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1.引言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 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 Cognitive Linguistics 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
例如Lakoff 和Johnson 1980 , Talmy 1983 , Fillmore 1985 , Fauconnier 1985 , Lakoff 1987 , Langacker 1987,1991 ,Talmy 1988 , Rudzka-Ostyn 1988 , Lakoff 和 Turner 1989 , Sweetser 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 1989 。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假设: Language is not autonomous cognitive faculty. Grammar is conceptualization. Knowledge of language emerges from language use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bodily experience ,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2.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
语言受其服务的功能和一些相关的因素的制约,这些相关因素包括环境的、生物的、心理的、发展的、历时的和社会文化的。
怎样对待这些相关因素是区分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关键。
功能主义认为,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和基本的。
形式主义则认为,这些因素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和研究是不重要和从属的。
这就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差异。
Langacker (1999)指出两个语言研究领域:1、描写领域2、功能领域结构功能句子话语认知表征实际的言语行为共时的语言结构语言变化个别语言语言类型和共性习得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心理表现神经基础理论和描写实际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对这些领
域进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
形式主义承认以上对语言研究领域的区分,并且认为应着重研究描写领域,而功能主义却不承认这一区分,并且认为应优先考察第二领域。
Langacker 1999 指出,为使认知语言学成为包括两个研究领域的综合的语言学理论,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 一组体系和描写概念等,能用来对语言的成分和结构进行明晰的描写。
2、? 一组语言中具类典型特征的结构,包括其类典型的程度prototypicality 。
3,在1和2的基础上,再进行功能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或以语言为窗口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而认知心理学仅研究人脑的结构。
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
各种图式和隐喻映现等在人的理解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视概念内容,同时又强调概念来源于躯体经验(embodied experience)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对语言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其规律的方法具有主观的局限性。
根据个别研究的直觉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假设。
认知语言学家不接受关于概念知识的假设。
寻求对理论分析的支持一是探求“心理上真实的”理论或从实验中获得“客观”的证据。
实际上认知语言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分析结果都有待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证据。
二是寻求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支持。
Deane 1992 证明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为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 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Lakoff 1987 提供了神经方面的证据,他指出在布洛卡区(Broca’s area)后面和维尼克区(Wernicke’s area)上面的区域是大脑下顶叶(inferior parietal lobe),这一区域是空间和语言信息的关键处理器。
这一区域受损可导致失语症。
形式空间化假设预测了这一区域的存在,即大脑下顶叶不仅是空间的脑中枢,而且还可作为语言信息的关键处理器。
空间和语言思维在大脑中使用了同类的结构。
T.Regier 1996 发现大脑结构的某些类型,如视角的局部解剖图和方向敏感细胞等,能计算出认知语言学家发现的原始的空间关系,即图象---图式image-schemas 。
Narayanan 引用Lakoff 和Johnson 1999 的神经模型研究证明,大脑结构可计算出体 aspect 的概念、概念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
Lakoff & Johnson 1999 预言下一个突破将是语法的神经理论。
Peeters (1999)指出语言研究方法的方法:一是上帝真理法 God’s Truth ,二是巫布
魔法 hocus-pocus 。
前者指语言有结构,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发掘出这种结构,并清淅和经济地把结构描写出来。
后者认为语言是一些不连贯和无形式的材料,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安排和组织这些材料,并赋予与该材料不相冲突的结构。
3. 隐喻与转喻:一种认知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
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
