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技能强化训练实训指导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测量技能强化训练20 ~20 学年第学期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基础测量教研室
年月日
测量技能强化训练指导书与报告书测量技能强化训练是施工测量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真进行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测量实践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方法。

一、实习分组
每个班分为6~7个大组,每个大组6~7人。

每个大组再划分为2个小组(全站仪组和水准仪组),每个小组3~4人。

要求各班测量课代表做好实习分组工作,提出本班实习分组名单交实习指导教师。

二、仪器工具
每班领取全站仪5台套、水准仪5台套、水准尺5对、尺垫10个、棱镜10套、对中杆10个。

三、实习成绩考核
(一)、实习实训不得免修。

专业实习实训成绩单独记入学生成绩册,不及格且无正当原因不得补考,不及格者予以结业或留级。

课程实习实训成绩按在该门课程中的比重,折算记入该门成绩,实习实训成绩不及格的,该门课程为不及格。

(二)、实习实训考核及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完成。

学生必须完成实习实训的全部任务,写好实习实训日记及总结报告,方可参加考核。

(三)、指导实习实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实训表现、实习实训日记、实习实训总结报告、现场考查(笔试或口试)几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其实习实训成绩(四)、实习实训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分数
1、分数≥90:达到实习实训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

实习实训日记很认真;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实训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文字工整,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口试或笔试时能全面正确地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熟练。

2、80≤分数<90:达到实习实训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

实习实训日记认真;实习实训总结报告能对实习实训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文字工整,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口试或笔试时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操作技能较熟练。

3、70≤分数<80:达到实习实训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

实习实训日记较认真;实习实训报告内容正确;口试或笔试时基本上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一般。

4、60≤分数<70:基本上达到实习实训计划中规定的要求。

能记实习实训日记;实习实训报告内容基本正确;口试或笔试时基本上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一般。

5、分数<60:未达到实习实训计划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能记实习实训日记;实习实训报告内容基本正确;口试或笔试时基本上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一般。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实习实训成绩按不及格记:
1、实习实训期间,病、事假时间超过全部实习实训时间的四分之一以上(含四分之一)者;
2、累积旷课两天以上(含两天)者;
3、无实习实训日记或内容不到二分之一者;
4、无实习实训报告或内容极不认真者;
5、严重违犯实习实训纪律造成严重后果者;
四、实习应交资料
1、每人应交个人期间的实习观测数据记录手簿,实习报告,要求字迹清晰,书写工整、计算项目齐全,资料装订整齐。

2、实习报告应围绕实习项目,阐述个人在本次实习的收获、所遇问题处理方法,如何提高操作仪器操作技能,保证测量精度的措施。

五、外业记录规则
测量记录是外业观测成果的记载和内业数据处理的依据。

在测量记录或计算时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遵守下列规则:
1、观测数据按规定的表格现场记录。

记录应采用2H或3H硬度的铅笔。

记录观测数据之前,应将仪器型号、日期、天气、测站、观测者及记录者姓名填写齐全。

2、记录者听到观测数据后,应复诵一遍记录的数字,避免记错。

记录时要求字体端正清晰,数位对齐,数字对齐。

字体的大小一般占格宽的1/2~1/3,字脚靠近底线;表示精度或占位的“0”(例如水准尺读数1.500或0.234,度盘读数93°04′00″)均不可省略。

3、观测数据的尾数不得更改,记错或读错后必须重测重记。

例如:角度测量时,秒级数字出错,应重测该测回;水准测量时,毫米级数字出错,应重测该测站;钢尺量距时,毫米级数字出错,应重测该尺段。

4、记录者记录完一个测站的数据后,应当场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检核,确认无误后,观测者才能搬站。

5、对错误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掉,应用横线划去错误数字,把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并在备注栏说明原因(如测错、记错或超限等)。

6、数据运算应根据所取位数,按“4舍6入,5前单进双不进”的规则进行凑
数,如1.3284m、1.3276m、1.3285m、1.3275m这几个数据,若取至毫米位,则均应记为1.328m。

