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和界面化学】研究生课件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COOCR + 3NaOH
H2COOCR
CH2OH 3RCOONa + CHOH
CH2OH
2. R-OSO3M硫酸酯盐 (烷基硫酸盐)R为8~22,M为Na、K , (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是润湿、乳化分散及去污最好的表面活性剂之一,是在肥 皂之后最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以用高级醇经硫酸化、 碱中和后制成。由于高表面活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有两 方面缺点,一是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还原为醇,二是碳原 子数为14-16时室温溶度很小。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有序结构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性能
的关系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1.3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纺织、印染、农药等工业中常用的调湿剂“拉开粉”即为 一
种烷基(二丁基或二异丙基)萘磺酸盐。萘和丁醇在浓硫酸 石油的磺作酸用盐下即生成二丁基萘磺酸,以碱中和即得萘磺酸盐。
石油磺酸过去常为提炼、纯化白矿油的副产品,与废酸一起 被抛弃。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石油磺酸不再作为废品被 弃去,而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际应用的石油磺酸大部分 是油溶性的,其平均分子量大约在400与580之间(石油磺酸钠)
烷基苯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大多数洗衣粉中的主要 成分,在硬水中一般不生成皂垢,耐酸碱。制造的主要原料是 石油,合成路线:
C10H24CH4 = CH2 +
[HF] C12H25
or[H2SO4]
C12H25
[H2SO4] [SO3]
C12H25
SO3H
NaOH
C12H25
S O3N a
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洗涤剂用阴离子表
此类表面活性剂应用较少,生产不多,抗电解质及抗硬水 性较强,为低泡表面活性剂,常用作乳化剂、抗静电剂及 抗蚀剂等,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该类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离解后起活性作用的基团带正 电荷,常用的有三种类型
阳 胺盐型
RnNHm+A-, n=1~18, m=1~3.几个R基团也可以不同,如NH3Cl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公元前2500年人们采用了山羊油与木炭和石灰共 沸的方法制取肥皂。 一世纪末期,我国周代常用草木灰水洗净油污衣 物,《礼记》中写着“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 和灰清澣”。此过程中实际上是油脂经皂化生成 肥皂、从而发生洗涤作用的情况。魏晋时期利用 皂角(落叶乔木皂角树的果实,成分为烷基多苷 )和猪胰(用猪的胰脏制取,主要成分是蛋白酶 )作为洗涤剂。直到民国时期,西方的制皂术传 入我国(洋胰子)。1890年上海第一家生产肥皂 的工厂成立。
2.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逐渐下降 3.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稍有上升
仅就降低表面张力而言:能使 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 为表面活性
上述1.2.类物质具有表面活性,第三类物质无表面活性
1.油酸、肥皂和洗衣粉-表面活性物质 2.有机化合物 3.无机盐
因此表面活性物质的定义: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溶质称 为表面活性物质。(12类是表面活性物质,3类是非~。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在1个分子中同时存在阳离于基团和阴离子基团者称为 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电离, 呈电中性。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型,活性组分为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
2.阳离子型,活性组分为阳离子 3.非离子型,活性组分溶于水不电离 4.两性型,活性组分由阴阳离子组成
疏水尾
亲水端基
冰山结构
溶剂化分子
由于疏水作用,水溶液中 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碳氢 键有力图脱离水包围的趋 势,易于自身互相靠近、 聚集起来。表面活性剂分 子在水溶液表面上的吸附 和在溶液中缔合成为胶团 (见右图)。即为表面活 性剂分子自水介质逃离面 聚集的表现,亦即疏水作 用导致表面活性剂在表面 上的吸附和在溶液中的胶 团形成。
