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
曾庆为;谢华;郑岩;马壮
【摘要】目的探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2例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通过血细胞分析、凝血五项等检查,诊断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结果经给予停用低分子肝素及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恢复良好.结论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少见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这一疾病的特点,并在临床中注意预防.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12(017)005
【总页数】2页(P962-962,964)
【作者】曾庆为;谢华;郑岩;马壮
【作者单位】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肝素是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尤其是低分子肝素,因其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不需监测凝血等优点,目前应用广泛,我们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中出现2例血小板减少,报告如下并文献学习。
临床资料
病例1:郭某,女,78岁,因活动后气短、咳嗽、咳痰2周,发热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11年5月1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咯少量黄色粘痰,伴有活动后气短,5月8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于附近医院静点2天头孢类抗生素无好转,
于外院行肺CT检查示双肺炎,为求系统诊治于2011年5月15日入院。
既往史:左侧肺腺癌切除术后11年,否认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T:37.4℃,P:112次/min,R:21次/min,BP:136/86 mmHg神情语明,口唇无发绀,听诊
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12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9.7×109/L,GR 81.3%,PLT:262 ×
109/L,凝血五项:INR:1.18,TT:17.6 s,PT:14.4 s,APTT:42.7 s,FIB:6.86 g/L,D-dir:0.8 μg/ml;肺CT示双肺内间质性肺炎;肝功、肾功正常。
血气PH:7.44,
PO2:62 mmhg,PCO2:30.8 mmhg,诊断:双肺炎、低氧血症、左肺腺癌切除术后,入院后给予:(1)抗感染: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粉针4.5 g 1/8 h,(2)祛痰:氨溴索粉针30 mg 3/d,(3)预防性抗凝: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1/d等治疗。
入院第3天咳嗽、咳痰症状好转,复查血常规:WBC:5.1×109/L,GR:88.7%,PLT:233×109/L,入院第 9天,患者出现低热、皮肤瘀斑,急查血常
规:WBC:5.9×109/L,GR:87.9%,PLT:13×109/L。
处理: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同时给予输注血浆300 ml,监测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停低分子肝素后第3天:血小板24×109/L,第6天:血小板39×109/L,第9天:血小板:115×109/L,血小板逐渐升至正常范围。
复查肺CT:病变完全吸收,肺炎治愈出院。
病例2:杨某,男,92岁,咳嗽、咳痰、发热1天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11年5
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黄痰,发热,体温38.0℃伴有乏力,进食少,为求诊治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结核病史,入院查体:轮椅推入病室,神清,T:37.9℃,P:78 次/min,R:21 次/min,BP:166/96 mmHg,听诊左肺呼吸
音弱,可闻及湿啰音,心率8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液分析:WBC:5.5×109/L,GR:87.4%,PLT:148 × 109/L,凝血五项:INR:1.55,TT:17.0 s,PT:17.8 s,APTT:41.9 s,FIB:5.94 g/L,D-dir:3.8 μg/ml;床旁胸片示左肺大片密度增高影;肝功、肾功、离子无异常。
诊断:右肺炎,高血压病?患者高龄、入院后卧床,抗感染等治疗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抗凝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1/d),治疗后第5天(2011年6月18日),复查血常规:WBC:13.2 ×109/L,GR:93.9%,
PLT:52×109/L。
处理: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
监测血常规及凝血,无出血倾向,无血栓形成,2011年6月22日患者血小板逐渐升至119×109/L。
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
讨论
肝素(heparin)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某些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治
疗过程中,可以发生血小板计数降低,成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HIT
分为2型:HITⅠ:其发生机制不甚明了,一般认为是由免疫介导的肝素-血小板反应,与肝素导致的血栓形成不相关,在肝素使用者中的发生率为10%~20%。
表
现为轻度或无症状的一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通常>100×109·L-1;出现早,在用药的最初2天发生;停药后,迅速恢复正常。
② HITⅡ;是由免疫介导的产生肝
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anti-heparin-platelet factor 4 antibodies,HIT antibodies)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导致血栓形成,虽不常见,但较严重;在普通肝素中的发生率仅为1%~3%;在低分子肝素中的发生率仅为0%~0.8%。