7、应保持测量记录的整洁,严禁在记录表上书写无关内容,更不得丢失记录表。

六、测量仪器工具的使用规则
1、测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1)携带仪器时,应注意检查仪器箱盖是否关紧锁好,拉手、背带是否牢固。

2)打开仪器箱之后,要看清并记住仪器在箱中的安放位置,避免以后装箱困难。

3)提取仪器之前,应注意先松开制动螺旋,再用双手握住支架或基座轻轻取出仪器,放在三脚架上,保持一手握住仪器,一手去拧连接螺旋,最后旋紧连接螺旋使仪器与脚架连接牢固。

4)装好仪器之后,注意随即关闭仪器箱盖,防止灰尘和湿气进人箱内。

仪器箱上严禁坐人。

5)人不离仪器,必须有人看护,切勿将仪器靠在墙边或树上,以防跌损。

6)在野外使用仪器时,应该撑伞,严防日晒雨淋。

7)若发现透镜表面有灰尘或其他污物,应先用软毛刷轻轻拂去,再用镜头纸擦拭,严禁用手帕、粗布或其他纸张擦拭,以免损坏镜头。

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套好物镜盖。

8)各制动螺旋勿扭过紧,微动螺旋和脚螺旋不要旋到顶端。

使用各种螺旋都应均匀用力,以免损伤螺纹。

9)转动仪器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再平衡转动。

使用微动螺旋时,应先旋紧制动螺旋。

动作要准确、轻捷,用力要均匀。

10)使用仪器时,对仪器性能尚未了解的部件,未经指导教师许可,不得擅自操作。

11)仪器装箱时,要放松各制动螺旋,装人箱后先试关一次,在确认安放稳妥后,再拧紧各制动螺旋,以免仪器在箱内晃动。

受损,最后关箱上锁。

12)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等电子测量仪器,在野外更换电池时,应先关闭仪器的电源;装箱之前,也必须先关闭电源,才能装箱。

13)仪器搬站时,对于长距离或难行地段,应将仪器装箱,再行搬站。

在短距离和平坦地段,先检查连接螺旋,再收拢脚架,一手握基座或支架,一手握脚架,竖直地搬移严禁横杠仪器进行搬移。

2、测量工具使用注意事项
1)水准尺、标杆禁止横向受力,以防弯曲变形。

作业时,水准尺、标杆应由专人认真扶直,不准贴靠树上、墙上或电线杆上,不能磨损尺面分划和漆皮。

2)小件工具如垂球、测钎、尺垫、斧头等的使用,应用完即收,防止遗失。

3)全站仪使用的反光镜,若发现反光镜表面有灰尘或其他污物,应先用软毛刷轻轻拂去,再镜头纸擦拭。

严禁用手帕、粗布或其他纸张擦拭,以免损坏镜面。

七、实习纪律要求
为了保证实习活动顺利地进行,完成实习内容,达到实习效果,提高实习效率,要求全体实习学生除遵守学校各项纪律以外,必须遵守如下实习纪律:
1、严格遵守实习作业时间,按时到达各实习场地。

严禁旷课、迟到、早退。

有事、有病向老师请假。

每个大组组长每半天向辅导老师报告本组的出勤情况。

2、严禁在实习场地上相互打闹、相互追逐、高声喊叫、影响他人正常实习。

应抓紧时间,积极参与实习。

3、注意人身和仪器的安全。

凡造成一切人身和仪器不安全的事故,追查事故原因,一切经济损失由造成者本人负责承担。

4、实习期间,晚自习照常。

可利用晚自习时间,整理当天外业实习的记录和计算资料,也可复习测量或其他课程。

第一部分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全站仪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全站仪的构造,熟悉全站仪的操作界面及作用,能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学会应用全站仪进行三维坐标测量及施工放样。

