精练的语言收束全文,将文章的核心内容表达清楚,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很快地流下来了。
●
11.叙述一件事,事件叙述到中途,突然借助某个缘由,插入另一件事,让读者带着一个放不下的故事,一个不知道下文和结局的故事,读另一个故事,使读者的心中始终有。
●
12正是因为有感情,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喜怒哀乐;正是因为有感情,我们才会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才会被诚挚的友情所感动,才会为甜蜜的爱情而陶醉。这节作文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作抒情性文章,用文字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 课内外对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虽有嘉肴》,略。 【乙】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 功;又欲进道,须谢①去外慕②,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 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③,功必倍之。
(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
7 .叙述一件事,事件叙述到中途,突然借助某个缘由,插入另一件事,让读者带着一个放不下的故事,一个不知道下文和结局的故事,读另一个故事,使读者的心中始终有一份沉沉的牵挂。
●
8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时,要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要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注】①谢:拒绝、摒弃。②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③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 夫。
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甲文重在论述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 致志。
●
1. 为 了 表现一个 人物的品质, 不是先去赞美 和肯定,而是 先设悬念写出 对他的误解, 然后,用一段 突转写出自己 的顿悟,再表 达对人物的赞 美与肯定,就 会收到很好的 艺术效果。
学(xiào)学半
五、重点句子翻译 1.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 励自己。 3.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C.“《兑命》曰‘学学半’”,这里引用《尚书》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教比学 更重要,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D.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析错:C 项错误。这里引用《尚书》中的话,是为了印证“教学相长”的观点, 而非说明“教比学更重要”。
●
9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
10.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理解与赏析 1.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 ,说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学习才能懂得道理。
B.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 ,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专题一 课内文言文
文章纲要:
十二《礼记》一则(虽有嘉肴)
文章中心:
本文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 是相互促进”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
“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 的。
口 析错:B 项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七、素养提升 1.[课内探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出自《礼记·学记》中的 一则格言警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则格言警句的意思是“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 会明白道理”。玉石如果没有经过雕琢,就是一块石头,只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才能 成为精美的器物。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好比是一块石头,只有经过努力学习,雕琢 自己,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本则格言警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