HITⅡ
称为免疫介导的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1]。
发病机制:血小板因子4(PF4)通常存在于血小板a颗粒内,PF4的C端含高浓度赖氨酸残基,而肝素分子带大量负电荷,PF4可以高亲和力与之结合,形成肝素-
PF4(H-PF4)大分子复合物。
形成H-PF4后肝素则失去活性,这是体内肝素灭活的
途径之一。
肝素和PF4本身都不是抗原,但形成H-PF4复合物后,两者构象均发生改变,PF4构象变得松散,在第3、4半胱氨酸残基之间暴露出多个抗原表位,机体内发生免疫反应,产生免疫球蛋白(通常是IgG,少数情况下是IgA或IgM)直接与H-PF4作用形成IgG-H-PF4复合物。
IgG-H-PF4结合到血小板膜受体上,
进而引起大量血小板激活、聚集,血小板数量下降。
血小板广泛激活后,血小板膜囊泡释放微颗粒,激活凝血系统,凝血酶形成增加,活化的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血栓形成[2]。
临床表现:HIT首发症状为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常于应用肝素5天后出现,血小板
计数常低于100×109/L,停药5~7天(也可能1个月后),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
动脉血栓栓塞最常发生于脑、外周动脉或留置导管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HIT
更常见的并发症,静脉与动脉血栓栓塞之比为4∶1。
部分患者注射部位痛性红斑
或局部坏死。
HIT的急性反应包括寒战、肌僵直、发热、心动过速、大汗及恶心等,罕见症状有急性一过性遗忘,一般不超过24 h。
表1 HIT临床诊断的“4Ts”预测评分系统4Ts 2分 1分 0分血小板减少下降>50%;或降至20~100×109/L下降30% ~50%;或降至(10~19)×109/L下降<30%;或降至<10×109/L血小板减少发生的时间 5~10 d;或≤1 d(近30 d内有肝素>10 d或不清楚;或≤1 d(近30 d~100 ≤1 d(无近期肝素应用史)应用史)d内
有肝素应用史)血栓形成确定的可疑的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存在可能存在
明确存在
临床诊断:尚无可靠确诊方法,临床确诊主要依据以下几点:① 接受肝素治疗时,血小板减少(《100×109/L);② 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③ 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④除外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1]。
⑤ HIT抗体阳性;下面4Ts评分系
统亦可帮助诊断:高可能性(6~8分),中可能性(4 ~5 分),低可能性(0 ~3 分)[5],见表1。
临床治疗:要立即停用一切类型的肝素制剂(包括低分子肝素),并开始替代抗凝治疗。
替代抗凝剂有达那肝素、重组水蛭素及阿加曲班。
如HIT由普通肝素所致,则低
分子肝素不能作为替代抗凝剂,因为两者在体内有50%的交叉反应。
磺达肝素是
一种仿戊聚糖结合抗凝血酶的合成抗凝剂,可结合PF4,但比结合于PF4所导致
的与HIT抗体强烈反应所需的10~12糖要短。
因此,推测戊聚糖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引起HIT。
而Warkentin等指出,尽管磺达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具有相同的免
疫原性,但前者所产生的抗体不能识别PF4/磺达肝素复合物,故应用磺达肝素发
生HIT的几率很低。
华法林会增加HIT患者微血管血栓的危险,应待血小板减少
治疗有效时,可与替代抗凝剂同时使用[3]。
输注血小板是治疗的相对禁忌症,因HIT患者出血并不常见,且输注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由于输注血小板可促
进血栓素释放及血栓形成,应避免使用[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我们接诊的高龄、卧床患者逐渐增多,伴有感染后加重体内高凝,预防致命性肺栓塞,已经成为呼吸科对高危患者的常规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由于低分子肝素对
血小板影响小,引起严重出血的几率低。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虽然低分子肝素出现HIT明显少于普通肝素,但仍有1%左右的发生率,我科仅1个月时间即出现2例HIT,可见HIT已经不容忽视。
本组2例患者因感染重、高凝、卧床、血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具有栓塞的高危
因素,故需预防性抗凝,防止出现致命性肺栓塞。
2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均正常,分别于应用低分子肝素5及9天出现血小板减少,减少值低于正常值1半,考虑
可诊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为13×109/L,经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及输注血浆后血小板逐渐升至正常,无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虽然低分子肝素出现HIT罕见,尤其是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出现HIT
更为少见,但在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时,在用药后的4~14天内,每隔2~4天计数血小板一次,一旦出现血小板下降一半或更多,或患者新发血栓性皮肤反应,应考虑到HIT并作临床评估,如果评估示HIT发生率很高,在实验室检测期间就因
该停用低分子肝素,再无严重禁忌症时更换替代抗凝剂治疗。
参考文献
[1]季闽春,前庆庆,杨耀芳.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110:461-465.
[2]史旭波.胡大一警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J].临床荟萃,2008,
23(8):533 -536.
[3]曹丽娟编译,王兆铖审校.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治疗指南[J].国际输血及
血液学杂志,2006,29(6):545 -549.
[4]章岱综述,王雷审校.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血管病学进展,2010,31(5):681 -684.
[5]高亚胡,赵永强,王书杰.肝素制剂应用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及病因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24(4):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