离
CH3
子 季胺盐型
C16H33 N+ CH3 Br-
表
面 烷基吡啶盐型
CH3
活
性
剂 烷基咪唑盐型
+ A-,X为Cl,Br,I,NO3等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从30年代研制成功到批量生产,经历了30 年的时间,60年代,人们对其研究才有了较大的进展。在阳离 子的长期发展中,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含氮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的研究与应用,其中,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种类多,应 用广,发展迅速。产量在各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占首位,主 要由脂肪叔胺进一步烷基化生成。季铵盐本身的亲水性要比脂 肪伯胺、脂肪仲胺和脂肪叔胺大得多,它足以使表面活性作用 所需的疏水端融入水中,季铵盐阳离子上带的正电荷使它能牢 固地被吸附在带负电荷的表面上。由于这一性能的存在,使它 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学结构
关于疏水作用的本质,存在着不少争论,因为水的 结构至今仍未完全了解。因此与水结构有关的疏水 作用更不容易认识。但只要溶质分子有非极性基团, 就会在溶液中通过“疏水作用”而有逃离水的趋势, 分子之间相互靠拢、缔合,尽可能与水隔离。因此 对于具有两亲分子的表面活性剂就采取两种方式逃 离水-界面聚集和胶束形成。
表面活性剂定义:是这样一种物质,加入很少量时即能大大 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气/液)或界面张力(液/ 液),改变界面状态,使界面呈活化状态,从而产生润湿、 乳化、增溶、发泡、净洗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 这种物质除了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外(即在水中加入少量, 溶液的表面张力即可达到很低值),同时还具有其它一些生 产中所要求的特性如润湿、乳化、起泡以及洗涤作用,此也 为第2类物质所不易具备的性质。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所以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的、亲油(疏水)的碳 氢链部分和极性的、亲水(疏油)的基团共同组成。
此种结构具有两重性 质,即从水中逃逸和 溶解于水中。因此在 水溶液中、表面和界 面采取特殊的定向排 列,具有一定的组织 结构,
石油磺酸盐常应用于农药(可溶油)中作为乳化剂,在矿物 浮选中作为成泡剂,用于燃料油中作为分散剂,高分子量 的则常用作防锈油中的防蚀剂。近年来,大量的石油磺酸
盐应用于石油采收率的提高上(“三次采油”)。
4. R-OPO3Na2磷酸酯盐 此类表面活性刘与硫酸酯盐相似,但可以有单酯盐和双
酯盐两种,例如
5.特殊类型,活性组分复杂
6.双子类型,亲水和憎水部分均为两个
RCOOM 羧酸盐,R为8~22,M为Na、K
一
阴
R-OSO3M硫酸酯盐,R为8~22,M为Na、K
离
子
烷基苯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表
R-SO3Na磺酸盐
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
面
烷基萘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
活
石油磺酸盐,各种磺酸盐的混合物
在作为溶剂的水中,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一定的结构(但
不像冰结晶那样完整)。当水中溶解了表面活性剂之后, 水中的一些氢键结构将重新排列,亲油基碳氢链周围将有 新的结构(不同于水)形成,即所谓的“冰山结构” (iceberg structure)。在此体系中,若有碳氢链相互靠拢、 缔合的现象发生,则“冰山结构”将破坏。此过程为一熵 增加的过程,水结构减少,体系自比较有序变为比较无序。 而过程的焓变化不大。因此,Gibbs自由能变化为负值, 过程易于发生(为一自然过程)。由此看来此过程发生的 本质主要在于熵增加,故常称之为 “熵驱动”过程。在 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碳氢链)相互缔合的作用即所谓 “疏水作用”(Hydrophbic Interaction)或“疏水效应”
性
R-OPO3Na2磷酸酯盐
剂
R1-COCHR2COOH脂肪酰肽缩合物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1. RCOOM 羧酸盐 R为C8~22,M为Na、K
肥皂,以天然动、植物油脂和碱的水溶液加热起皂化反应制取。在pH 值小于7的水溶液中不稳定。不适于在酸性、硬水和海水中使用。
H2COOCR △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油酸钠是典型的肥皂,能很快的降低水的界 面张力,在浓度为0.0033M时可将水的界面 张力从72mN·m-1降到25mN·m-1
根据实验现象,将各类物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的关系 归结为三种类型,