二、全站仪训练内容(以索佳SET系列全站仪为例)
1、文件操作
☆“当前文件”:测量结果、测站数据、已知点数据、注释及坐标数据都会被记录在当前工作文件中。

☆“查找坐标”文件:“查找坐标”文件里的数据,可以在坐标测量、后方交会、放样测量等应用中调阅。

☆S.F.:度量改正。

改正公式为:改正后平距(S)=实测平距(S)×S.F.
当S.F.被设定为1.00000000时,即不改正。

(1)、选取工作文件操作步骤:
①、在内存模式下选取“文件”
②、选取“文件选取”进人<当前文件选取>屏幕按{→}和{←},选JOB。

③、也可以按[列表],从表中选取。

工作文件名右侧的数字表示文件中已存储的记录数。

工作文件名左侧的“*”表示该文件尚未输出到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上。

(可以理解为有新数据没有传输到外部设备上)
④、将光标移至所需工作文件名上后按
{}选取。

JOB被选中后返回<当前文
件选取>。

⑤、按{↓}将光标移至<查找坐标>下的
文件名上。

⑥、以同样的操作方法选取<查找坐标>文件。

(2)、更改工作文件名步骤:
①、在内存模式下选取“文件”。

②、在<当前文件选取>屏幕按{→}和{←},选取待更改的工作文件名。

③、在<文件>屏幕下选取“文件更名”后输入新文件名并按{}完成文件名更改。

工作文件名的最长长度为12字符。

(3)、删除工作文件步骤:
①、在内存模式下选取“文件”。

②、选取“文件删除”列出工作文件名列表。

③、将光标移至要删除的工作文件名上后按{}。

④、按[YES]确认删除返回<文件删除>屏幕。

2、全站仪参数设置
(1)、改变仪器参数
本节主要介绍有关EDM(电子测距)和测量模式下的参数设置,测量员可根据测量要求来对各参数项进行设置。

界面如下:
编辑:修改光标处的参数
0ppm:将气压改正数设置为“0”,温度和气压值恢复默认值。

气象改正数可以通过输入温度、气压值后由仪器自动计算,也可以直接输入ppm 值进行设置。

参数项的内容及含义:
测距模式:重复精测/平均精测/单次精测/重复粗测/跟踪测量
反射镜类型:棱镜/反射片
棱镜常数:-90~+99mm(本次实习棱镜常数为-30)
温度:-30~60℃
气压:500~1400hpa 或 375~1050mmHg(渭南大概为960)
ppm(气象改正数):-499~+499
(2)、键功能定义
①、下列功能可以被定义到软键盘上:
[距离]:距离测量
[⊿切换]:测量类型选择(S:斜距H:平距V:高差)
[置零]:水平角置零
[坐标]:坐标测量
[复测]:水平角重复测量
[对边]:对边测量
[放样]:放样测量
[偏心]:偏心测量
[记录]:进人存储数据菜单
[EDM]:进人EDM(电子测距)参数设置
[设角]:将水平角设置为已知值
[倾斜]:倾角显示
[菜单]:进人菜单模式(可进行坐标测量、放样测量、偏心测量、重复测量、对边测量、悬高测量、后方交会测量、面积测量)
[悬高]:悬高测量
[后交]:后方交会测量
[右/左]:右/左水平角选择
[ZA/%]:坡度类型选择(天顶距或%坡度)
[锁定]:水平角锁定和解锁
[显示]:显示最新测量数据
[输出]:将观测值输出到计算机等外部设备
[信号]:测距信号检测
[面积]:面积测量
[英尺/米]:距离单位转换(英尺或米)
[仪器高]:仪器高和目标高设置
[放线]:直线放样测量
[投点]:点投影
[—]尚未进行功能定义
②、键功能定义步骤:
◇在设置模式下选取“键功能”,再选取“键定义”功能键位的“键功能”屏幕。

