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动态生成资源 提高教学实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动态生成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课堂契机,准确、及时地捕捉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实现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建构起“动态生成性”思想品德课堂,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动态生成活力课堂互动高效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形态。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生动活泼的个性得到发展,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精彩纷呈的新特点。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习惯于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讲求结构严谨的教学方式,认真执行预设的教案,过分地强调教师的预设,忽视教学的动态生成,忽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者心理的差别,让学生失去了思维的自由和展开想象的空间。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和多变性,在师生交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那么如何建构充满生机活力的动态性生成的课堂呢?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动态性生成留有余地
课程标准、教材是静止的理论纲领,教案是精心的“预设”。

所以,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在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常态教学设计。

课前预设依据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目标,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要过于繁琐,结构上不要过于严谨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研究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建新情境留有余地。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将心比心》这一课时,我设计利用我校刚刚举行的校运会,以学生精彩的瞬间和感人事例作为主线,设计理念是回归学生生活,回归学生实际,回归学生情感需要,利用学生自身或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通过照片和视频给予学生意外惊喜和强烈震撼,预测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拨动心弦,引发感悟,这就是精心的预设。

实现精心“预设”是为动态性生成埋下伏笔,做好准备。

二、把握课堂契机,实现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
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单向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要重视课堂中动态生成性的资源。

开始上课后,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生成而推动动态生成的发展。

因此,互动开始后,教师要集中精力聆听学生的见解,敏锐捕捉、及时吸纳
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并且努力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使生成成
为现实,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启动动态性生成,点燃生成。

教师精心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的问题情景、理由情境和模拟情境
等等。

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材与生活对接,学生在小
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取人文思想,使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转化。

创设
动态生成的情境,在合适的教学意境之下,学生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要求
教师对教材要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的认知要全面把握,对教学要预先设计,并
为学生的参与留足时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先决条件。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将心比心》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照片,展现班级在校运会中夺冠选手的精彩瞬间和失利同学的伤心时刻,迅速将学
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激发了学生在课上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


时请夺冠同学、失利同学和其他“我在现场的同学”分别发表感言,引导学生体会
不管是在成功或者失败时,同学都在你身边,与你共享光荣和喜悦,为你排忧解难,这就是一种将心比心,与人为善,自然而然引出教材关于将心比心的三个表现: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成人之美,助人不求回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把握课堂教学契机,捕捉动态生成,促成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体感受与体验。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应。

这些反应课前无
法预设,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出现的,这就是课堂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
捕捉,它是演绎课堂精彩的魅力。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明辨是非》这一课时,讲到“如果你在街上看
到有老人摔倒,你会怎么做?”有同学说:“应该马上过去把老人搀扶起来”。

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这种做法。

有一个同学却说:“我不会轻易过去扶老人。

”对于
这个非主流的不同声音,我没有漠视或当没听见,很认真地问学生:“为什么?”
学生说起很多的假摔事件,这时候我让同学们一起讨论,然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当我们面对似是而非、界限模糊的情况该怎么办?”经过分析、讨论最后一起得出正确的结论:当我们面对似是而非、界限模糊的情况需要
我们理性分析,正确判断,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也需要智慧。

这样回归教材观点既
是水到渠成又是别具一格,这其实就是通过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
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从而帮助学
生达成明理、导行的教育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发表感言或产生心灵的
火花,甚至“标新立异”的思维等。

我们教师对这些动态生成不能视而不见,要把
握好教学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要善于把握,敏感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
并加以及时引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把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

再次,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拓展生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
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
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理解与尊重的过程,是灵魂与灵魂分享、碰撞、体验和交
流的过程,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平等,人格上要
平等。

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要让学生享受课堂,能与
老师无拘无束地、平等地对话,做到敢想、敢说、敢问,对话、体验和交流,实
现无障碍交流。

例如,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欣赏和赞美》一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我最欣赏
的人”,我预测到学生的欣赏对象可能是偶像、同学、朋友、家人。

这些课前无法预测学生会说到哪一个具体对象,但是在课堂上要我引导学生说出欣赏对方的理由,并给予积极的肯定。

有个学生说到我最欣赏的是我们的政治老师,惊喜之余,
我问学生“为什么?你欣赏老师什么?”该学生深情地说:“因为老师上课生动有趣,因为老师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爱旅游爱家人。

”顿时其他同学掌声雷动,我真诚感谢学生的真心欣赏。

这时候的课堂氛围和谐又温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较
好的落实。

可见,营造平等交流的民主和谐氛围,拓展课堂资源生成,让学生的主动分
享和乐于分享课堂的生成资源,并加以人文情感及价值观的拓展,体现了课程的
实践性质和创新取向,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使师生在教学
过程中呈现人文性的创新发展。

最后,及时地总结反思,优化动态生成。

每一节课生成的创意、见解、问题、错误会是无法预测的,知识、情感之间
的联系也会很复杂,况且有时学生并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而这些需要师生的总结,不断反思在课堂上的表现,看看能否从中领悟到有价值的东西,以便在下一次的
课堂上更好地生成。

例如,在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时,多媒体平台出现问题,在播放
歌曲时没有声音,教室的话筒又出现故障,这个时候如果及时利用这个突发的动
态生成性资源联系正在讲授的“挫折”,领悟“人生难免有挫折”,启发学生帮助老
师面对挫折找到解决的办法,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惜我当时缺乏了这样的教学机智,对“节外生枝”的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没有及时
利用,课后通过反思感觉这真是一个极典型的课例。

及时地总结反思,使我对动
态生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明亮的慧眼,善于开发、捕
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真正面向学生
的需求,深化教材和课程标准,提升教学的层次,提高教学的实效,打造充满活
力和魅力的思想品德课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参考》,2002年,第5期。

[2]胡庆芳等著《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第1版。

[3](美)加侬柯蕾著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