1.表面张力在稀浓度时随浓度急剧下降, Nhomakorabea到一定浓度后不再 下降或下降很慢。
季铵盐的合成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季铵化反应, 例如:
三.非离子型,活性组分溶于水不电离
是较晚应用于生产中的一类活性剂。但30年代开始应用后发展迅速, 应用广泛,很多性能超过离子活性剂。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原料丰 富,成本降低,其产量占表面活性剂总产量的百分率越来越高,有超 过其它活性剂的趋势。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不电离,其亲水 基主要是由具有一定数量的含氧基团(一般为醚基和羟基)构成。这一 特点决定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某些方面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优越: 因为在溶液中不是离子状态,稳定性高,不易受强电解质无机盐类、 酸、碱存在的影响,与其它类型活性剂能很好地混合使用;在水及有 机溶剂中皆有较好的溶解性能。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长期实践中发现:某些物质的水溶液,甚至在浓度 很小时,即能使溶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大为改变,使 之适合于生产上的某些要求,如降低溶剂的表面张 力和与其它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润湿性能、 洗涤性能、乳化性能以及起泡性能等等。其中起主 要作用的物质就是表面活性物质。在日常生活中表 面活性剂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物质。 英国的科学家Clint形容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有 了冰淇淋和洗涤剂,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若没 有表面活性剂,这两样东西都不会有。这真是太可 悲了。但是如果真的没有了表面活性剂,人们也不 会为没有冰淇淋和洗涤剂而哭泣。因为没有了活性 剂人也没有了” 。
ROH
H2SO4.SO3 ClSO3H -HCl
NaOH
ROSO3H
ROSO3Na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除用脂肪醇为原料外,还可用烯烃经硫酸化制备硫酸酯盐。烯
烃来自烷烃裂解。
RCH=CH2 + H2SO4
RCHCH3 NaOH
RCHCH3
OSO3H
OSO3Na
3. R-SO3Na磺酸盐
面活性剂。但价格较高,其性质不比价格较低烷基苯
磺酸纳优越多少,且高碳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也低
,抗硬水性也差,故在工业上用的较少,产量也少。
主要采用磺氧化方法制取,正烷烃在紫外线照射下,同SO2和 O2反应
RH + SO2 + O2 + H2O
RSO2H + H2SO4
NaOH
RSO2Na
烷基萘磺酸纳
1.3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从结构看,所有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的亲水基和 非极性的憎水基两部分组成的。亲水基使分子引入水,而 憎水基使分子离开水,即引入油,因此它们是两亲分子。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一般是由碳氢原子团,即烃基构 成的;而亲水基种类繁多。所以表面活性剂在性质上的差 异,除与碳氢基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外,还与亲水基团的不 同有关。亲水基团在种类上和结构上的改变,远比亲油基 团的改变对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大。因此,表面活性剂一般 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来分类。过去通常分为离子型和 非离子型两大类。现在分类较多。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季铵盐与胺盐不同,不受pH变化的影响,不论在酸性、中
性或碱性介质中,季铵离子皆无变化。季铵盐这种阳离子表 面活性剂除具有表面活性外,还有一个与阴离子及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不同的特点,即其水溶液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因此常用作消毒、灭菌剂。除此之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常用作矿物浮选剂,使矿粉表面变为憎水性,易附着于气 泡上而浮选出来。又如,在沥青乳状液中作为乳化剂,当 铺路洒在路面时,碎石表面因强烈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而成为亲油表面,沥青就容易粘附在碎石表面,提高铺路 效率。其它,如在纺织工业中作为柔软剂、抗静电剂,在 涂料工业中作为颜料分散剂等,皆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容 易吸附的特性有关。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缺点是价格较高, 洗涤性能较差。