认知语言学家从神经学 Edelman 1992 和认知心理学 Rosch & Lloyd 1978 中证明了这一观点。
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 imagination ,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Lakoff & Johnson 1980, Johnson 1987 。
3.1 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研究内容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 mapped 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
前者叫来源域 source domain , 后者叫目标域 target domain 。
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映现,如部分代表整体就是一例。
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
但一些最抽象和重要的隐喻和转喻可作为基本的来源域,如一些普遍的空间概念(垂直性和包容性等),它们被称为图象图式。
这些图象图式是基于人的最基本的身体经验而习得 Johnson 1987, Turner 1996 。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
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 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
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在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趋势是,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概念整合的一个特例( Fauconnier and Turner 2002)。
概念整合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双域理论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以后者为前提。
然而概念整合理论能更准确地解释隐喻和转喻的运作情况, 而且还能解释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
3.2 隐喻和转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问题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问题转喻研究的其它问题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问题
Pete is down in the dumps. (彼得闷闷不乐) I’m in low spirits. (我情绪低落)认知语言学家对情感认知域有较深入的研究(Kovecses 1990),认
为情感的效果是情感域的一个次域(subdomain),即情感对我们身体和行为的影响是情感认知域的一部分 <a name=baidusnap0></a>悲伤</B>情感的行为效果是表现出下垂的身体姿势。
这一身体姿势所构成的经验次域包括垂直性的和三维空间次域。
根据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垂直性和三维空间存在于悲伤</B>认知域中,所以上面两例应是转喻而不是隐喻,因为域的一部分代表这个域(悲伤</B>域)。
但大多数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这两句是概念隐喻,即“悲伤</B>是向下”(SADNESS IS DOWN)和“高兴是向上”(HAPPINESS IS UP)二个隐喻在语言上的表现。
因此有效地区分隐喻和转喻就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目前讨论的热点。
Barcelona 2000 认为,在有意识的常规层次上,没有一个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会把垂直性和三维空间归结为悲伤</B>和高兴的一部分。
虽然在无意识的层次上,垂直性和三维空间通过隐喻和转喻起一定的建构作用。
因此我们说隐喻是两个有意识的和独立的域之间的映现。
这种对隐喻的重新定义表明,来源域和目标域被看作为两个独立的域,是由于某一文化中,我们总是常规的和有意识的对域进行分类。
但这个定义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制定隐喻的转喻理据(metonymic motivation)。
其实隐喻和转喻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渐进性的 scalar ,这主要表现在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上。
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问题
隐喻和转喻常常相互作用,有时异常复杂(Goossens 1990, Gibb 1994),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类型 Barcelona 2000 :(1)在纯粹概念层次上相互作用;(2)在同一语言词语中,隐喻和转喻在话语中的相互示例(co-instantiation);Barcelona认为在这两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最重要,并有两种次类型:(1)隐喻的转喻理据; 2 转喻的隐喻理据。
When I told him the news, he just exploded. (我告诉他这个消息,他就火冒三丈。
) Don’t get hot under the collar. (不要发怒。
)大多数的隐喻都在概念上由转喻提供理据。
隐喻“悲伤</B>就是向下”和“高兴就是向上”是由转喻“悲伤</B>的效果代表这一情感”来表示的。
Lakoff 1987 认为情感隐喻是由一组转喻提供理据的,即愤怒的生理效果代表这一情感。
She caught the Minister’s ear and persuaded him to accept her plan. (她抓住了部长的注意力,并劝说他接受她的计划。
)隐喻是“注意力是物体”(ATTENTION IS A PHYSICAL ENTITY),同时在该句中,有一个常规的转喻“身体部分代表其功能”(BODIES PART FOR FUNCTION)。
这一转喻
只有出现在包含注意力作为目标域的隐喻映现之中,该转喻才能有其转喻的意义。
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还是隐喻和转喻由同一词语在话语中的相互例示来表示的。
转喻与隐喻映现在同一词语中,而该转喻在概念上是独立的,这一点与前面讲过的相互作用不同。
