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4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有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假阅读】 04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方法技巧】
理解关键句⼦主要是指能体会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在⼦中的功能、作⼦、特点。

关键句⼦主要包括五个⼦⼦:
①点明题旨的句⼦;
②描写、谈论、抒情的句⼦;
③总结全⼦的句⼦;
④起承转合的句⼦(如相互照应的句⼦和起承上启下作⼦的过渡句);
⑤运⼦各种修辞⼦法的句⼦(如⼦喻、拟⼦、夸张、排⼦、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殊是引⼦的句⼦)。

1、句⼦⼦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不⼦?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不⼦,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

2、句子赏析题:
(1)指出写作特色(修辞手法、动作神态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句式等),语言特色(生动、形象;精确;委婉含蓄等);
(2)指出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思想、情感、态度等。

(3)指出句子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4)指出句子对中心表达的作用。

★答题的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词语(形容词、动词、叠词、量词、成语或四字短语),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以“情感”为主,包括性格、品质和主旨等。

【典型例题】
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茶园
①小时候不宠爱喝茶,上山摘茶叶却是我宠爱的。

②我经常和奶奶上山,挖药,找柴火,找菌子,找野果子。

离家不到百米的背后山就有茶树。

要采野茶,须到更高的山上。

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
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芜又生气盎然。

③回想起来,或许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

高的凹凸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

总之,是浸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

不知道出于什么缘由,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

它们也就此得了大拘束,拘束生长,也拘束死去。

的确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

兀自直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饰恣肆快意。

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

——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

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

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间或,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

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

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

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当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

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

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

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

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

奶奶有一双“解放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便利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开放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

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或许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

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

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

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

奶奶急躁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

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

”我怎么能要呢?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愿。

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

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凝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

⑬渐渐的,老家的伴侣到上海来,会带些老家的茶叶给我,有红茶绿茶也有普洱茶。

把这一种一种茶叶排开来,一种一种喝过去,的确好喝,不是当年奶奶的“大叶子茶”可比拟的,可它们竟让我愈加思念起奶奶的“大叶子茶”来了。

⑭奶奶没喝过我喝过的这些茶——我突然意识到,奶奶好像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

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家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

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问题】细读文中画线句,品尝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奶奶急躁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

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答案】这里的动词反映了奶奶的当心谨慎,且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聚零为整,表达了祖母对“我”的爱。

【解析】这几个一系列的动词,写出奶奶将她卖茶叶的钱,一点一点的当心翼翼的打开拿出来的情形,钱放的很深,说明钱存放之久,这些零钱换成大钞给“我”,突出奶奶对“我”的关怀和疼惜。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留意,观看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专项练习】
一、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完成下面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很多年后,我经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

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学校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
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处处求医问药。

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假如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留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

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同学。

由于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难过、背弃熬煎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落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头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很多问题,有意来考小病号。

假如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美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到底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

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

也是惊异,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难过。

到了最终,连小病号自己都生气了。

他生气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

这天中午,小病号生气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

这天中午,小病号生气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苦痛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

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观察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

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

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

“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

”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打算,要带他转院,
去北京。

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静静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这一晚,不知何故,当观察微光映照下的她,我难以自禁地涌起了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场遇见的结局终究是别离。

天快亮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但我并没有去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

离别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消息,要他们抓紧去北京。

他们马上劳碌起来,整理行李,补交拖欠的医药费,再去买来火车上要吃的食物,最终叫醒小病号。

当小病号醒来,他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他就要离开这家医院了。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

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

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捏他的小脸,跟他挥手,如此,告辞便潦草地结束了。

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开头,她全然没有留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

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破了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连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五月间,阳光正好,窗台上有流泻的碎金。

风暖暖的,有柳絮悠扬地飘飞,空气里好像都布满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

小病号站在一楼的草地上,他脱去了苍白的病号服,穿上了黄亮的T恤,突然显得直立了些,有了小小少年的英姿。

(B)他仰着头,紧盯着病房的那扇窗户,努力地挺着身子,双手在嘴边拢成个小喇叭,大声地喊着,一字一顿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病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最终完整地背诵出了那句诗,但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泪如雨下,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

除了模糊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缄默,没有一个人上前劝告,全都陷于缄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哭出悲,哭出喜……
后来,我常想:生命的相遇相别,正如花开花谢,都是必定。

但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
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注:[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出自《杨柳枝词九首》(唐刘禹锡)。

陌,街道。

垂杨,即垂柳。

管别离,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惜别之意。

(1)在病房里,长期住院的岳老师与小病号竟然自动结成了师生,他们你教我学,发生了一些故事。

请依据文中情节的进展填空。

①小病号顺当地通过了考核,岳老师很傲慢。

②________
③小病号愤怒地说不想学习了,岳老师痛哭之后反而教得更多。

④________
⑤小病号在楼下完整地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悲喜交织。

(2)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简要赏析。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结尾段中“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并完成小题。

对一朵花微笑
①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

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惊异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

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

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

我太宠爱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四周的枯黄野地形成鲜亮对比。

⑤我想或许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

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

枯萎多年的荒草最终等来一次生气。

那种绿,是积攒了多
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

和我宠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最终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

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这些简洁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密过的草木,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⑦我活得太严峻,呆板的脸好像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感动。

这不简洁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舞,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奇特前景。

⑧要懂得一棵草并不简洁。

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

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

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

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

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⑨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

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

我不懂它们。

(1)分析文章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从小草身上获得了做人道理的启示。

(2)说说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3)第②段中作者说自己“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第⑦段又说自己“我活得太严峻,呆板的脸好像对生存已经麻木”。

前后对比,你能发觉作者的表达意图吗?
(4)联系全文,你觉得有哪些缘由让我禁不住对一朵花微笑?。

(5)和自然对话,哪怕是一株卑微的小草,作者从开花的小草那里获得了人生深刻的启示。

你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暖和,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

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概,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

温存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气。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期望静静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

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

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宠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

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

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

所以我不担忧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

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

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洁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格外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学校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急,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

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

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

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认真,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共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

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

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间,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

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间,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哺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奇特。

⑬父亲就是哺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期望、谆谆教导和良苦认真。

⑭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暖和,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好像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洁白的老父亲。

(选自《新青年》2017年第4期,有删减)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概,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

(2)“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

”你赞同文中父亲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标题“大地的馨香”的理解。

(4)朱宜尧在文中写道:“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杨绛在《老王》中也写到了“愧”。

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担忧。

由于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由于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污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玉米人
①晚夏季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好像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劝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11)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12)一听我称赞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重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13)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遇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当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明显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兴奋,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14)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15)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突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乌黑的脸,以及他机敏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突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莫非不行贵吗?
(16)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当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情愿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细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叙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15)自然段中“我突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