H2COOCR
CH2OH 3RCOONa + CHOH
CH2OH
2. R-OSO3M硫酸酯盐 (烷基硫酸盐)R为8~22,M为Na、K , (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是润湿、乳化分散及去污最好的表面活性剂之一,是在肥 皂之后最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以用高级醇经硫酸化、 碱中和后制成。由于高表面活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有两 方面缺点,一是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还原为醇,二是碳原 子数为14-16时室温溶度很小。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有序结构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性能
的关系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1.3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纺织、印染、农药等工业中常用的调湿剂“拉开粉”即为 一
种烷基(二丁基或二异丙基)萘磺酸盐。萘和丁醇在浓硫酸 石油的磺作酸用盐下即生成二丁基萘磺酸,以碱中和即得萘磺酸盐。
石油磺酸过去常为提炼、纯化白矿油的副产品,与废酸一起 被抛弃。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石油磺酸不再作为废品被 弃去,而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际应用的石油磺酸大部分 是油溶性的,其平均分子量大约在400与580之间(石油磺酸钠)
烷基苯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大多数洗衣粉中的主要 成分,在硬水中一般不生成皂垢,耐酸碱。制造的主要原料是 石油,合成路线:
C10H24CH4 = CH2 +
[HF] C12H25
or[H2SO4]
C12H25
[H2SO4] [SO3]
C12H25
SO3H
NaOH
C12H25
S O3N a
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洗涤剂用阴离子表
此类表面活性剂应用较少,生产不多,抗电解质及抗硬水 性较强,为低泡表面活性剂,常用作乳化剂、抗静电剂及 抗蚀剂等,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该类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离解后起活性作用的基团带正 电荷,常用的有三种类型
阳 胺盐型
RnNHm+A-, n=1~18, m=1~3.几个R基团也可以不同,如NH3Cl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公元前2500年人们采用了山羊油与木炭和石灰共 沸的方法制取肥皂。 一世纪末期,我国周代常用草木灰水洗净油污衣 物,《礼记》中写着“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 和灰清澣”。此过程中实际上是油脂经皂化生成 肥皂、从而发生洗涤作用的情况。魏晋时期利用 皂角(落叶乔木皂角树的果实,成分为烷基多苷 )和猪胰(用猪的胰脏制取,主要成分是蛋白酶 )作为洗涤剂。直到民国时期,西方的制皂术传 入我国(洋胰子)。1890年上海第一家生产肥皂 的工厂成立。
2.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逐渐下降 3.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稍有上升
仅就降低表面张力而言:能使 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 为表面活性
上述1.2.类物质具有表面活性,第三类物质无表面活性
1.油酸、肥皂和洗衣粉-表面活性物质 2.有机化合物 3.无机盐
因此表面活性物质的定义: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溶质称 为表面活性物质。(12类是表面活性物质,3类是非~。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在1个分子中同时存在阳离于基团和阴离子基团者称为 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电离, 呈电中性。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型,活性组分为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
2.阳离子型,活性组分为阳离子 3.非离子型,活性组分溶于水不电离 4.两性型,活性组分由阴阳离子组成
疏水尾
亲水端基
冰山结构
溶剂化分子
由于疏水作用,水溶液中 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碳氢 键有力图脱离水包围的趋 势,易于自身互相靠近、 聚集起来。表面活性剂分 子在水溶液表面上的吸附 和在溶液中缔合成为胶团 (见右图)。即为表面活 性剂分子自水介质逃离面 聚集的表现,亦即疏水作 用导致表面活性剂在表面 上的吸附和在溶液中的胶 团形成。
离
CH3
子 季胺盐型
