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杜甫《羌村三首·其二》审美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杜甫《羌村三首·其二》审美赏析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杜甫《羌村三首·其二》审美赏析
这一首诗表达了一家人团聚之乐后,诗人却充满悲愁。
其实,这正是诗人身处乱世而报国无门,又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的反映。
全诗如下: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诗人开头写道:“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晚岁”和诗尾的“迟暮”在此都指年纪老。
“少”即有分寸,但不是没有。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杜甫这年四十六岁,正当中年,因为历尽艰险,忧国忧民,未老而先衰,是很容易心生老意。
其中,“迫偷生”三字用得很妙,这主要表现在用语极为沉痛。
诗人认为,自己这个年纪正该为国效力,却偏偏在国势危殆之际,被迫离开了朝廷,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因此,就有了“迫偷生”的感受。
即使全家团聚了,自己也少了欢乐与情趣。
可见诗人把国事看得重于家事,也从中看出诗人受到儒家那“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严重影响,以及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已经根深蒂固了。
接着写道:“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去”即离开。
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上一句看是在写自儿子对父亲的依赖,表现出了一种天伦之乐之感,而下一句诗人却告诉了我们“娇儿不离膝”的原因,是怕我再离开他们。
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也许是喜欢父亲而撒娇,也
许怕父亲离开而缠绕父亲。
从诗人的角度来看,看着孩子们天真而可爱的样子,想到这一家人的生活,自然是悲喜交加。
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诗人在开始就说了“还家少欢趣”。
接着诗人写道:“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意思是说,想到自己在昔日的夏天在池塘边乘凉,心中极有快意,而今事过境迁,失不再来。
其实,这里所表现的是诗人沉浸在家与国的矛盾中,孩子的行为可以代表家中的琐事,而家事的缠绕也使他心绪混乱。
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吗?所以,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这里所说的“追凉”,是有所寓意,我个人认为,诗人借夏日乘凉的凉爽感觉来暗示了自己追随皇帝,为国效劳的快乐心情。
于是,诗人接着写道:“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百虑”就是各种思虑,或者许多想法。
“煎”就是熬,或者煎熬。
意思是说,一阵强劲的北风吹来,触动了诗人的情感,百感交集,特别是自己如今报国无门,并为之备受煎熬。
可以说,诗人这里的“抚事”中的“事”,就包括了国事和家事。
当然,这里的“国事”指京师失陷,玄宗奔蜀,叛军猖獗,官军反攻累遭挫折,同时房琯罢相,自己受到打击等现实事件。
“家事”指故乡不能归,一家十口流落在外,生计艰难。
于面对这萧瑟之景,触景生情,各种思想和情感萦绕不绝,使诗人备受痛苦。
所以,这里的“萧萧北风劲”中的“北风劲”也是有其寓意,暗示了朝廷中的小人得志而不做正事,还陷害人。
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和自己无奈的处境,诗人用了“煎百虑”三字表达了诗人受到各种现实事件的煎熬,无法排除。
接着诗人说:“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赖”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
“糟床”即酒醡。
“糟”即酒糟。
这里指酒。
“注”即流的意思,这里指酒。
“禾黍”就是禾与黍。
这里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意思是说,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渗出。
这里诗人所要表现的就是,幸亏在兵灾之外,没有再降天灾,今年庄稼还好,禾黍已收获,不但有了饭吃,而且还可以酿一点酒。
有饭有酒,这是万种不
幸中之一幸。
我们从诗人写收获来看,不但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喜悦,而且想到了人民即使在战争年代,生活也不该过得去。
可以说,这与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最后写道:“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慰”即安慰,抚慰。
“迟暮”即黄昏,也比喻晚年、暮年。
“足斟酌”是说足够有喝的酒。
“且用慰迟暮”就是姑且用它(酒)来麻醉已经迟暮的自己。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安慰(麻醉)我这个已经暮年的人吧。
诗人在这“抚事煎百虑”中,也希望借酒消愁,缓解一下压在心上的忧愁。
所以,诗人用了“且用”二字,不但表现出诗人面对自己的处境误了奈何,也想急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痛楚。
然而,这一切对诗人来说,真有李白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内心苦闷与有志而不得的惆怅。
这样的内心苦闷与有志而不得的惆怅不断不绝,就是因为在诗人心中,始终都有如李白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和理想。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比手法,表现家国情感。
其次,细节描写,表现天伦之乐。
再次,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