它们的共现不是由于它们在概念上能相互提供理据,而是因为它们在话语中不相矛盾, The ham sandwich started snarling. (点汉堡三明治的人开始咆哮起来)隐喻是“人是动物”(PEOPLE ARE AMIMALS)和“愤怒的行为是放肆的动物行为”(ANGRY BEHAVIOUR IS AGGRESSIVE ANIMAL BEHAVIOUR)。
转喻是“消费的食物代表顾客”(CONSUMED GOODS FOR CUSTOMER)。
隐喻和转喻在上句中不相矛盾,因为两者均以一类人作为目标。
转喻研究的其它问题
认知语言学早期重视隐喻研究,现在逐渐重视转喻研究,因为人们发现转喻与隐喻比起来在概念上是更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1)转喻是一种概念映现还是一个域中的概念激活? 2 转喻总是指称性的吗?(3)转喻是如何成为常规化语言的? Kovecses 和 Radden 1998 没有把转喻看成一种映现,他们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域内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辨认 mental access 。
他们的定义是部分地基于Langacker的概念参照点 reference-point 。
Langacker 1993 把转喻看作为“激活区” active zone 现象,即一个抽象域的一个方面或实体在心理上是激活的。
这说明Langacker也不认为转喻是一种映现。
Lakoff 和Turner 1989 把转喻同隐喻一样看成概念映现。
但 Ruiz de Mendoza 2000 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认为转喻是一种映现。
与域中某一实体的“激活”并不矛盾。
在转喻中,来源域的映现导致了目标域的心理激活,但同时映现也发生了。
(张辉 2003)过去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指称性的,但现在通过研究,他们认为转喻并非一定是指称性的(Ruiz de Mendoza 2000)。
例如转喻“John is a Picasso.”就不是指称的,而是喻指John是画画的天才。
影响转喻常规化的因素(1)转喻遵循某种常规的概念转喻关系,如部分代表整体,整体代表部分和生产商代表其产品等。
一些人们“默认的”转喻关系。
(2)转喻必须受社会制约(social sanction)。
Kovecses和 Radden 1999 认为一般认知原则为转喻提供了理据,这些认知原则是“人类优先于非人类”,“具体优先于抽象”和“好
的完形优于差的完形”等。
(3)一些文化的因素也影响着转喻的常规化。
隐喻和转喻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将研究隐喻和转喻在语法和话语中的作用,这必将进一步开拓了隐喻和转喻的研究范围 4.心理空间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 G. 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 1985 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
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包含句子意义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间。
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材料,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
心理空间是说话人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建构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有关某一领域的信息集合。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描写认知视角的不同的信息辨认度 accessibility)来考察语言的用法。
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 trigger 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 pragmatic function ,转喻、隐喻和类比等。
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
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
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
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 parent space , 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 dimensional lattice 。
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
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包括三点:一是在话语的某一点上,建立并连接心理空间,其中一个空间是用来表示视点 viewpoint , 即该空间是辨认其它空间的起点;二是某一特定空间是话语的焦点 focus ; 三是在空间网络中移动是从基础空间 base space 开始,它提出了最初的视角,然后使用合适的空间连接词 connector 变换视角和焦点。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1994,1998)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 。
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
其中两个称为输入空间 input spaces , 并在其之间建立跨空间的映现。
跨空间映现创造或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享的更抽象的空间,即类属空间 generic space 。
第四个空间是整合空间 blended space ,是从输入空间中进行选择性的映现而来
的,它可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并可把这一结构映现回网络的其它空间中去。
概念整合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前者可解释后者解释不了的现象。
Everybody has their horns pulled in. 解释:在牛群活动的输入空间里,牛无法收回其牛角。
在金融的输入空间中,投资者没有牛角,但它们能收回其投资。
在整合空间中,投资者成为具有可缩回牛角的牛。
这一突生结构是无法直接通过来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映现获得的。