◇按{→}或{←}将光标移至需重新定义功能的软键键位上(光标所在键位闪动显示)。

◇按{↑}或{↓}选取所需功能,再按{→}或{←}将光标移至下一需定义的软键键位上。

◇重复步骤2至2对全部需定义的软键进行定义。

◇按[OK]结束键功能定义返回<键功能>屏幕。

已定义的软键功能将被永久保存直至再次被定义为止。

(3)、初始化
①、开机实施仪器参数初始化步骤
◇关机。

◇按住{F4}和{BS}后按{ON}开机。

◇屏幕上显示出“默认值”并将有关仪器参数初始化。

②开机实施数据初始化步骤
◇关机。

◇按住{F4}、{F3}和{BS}后按{ON}开机。

◇屏幕上显示出“清除内存…”并对数据内存进行初始化。

3、全站仪测量功能
(1)、角度测量
①、两点间角度测量
利用水平角置零功能“置零”测定两点间的
夹角,该功能可将任何方向的值设置为零。

◇照准目标点1。

◇在测量模式下按[置零],在[置零]闪动
时再次按下该键。

此时目标点1方向值
已设置为零。

◇照准目标点2。

所显示的水平角“HAR”即为两目标点间的夹角
②、已知方向的设置
利用水平设置功能“设角”可将照准方向值设置为所需值,然后进行角度测量。

◇照准目标点1。

◇在测量模式下按[设角]。

◇输人已知方向值后按{}将照准方向设置为所需值
◇照准目标点2。

所显示的“HAR”即为目标点2的方向值,该值与设置值之差为两目标点间的夹角。

③、水平角重复测量
水平角重复测量可获得更高精度的水平角测量结果
◇进入[重复]功能,照准目标点1后按[OK]。

◇照准目标点2后按[OK]。

◇第二次照准目标点1后按[OK]。

◇第二次照准目标点2后按[OK]。

显示内容:
重复测量角值之和
重复测量次数
重复测量角度均值
在显示“后视读数”时按[取消]可取消该次测量,返回并重新测量目标点1。

◇重复步骤4至5继续后面的测量。

◇完成测量后按{ESC}结束。

(2)、距离测量
仪器可同时对距离和角度进行测量。

(测量之前必须进行EDM设置)
◇照准目标。

◇在测量模式菜单下按[距离]开始距离测量。

测距开始后,仪器闪动显示测距模式,棱镜常数改正值,气象改正值等信
息。

一声短声响后屏幕上显示出距离“S ”、垂直角“ZA ”和水平角“HAR ”的测量值。

◇ 按[停]停止距离测量。

按[⊿切换]可使距离值的显示在斜距“S ”、平距“H ”和高差“V ”之间转换。

注意:
★ 若将测距模式设置为单次精测,则每次测距完成后测量自动停止。

★ 若将测距模式设置为平均精测,则显示的距离值为S-1,S-2…,S-9,测量完成后在S-A 行上显示距离的平均值。

(3)、对边测量
对边测量是在不搬动仪器的情况下,直接测量多个目标点与某一起始点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

最后测量的点可以设置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

◇ 照准起始点,在测量模式菜单下按[测量]开始测量,待显示出测量值后按
[停]停止测量。

或者在[对边]功能键下按[观测]。

◇ 照准目标点,在[对边]功能键下
按[对边]对目标点进行测量。

屏幕上显示以下各值: S :目标点与起始点间为斜距 H :目标点与起始点间为平距 V :目标点与起始点间为高差 ◇ 照准下一目标点并按[对边]对目标点进行测量。

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各目标
点与起始点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