C16H33 N+ CH3 Br-
表
面 烷基吡啶盐型
CH3
活
性
剂 烷基咪唑盐型
+ A-,X为Cl,Br,I,NO3等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从30年代研制成功到批量生产,经历了30 年的时间,60年代,人们对其研究才有了较大的进展。在阳离 子的长期发展中,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含氮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的研究与应用,其中,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种类多,应 用广,发展迅速。产量在各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占首位,主 要由脂肪叔胺进一步烷基化生成。季铵盐本身的亲水性要比脂 肪伯胺、脂肪仲胺和脂肪叔胺大得多,它足以使表面活性作用 所需的疏水端融入水中,季铵盐阳离子上带的正电荷使它能牢 固地被吸附在带负电荷的表面上。由于这一性能的存在,使它 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学结构
关于疏水作用的本质,存在着不少争论,因为水的 结构至今仍未完全了解。因此与水结构有关的疏水 作用更不容易认识。但只要溶质分子有非极性基团, 就会在溶液中通过“疏水作用”而有逃离水的趋势, 分子之间相互靠拢、缔合,尽可能与水隔离。因此 对于具有两亲分子的表面活性剂就采取两种方式逃 离水-界面聚集和胶束形成。
表面活性剂定义:是这样一种物质,加入很少量时即能大大 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气/液)或界面张力(液/ 液),改变界面状态,使界面呈活化状态,从而产生润湿、 乳化、增溶、发泡、净洗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 这种物质除了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外(即在水中加入少量, 溶液的表面张力即可达到很低值),同时还具有其它一些生 产中所要求的特性如润湿、乳化、起泡以及洗涤作用,此也 为第2类物质所不易具备的性质。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所以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的、亲油(疏水)的碳 氢链部分和极性的、亲水(疏油)的基团共同组成。
此种结构具有两重性 质,即从水中逃逸和 溶解于水中。因此在 水溶液中、表面和界 面采取特殊的定向排 列,具有一定的组织 结构,
石油磺酸盐常应用于农药(可溶油)中作为乳化剂,在矿物 浮选中作为成泡剂,用于燃料油中作为分散剂,高分子量 的则常用作防锈油中的防蚀剂。近年来,大量的石油磺酸
盐应用于石油采收率的提高上(“三次采油”)。
4. R-OPO3Na2磷酸酯盐 此类表面活性刘与硫酸酯盐相似,但可以有单酯盐和双
酯盐两种,例如
5.特殊类型,活性组分复杂
6.双子类型,亲水和憎水部分均为两个
RCOOM 羧酸盐,R为8~22,M为Na、K
一
阴
R-OSO3M硫酸酯盐,R为8~22,M为Na、K
离
子
烷基苯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表
R-SO3Na磺酸盐
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
面
烷基萘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
活
石油磺酸盐,各种磺酸盐的混合物
在作为溶剂的水中,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一定的结构(但
不像冰结晶那样完整)。当水中溶解了表面活性剂之后, 水中的一些氢键结构将重新排列,亲油基碳氢链周围将有 新的结构(不同于水)形成,即所谓的“冰山结构” (iceberg structure)。在此体系中,若有碳氢链相互靠拢、 缔合的现象发生,则“冰山结构”将破坏。此过程为一熵 增加的过程,水结构减少,体系自比较有序变为比较无序。 而过程的焓变化不大。因此,Gibbs自由能变化为负值, 过程易于发生(为一自然过程)。由此看来此过程发生的 本质主要在于熵增加,故常称之为 “熵驱动”过程。在 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碳氢链)相互缔合的作用即所谓 “疏水作用”(Hydrophbic Interaction)或“疏水效应”
性
R-OPO3Na2磷酸酯盐
剂
R1-COCHR2COOH脂肪酰肽缩合物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1. RCOOM 羧酸盐 R为C8~22,M为Na、K
肥皂,以天然动、植物油脂和碱的水溶液加热起皂化反应制取。在pH 值小于7的水溶液中不稳定。不适于在酸性、硬水和海水中使用。
H2COOCR △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油酸钠是典型的肥皂,能很快的降低水的界 面张力,在浓度为0.0033M时可将水的界面 张力从72mN·m-1降到25mN·m-1
根据实验现象,将各类物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的关系 归结为三种类型,
1.表面张力在稀浓度时随浓度急剧下降, Nhomakorabea到一定浓度后不再 下降或下降很慢。
季铵盐的合成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季铵化反应, 例如:
三.非离子型,活性组分溶于水不电离
是较晚应用于生产中的一类活性剂。但30年代开始应用后发展迅速, 应用广泛,很多性能超过离子活性剂。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原料丰 富,成本降低,其产量占表面活性剂总产量的百分率越来越高,有超 过其它活性剂的趋势。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不电离,其亲水 基主要是由具有一定数量的含氧基团(一般为醚基和羟基)构成。这一 特点决定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某些方面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优越: 因为在溶液中不是离子状态,稳定性高,不易受强电解质无机盐类、 酸、碱存在的影响,与其它类型活性剂能很好地混合使用;在水及有 机溶剂中皆有较好的溶解性能。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长期实践中发现:某些物质的水溶液,甚至在浓度 很小时,即能使溶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大为改变,使 之适合于生产上的某些要求,如降低溶剂的表面张 力和与其它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润湿性能、 洗涤性能、乳化性能以及起泡性能等等。其中起主 要作用的物质就是表面活性物质。在日常生活中表 面活性剂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物质。 英国的科学家Clint形容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有 了冰淇淋和洗涤剂,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若没 有表面活性剂,这两样东西都不会有。这真是太可 悲了。但是如果真的没有了表面活性剂,人们也不 会为没有冰淇淋和洗涤剂而哭泣。因为没有了活性 剂人也没有了” 。
ROH
H2SO4.SO3 ClSO3H -HCl
NaOH
ROSO3H
ROSO3Na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除用脂肪醇为原料外,还可用烯烃经硫酸化制备硫酸酯盐。烯
烃来自烷烃裂解。
RCH=CH2 + H2SO4
RCHCH3 NaOH
RCHCH3
OSO3H
OSO3Na
3. R-SO3Na磺酸盐
面活性剂。但价格较高,其性质不比价格较低烷基苯
磺酸纳优越多少,且高碳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也低
,抗硬水性也差,故在工业上用的较少,产量也少。
主要采用磺氧化方法制取,正烷烃在紫外线照射下,同SO2和 O2反应
RH + SO2 + O2 + H2O
RSO2H + H2SO4
NaOH
RSO2Na
烷基萘磺酸纳
1.3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从结构看,所有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的亲水基和 非极性的憎水基两部分组成的。亲水基使分子引入水,而 憎水基使分子离开水,即引入油,因此它们是两亲分子。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一般是由碳氢原子团,即烃基构 成的;而亲水基种类繁多。所以表面活性剂在性质上的差 异,除与碳氢基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外,还与亲水基团的不 同有关。亲水基团在种类上和结构上的改变,远比亲油基 团的改变对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大。因此,表面活性剂一般 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来分类。过去通常分为离子型和 非离子型两大类。现在分类较多。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季铵盐与胺盐不同,不受pH变化的影响,不论在酸性、中
性或碱性介质中,季铵离子皆无变化。季铵盐这种阳离子表 面活性剂除具有表面活性外,还有一个与阴离子及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不同的特点,即其水溶液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因此常用作消毒、灭菌剂。除此之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常用作矿物浮选剂,使矿粉表面变为憎水性,易附着于气 泡上而浮选出来。又如,在沥青乳状液中作为乳化剂,当 铺路洒在路面时,碎石表面因强烈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而成为亲油表面,沥青就容易粘附在碎石表面,提高铺路 效率。其它,如在纺织工业中作为柔软剂、抗静电剂,在 涂料工业中作为颜料分散剂等,皆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容 易吸附的特性有关。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缺点是价格较高, 洗涤性能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