Fauconnier 1998 认为,不管是概念整合、隐喻、转喻和类比等都是幕后认知 backstage cognition 。
语言既不是概念整合等认知过程的表征,也不是语言意义的表征,而是作为标示不足 underspecified 的一组提示 prompts ,用来引起动态的处理和相应的意义建构。
5.认知语言学与语法研究认知语言学对待句法的基本立场:拒绝接受句法自主性 autonomy of syntax 。
认知语言学不接受生成语法的句法与语义的区分。
对认知语言学家来讲,所有语言结构都是符号工具,不管是从最小的词素还是到复杂的结构,都可用来传达意义。
语言中的主要区分不是句法和语义的区分,而是语言符号和其交际功能所指与能指在形式与功能、符号与意义上的区分。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
语言为了交际的目的在种系发生上进行演变,为了同样的目的,语言在个体发生上被人们所习得。
交际功能有二个方面:语义和语用。
语言的符号化是语义方面,而说话人根据交际情景调整语言则是语用方面, Croft 1998 认为,在基本的句子结构中,人们用许多方式来谈论不同交际环境的同一指称事件referential event 。
Pete opened the door with the key. The key opened the door. The door opened. It was Pete that opened the door. What happened was Pete opened the door. 在以上所有的例句中,这一情景的语义是Pete 用钥匙打开门,但为了某一交际的需要,说话人调整话语,对历时上事先演变好的句法结构进行选择。
功能体现于结构中。
一个语言所有的结构由符号成分的组合组成的,符号成分包括词、词的标记语(markers),词序和语调。
世界上千种语言都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四种符号成分。
在每一个语言中,有各种各样由这些成分反复组成的句式(construction) Fillmore 1985, 1988, Goldberg 1995 。
句式是基本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s), 与其它认知域中的认知图式属于同一类型。
这些句式可从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
“ way”句式: She
made her way through the crowd. I paid my way through college. “ let
alone”句式: I wouldn’t go to New York, let alone Boston. I’m too tired
to get up, let alone go running around with you. Lakoff 1987 和
Fillmore, Kay 和O’Conner 1988 认为,以上句式由具体的词语(way, let
alone)的使用所界定。
每个句式传达了相对具体的但都具有普遍的关系义
(relational meanings),这一关系义与具体组成词语的意义相互作用,形成了
各个句子的意义。
Goldberg 1995 认为,这些句式或认知图式本身有意义,该
意义相对地独立于组成句式的词语的意义。
语言的创造性就来自于通过隐喻或转
喻等把具体的词语嵌入句式中,形成了句式的多义现象constructional
polysemy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不同语言的差异反映在不同的句式类型上。
(2)在一些语言中都有同样的句
式,但不同语言中句式本身的类型意义有差异,句式意义与组成句式的词汇意义
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导致了不同语言中不同的可接受模式 acceptability
patterns 。
Talmy(转引自Van Valin & La Polla 1997 指出我们可根据英
语和西班牙语对运动事件的描述对其进行分类。
英语:The bottle floated into
the cave. 西班牙语:La botella entro la cueva flotando. The bottle
entered the cave floating 。
在英语中,瓶子的路径由介词“into”表达,
运动的方式由动词”float”表达,而在西班牙语中,路径由动词“entro”表
达,运动的方式在修饰语“flotando”表达。
Talmy认为在描述运动事件时,
西班牙是动词框架化的语言 verb-framed language ,因为动词编码了运动+
路径/目的,而运动的方式则由状语来表达;英语是一个卫星框架化的语言
satellite-framed language ,因为动词一般编码运动+方式,而路径或目的信
息则由一个“卫星”,如介词短语或状语表达。
Talmy认为罗曼语、斯拉夫语和
朝鲜语是典型的动词框架化语言,而日尔曼语、现代汉语则是卫星框架化的语言。
创造性动词:a. John baked me a cake. b. *小王
做了我一碗鸡汤消费性动词:a.* He drank me two cups of wine.
b. 小王喝了我三碗酒。
转换性动词: a. He bought me a book..
b.他买了我一本书。
c. He boiled me an egg.
d. 他煮了我一个鸡蛋。
任命性动词:a. 我们选了他主席。
b. We elected him president. 在英语中,句式意义是“朝间接宾语转换”,这一意义与创造性和任命性动词的词义相一致,但与消费性动词不相一致。
在汉语中句式意义是“从间接宾语中转换而来”,这一意义与消费动词的词义相一致,但与创造性和任命性动词不一致,因此就造成了在英语中任命性和创造性动词可用于双及物句式中,消费性动词则不能用于双及物句式中,在汉语中,消费性动词可用于双及物句式,创造性和任命性动词则不能。
英汉的不同解释恰好说明了英汉句式意义的存在和对句子意义的影响,句式语法在对比语言学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999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专门开设了“句式语法的跨语言研究”专题讨论会,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6.习语和习语特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7.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9、结论: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七个方面,我们可以管窥到认知语言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认知语言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了许多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汇流的证据(Converging evidence ) Redeker & Janssen 1999 , 即方法论的多元化。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