按[S/%]可显示出目标点与起始点间的坡度。

照准起始点后按[观测]可对起始点重新进行测量。

◇ 按{ESC}结束对边测量。

最后测量的目标点可被设置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

在对某一目标点测量结束后按[起点]再按[YES]。

该目标点就成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

此时屏幕显示测站点至当前瞄准点间的距离等信息。

(4)、悬高测量
悬高测量功能用于无法在其上设置棱镜的物体,如高压输电线,悬空电缆、桥梁等高度的测量。

◇将棱镜放在待测物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量取棱镜高。

进入[悬高]测量菜单。

◇输入棱镜高并照准棱镜。

按[观测]屏幕上显示出测站和棱镜间距离“S”垂直“ZA”和水平角“HAR”的测量值,按[停]停止测距。

◇照准待测物体后按[悬高]开始悬高测量。

仪器显示地面点至待测物休的高度“Ht”。

◇按[停]停止测量
◇按{ESC}结束悬高测量。

(5)、坐标测量
第一步:输入测站坐标
◇量取仪器高和目标高。

◇在测量模式菜单下按[坐标]进人<坐标测量>屏幕。

◇选取[测站定向] →[测站坐标]后按[编辑]输人测站坐标、仪器高和目标高。

调用预先输入内存中的已知坐标数据,按[调取]。

◇按[OK]完成输入。

第二步:设置后视坐标方位角
◇照准后视点后,选取[后视定向]→ [角度定向]直接输入角度。

(比如:45°57′34″输入为45.5734)
或照准后视点后,选取[测站定向]→ [后视]后按[编辑],输入后视点坐标。

需调用内存中的已知坐标数据时,按[调取]。

◇按[OK]。

后视定向完成。

注意:后视定向时一定要照准后视点。

第三步:三维坐标测量
在设立完测站后视点坐标方位角后便可测定目标点的三维坐标。

◇照准目标点上的棱镜,选取[坐标测量]→[测量]开始坐标测量,在屏幕上显示所测目标点的坐标值。

按[停]停止观测。

按[仪器高]可重新输入仪器高和棱镜高。

[记录]是记录测量结果至当前工作目录。

◇照准下一目标后按[观测]开始测量,用同样的方法对所有点进行测量。

◇按[ESC]结束坐标测量返回<坐标测量>屏幕。

(6)、放样测量
在给定了放样点的坐标后,仪器自动计算出放样的角度和距离值,利用角度和距离放样功能便可测设出放样点的位置。

◇进入[放样]菜单。

◇输入测站数据
◇设置后视方向
◇输入放样数据
◇按[观测]开始放样测量
◇按[ESC]结束坐标测量返回<放样测量>屏幕。

第二部分全站仪平面控制测量
一、实习目的
通过全站仪导线测量实训掌握全站仪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控制点的选点、外业观测、内业计算,掌握全站仪导线测量及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明确平面控制测量的目的和意义,为今后从事施工测量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实习内容
1、导线布设
对实习场地详细踏勘,对所测范围内地形有一个全面了解,草拟导线布设位置,选定导线点位置,导线总长度大约为2km。

已有控制点坐标及位置示意图
2、选点要求
(1)、导线宜采用闭合导线形式,导线各边长度大致相等。

(2)、导线点位要选在土质坚实、稳定处,也可选在巨大岩石上,以便于标志保存和安置仪器。

(3)、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

(4)、所选的导线点,必须满足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1.3m以上
3、点位选定后,应在每一点位上打木桩,在桩顶钉上铁钉,易丢失区域应设指示桩,并做点之记。

4、导线边长丈量
边长丈量要求对向观测4个测回(把全站仪EDM的观测模式设置为均值精测4次即可),单位取至0.001m。

将对中杆整平于导线点上,全站仪瞄准棱镜即可观测,将所测边长记入对应表格内。

5、角度测量
外业测量包括连接角和转折角,每个角度观测4个测回,要求配置度盘,限差
内取均值,单位取至0.1″。

观测时可以将垂球吊在斜放的对中杆上,尽量瞄准垂球线底端,减少对中误差对所测角度的影响。

6、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7、内业计算
(1)、内业计算要求严肃认真,首先应仔细检查所有外业记录和计算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是否超限,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

(2)、计算步骤:(以闭合导线为例说明) ①、整理外业数据,绘制导线草图;
②、利用已知点坐标反算已知边的坐标方位角, ③、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④、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角度闭合差以相反符号平均分配给每个内角,如果不能均分,闭合差的余数分
配给短边的夹角。

⑤、计算改正后角值
⑥、按下式推算各边方位角
根据观测的β角为左角(+)或右角(-)选择,计算坐标方位角的结果,若出现负值时,则加360°;若大于360°,则减去360°,最后为一个在0°~360°范围内的角度。

