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_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
养_情感
论文导读::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尤其是人文素质。
是他们独特生命体验和情感思想的凝结。
在生活中缺少高雅的审美情趣。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情感,审美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内容。
在今天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学的目标也由原来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文学发展的流派、思潮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文学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更应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及未来发展空间,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其核心是人文精神。
具体说来,人的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
人文素质主要依赖后天的培养,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知识、思想、情感接受理解并将之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可是,人文素质的缺乏却是当今很多大学生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
它往往表现为理想精神的失落,价值的困惑、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心理素
质的欠缺等等。
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不再背负高考的压力,心里似乎一下子轻松了很多。
高中时每天为高考而拼命努力学习情感,如今面对这突然的自由,一下子不知如何度过每一天。
在生活中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理想和目标,他们自身对这样的日子又常常会感到空虚,对未来感到茫然。
也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想去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当今世俗社会的金钱和享乐风气对校园产生很大影响,大学生在物质方面互相攀比,对缺乏物质与金钱的现状感到很无奈。
许多同学甚至对所学知识的意义产生怀疑。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表现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过于自我,思想狭隘,对他人缺少热情,在生活中缺少高雅的审美情趣,精神脆弱,意志力薄弱,在面对困难和逆境的时候悲观失望、容易退缩,在日常生活中既容易自傲又容易自卑等等论文提纲格式。
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某些不足,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古代文学教学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人文学科,许多优秀的作品体现了古圣先贤的人格理想、思想修养、气质个性和心路历程,是他们独特生命体验和情感思想的凝结,或者说,它集中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因而更能够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作用,只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注意和把握。
而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的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往往出现两种偏向,其一,对作品的分析过于重视其政治性因素,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点也往往是作品的思想意义与道德价值,企图通过道
德的价值判断来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因而造成学生对道德说教的厌倦和反感。
其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文学性特征而过于追求学术化,以系统的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从而使那些优秀的作品成为枯燥的无生命力的文学资料。
如薛毅在《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文中所说的:“这里没有趣味,没有生命,没有任何文学所应该具备的丰富的意味。
” “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
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情感,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加匮乏的作用。
”[1]这样的倾向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只将古代文学史及作品作为一条条的知识,背记一些条条框框,而缺乏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感悟,自然也无法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笔者对古代文学教学有如下思考和心得:
其一,关注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真实人性、最能体现人之常情的内容。
拉近学生与古代文人间的心理距离,并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德国哲学家席勒曾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
因为道德的人总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
”这里表明,道德修养须建立在审美基础上通过审美情感来完成。
人之常情和人性中最真实的那些东西才能真正感动人。
庄子曾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畏,真亲不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
以贵真也。
”(《庄子·大宗师》)而在古典文学中,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固然有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但同时,也会在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毫无矫饰造作虚伪。
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个古代文人都是个性鲜明,有着各种喜怒哀乐情绪,有自己风神气度的个体,但同时,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去理解一位文人,注意到他作为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真实性情,诸如诗人李白,虽然他有很多气势磅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风格的作品,但同时,李白在生活中在诗歌中也显露出慈父的情怀情感,他的《寄东鲁二稚子》显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娣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充满对一双小儿女的无限疼爱和深情,而这恰恰是生活中李白作为父亲角色的最真实的一面。
而杜甫的诗歌,虽然被称为诗史,但也充满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的感情,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情圣杜甫》中曾说的:“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从这一角度去解读其作品。
如其《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论文提纲格式。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 写出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经历了人生沧桑后短暂重聚时的
情谊,真实而感人。
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他的新乐府诗作因为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体现了儒家诗教观而受到推崇,在很多文学史教材中对这类作品评价很高,而对于他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的闲适诗和与元稹唱和的诗往往论述简略,评价过低。
而实际上,正是在这后一类诗作中,作者摘下了道德面具,回归了一个普通文人的本色,诗中所写的内容有时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个情境,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情。
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渐渐理解古人,会觉得内心与诗人有着相通的情感,因而会将古人引为知音,他们的心灵在真正地和诗人进行对话。
似乎古人将他们心中纠结缠绵情感,欲言难言或者不知从何而言的复杂情感一语道出,内心便会获得一种理解之后的解脱、宽慰与释然。
久而久之,诗意便会成为与他们生命相共存的东西,并且自觉地接受古人人格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在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过程中,教师不应是简单地串讲,同时也应该揭示出其中的感人因素,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慨又何以会引发读者的认同和联想?当然,这种鉴赏和解读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加强对作品的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知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到其节奏音韵之美。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作品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尽量回忆自己与作品中所描写的相似的情景经历,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揣摩作品中的情境,使这些情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其二,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关注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使
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的艺术再现。
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处世,持有一个什么样的人格,这是古人今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正直刚毅,具有深沉忧患意识,不与世同流合污,在困境中心态达观并保持自己正直本色的人,是今天大学生的激励和榜样。
儒家思想指导士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内容,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履行。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文人的生平之时,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其身上所体现的人格理想和人生情趣,并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以当代意识审视那些人格与品质。
诸如,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依然以顽强的毅力著完《史记》,并在其中坚持自己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励司马迁忍受屈辱与痛苦,完成了历史著作。
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情感,不愿把板屈尊见督邮。
而宁愿过着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淡泊生活,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内心的自由。
在讲到此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气骨和独立人格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仕进与退隐之间该如何取舍等等。
宋代的范仲淹以正直的品格立身朝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担当意识。
古代文人也曾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他们的达观与超然的态度也是对今天大学生的一种鼓舞,李白曾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尽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
路难》),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放弃对理想和功业的追求。
刘禹锡一生因参与政治革新,被贬荒远之地二十三年,而内心依然豪情不减。
苏轼一生在乌台诗案中身陷囹圄,政治上多次遭受排挤打击,但依然能够以达观洒脱的态度对待人生,能够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诗意化,从中找到一些让人的内心感到慰藉的内容。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当挫折过后,自己依旧以一片澄明的心澄明的人格面对这个世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诗人可以超越一时的荣辱悲欢,而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心态面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
现实中,每个人也许无法选择生活的内容,但面对生活的方式却是可以选择的。
古人的这种诗意和审美地面对人生的态度可以给今天的大学生带来很多启示论文提纲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