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过程:
―、导
二、思---
(一)知识链接(读一读)
1、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傍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试一试)
1、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 )、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从文中来找答案。
2、给加点字注音.
冠是堂皇() fW( ) 玄虚() 肇进()
残案冷炙() 脑瓣() 后头() 自时)
譬如() 国粹()
3、再次诵读课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教师点评。
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9分六、“检”——课堂检测。
(3分钟) (1)填空题.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 )、( 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 )、( )、( )。
他发表的我
)o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五、“评”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 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 实质是什么?
(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 ?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 上面?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起什么作用?
三、"议"——小组快速讨论疑难处,有异议且保留,待老师指点。
(9分钟)
四、“展”——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注意疑难问题的解答。
(8分钟)
(2)品味下面的句子。
“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究竟 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 味?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 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导(3分钟)
二、 思。
自由诵读课文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 的?
2、“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
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3、阅读最后一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拿来”的目的何在?
三、“议”——小组快速讨论疑难处,有异议且保留,待老师指点。
(9分钟)
四、“展”——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注意疑难问题的解答。
(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
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认真记。
(9分钟)
六、“检"——拓展阅读。
(3分钟)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劫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 "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
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
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
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
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
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
“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
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
"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
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
“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
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
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
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
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 却事实
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 这是尹鸿的
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
”
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而鲁迅恰恰又是害怕孤独的。
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四面几无人家”、"海天微茫” 的图书馆里写道:"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连他在上海的房东太太,也会在闹别扭时不准自家小孩和鲁迅玩,叫嚣着“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
他的害怕孤独,是因为他的"热”,他的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倾倒。
所以,鲁迅忍不住去呼喊要"救救孩子”,忍不住把满篇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那"吃人的礼教”抖给你看,忍不住换着名字在《语丝》、《自由谈》上坐实一个“刀笔吏”的形象。
"鲁迅首先是国民劣根性和造成这种劣根性的主流中国文化劣根性的最无情也最无奈的批判者。
”这在微博上被频频转发的长句,表达的是学者尹鸿心中,鲁迅的面容。
离世前一个多月,鲁迅曾写道,当死亡来临时,对于宿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份绝决,在画家陈丹青的解读里,恰又是鲁迅"对世人最无话可说的爱”。
鲁迅爱生活。
在这个纪念特展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指着展览柜里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略带惊喜地挽着老伴说:“他竟然叫爱人’小刺猬’,自己又说自己是’大白象’……”整个展厅里,布着鲁迅一生丰富的艺术收藏,从汉画像拓片到明清年画,从中国民间剪纸到西洋木刻版画,都显示着它们主人独特的艺术品位。
鲁迅又是尤其爱青年的。
他在中年得子后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我们没有弄清楚"我们的面容”"社会的面容”"时代的面容”之前,鲁迅的面容, 终将还是高悬在历史的天顶下,孤独地等待被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