⑦、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理

ββ
βf n
f v ββ-

ββv +=测改β
αα±︒+=180后前f
D
D f
K f f f y f x f D y D x y x y x ∑∑∑∑=
=
+=∆=∆=⨯=∆⨯=∆1sin cos 2
2
测测测测αα±40
⑧、坐标增量闭合差的分配
分配原则:以相反符号,将坐标增量闭合差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中去,对于因计算凑整残余的不符值分配到长边的坐标增量上去,使调整后的坐标增量代数和等于零。

⑨、计算改正后坐标增量⑩、导线点坐标计算
三、实习报告
1、原始数据记录手簿
i
y
i y
i
x
xi
D
D
f
v
D
D
f
v

-
=

-
=


yi
xi
v
y
y
v
x
x
+

=

+

=











y
y
y
x
x
x

+
=

+
=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全站仪测回法水平角记录表
全站仪水平距离测量记录表
2、原始数据记录手簿
3、导线布置略图
导线布置略图
第三部分高程控制测量
一、实习目的
通过高程控制测量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普通水准测量和四等级水准测量观测方法。

进一步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记录、计算注意事项,明确观测目的和意义,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
1、从学校已知点出发,经过若干未知水准点,到学院测绘实习实训基地另一已知水准点,形成一附合水准路线,求出未知点高程。

2、观测方法及记录:
(1)、照准后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上、中三丝读数,填入编号⑴、⑵、⑶栏;
(2)、将水准尺翻转为红面,后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填入编号⑷栏;
(3)、前视水准尺的黑面,读取下、上、中三丝读数,填入⑸、⑹、⑺栏;
(4)、将水准尺翻转为红面,前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⑻栏。

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后—前—前、黑—红—黑—红”。

3、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
(1)、前后视距计算
⑼=(⑵-⑴)×100
⑽=(⑹-⑸)×100
(2)、计算视距差、累加差
视距差⑾=⑼-⑽
累加差⑿=本站⑾+上一站⑿
如果是路线的第一站,则⑿=本站⑾
(3)、黑、红面读数差计算
⒀=K+⑶-⑷
⒁=K+⑺-⑻
注意:上式中K的取值要和所对应的尺号一致。

(4)、黑、红面高差计算
⒂=⑶-⑺
⒃=⑷-⑻
(5)、黑、红面高差之差
⒄=⒂-[⒃±0.1]
当⒂>⒃时,取+号;当⒂<⒃时,取-号。

(6)、高差计算
当测站数为奇数时:
⒅=(∑⒂+[∑⒃±0.1)]/2
式中正负号的取法同上。

当测站数为偶数时:
⒅=(∑⒂+∑⒃)/2
4、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5、注意事项
(1)、每站观测结束后应当即计算检核,若有超限则重测该测站,本次实习要特别注意前后视较差、前后视累加差、黑红面读数较差、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差要求。

全路线施测计算完毕,各项检核均已符合,路线闭合差也在限差之内时,外业工作结束。

(2)、四等水准测量作业的集体观念很强,全组人员一定要相互合作,密切配合,相互体谅。

(3)、记录者要认真负责,当听到观测者所报读数后,应当回报给观测者,核实无误后方可记入记录表中。

如发现有超限现象,立即告诉观测者进行重测。

扶尺者在观测者读数时精力集中,特别注意尺子是否有前后仰的现象,保证尺子铅直。

(4)、严禁为了快出成果转抄、照抄、涂改原始数据。

记录的字迹要工整、整齐、清洁。

(5)、对尺没两根为一组,当第一站的前尺位置决定以后,两根尺子要交替前进,即前变后,后变前,不能搞乱。

在记录表中的方向及尺号栏内要写明尺号,在备注栏内写明相应尺号的K值。

(6)、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比较复杂,要多想多练,步步校核,熟中取巧,碰到问题及时解决。

(7)、后尺在本站计算没有完成时,不允许提前移动。

(8)、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段测量时,受地面条件限制,应先读取前、后尺的上、下丝确定前后视距。

三、实习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