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铜冷却壁破损分析与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炉铜冷却壁破损分析与处理
魏凯;李鑫;邹德胜
【期刊名称】《金属世界》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魏凯;李鑫;邹德胜
【作者单位】本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铁厂,辽宁本溪 117000;本溪钢铁集团有限
公司炼铁厂,辽宁本溪 117000;本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铁厂,辽宁本溪 117000【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导读
本钢新1号高炉有效容积4747 m3,炉腹至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冷却,炉腰部
位铜冷却壁在生产中渣皮稳定性差,脱落频繁,在生产不到6年后出现大面积破损,被迫多次休风,威胁到高炉安全生产。

通过分析发现,炉腰铜冷却壁受到高温炉料、煤气流冲击造成磨损;操作制度造成软熔带根部过低;铜冷却壁应力影响渣皮等原因是冷却壁破损的主要原因。

经过研究,提出了改用雾化冷却、插入微型铜冷却棒、炉皮强制打水等解决方案。

改造后,保证了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从根本上解决破损问题,应空料线停炉更换冷却壁。

本钢新1号高炉是本钢最大的现代化高炉,有效容积4747 m3,2008年10月9日投产,实现了本钢炼铁厂高炉向大型化、现代化的改造。

新1号高炉采用了先
进的薄壁内衬理念,炉腹至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冷却,依靠铜冷却壁热导率高的特点,通过在其热表面形成稳定渣皮来获得长寿。

然而,生产实践却发现渣皮稳定
性差、经常脱落,在生产不到6年后,铜冷却壁就出现破损,尤其是在炉腰部位
破损尤为严重。

因此,对铜冷却壁破损调查分析,分析铜冷却壁破损原因,提出应对措施,保障高炉长寿。

新1号高炉采用板壁结合的冷却方式,炉腹下部采用密集式八通道强化型铜冷却
板渡,炉腹上部到炉身下部5层较高热负荷区域采用钻孔铜冷却壁,铜冷却壁结
构参数见表1,铜冷却壁厚度120 mm,热面加工多个燕尾槽,燕尾槽间距107 mm,燕尾槽深度40 mm、燕尾槽宽度66 mm,以固结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
材料,每块有4通道当量直径φ35 mm水道,通道间距210~230 mm。

新1号高炉炉体采用分区(并联)软水闭路循环冷却系统,炉体冷却水分为二层,Ⅰ系为炉底、炉缸冷却壁及冷却板供水,Ⅱ系为炉腹以上冷却器供水,一层与二层之间设有调节阀,在生产过程Ⅱ系冷却水流量基本在4800 m3/h左右。

新1号高炉从2014年5月26日开始发现8段冷却壁水管损坏,至今已发现19
根水管损坏,分别分布在6块冷却壁上,水管漏和坏的位置均分布在8段135°方向和45°方向的6块冷却壁上,损坏情况是坏一根水管后以这根水管为基础扇形分布。

平均每15天损坏一根冷却壁水管,为处理冷却壁水管损坏向炉内漏水共进行了12次休风。

以发现8段冷却壁第一根86#水管损坏为例,5月24日丙班发现
Ⅱ系补水每班2.4 t,期间对外部水管多次检查,没有发现漏点,水渣车间对软水
也详细检查没有漏点,燃料比没有发现明显变化。

5月26日热风炉故障休风后发
现15#风口来水,检查风口小套、二套及火管没有漏点。

5月27日乙班打压查漏确认86#水管坏,11:40改工业水。

6月6日季度休风断层发现8段86#水管坏,从6月12日开始有3~4次断水现象发生,透开后发现水管中有一些生料(见图1),期间高炉7次爆震, 6月16日休风将86#水管灌浆堵死。

其余损坏水管处理为改通氮气+水雾化冷却(水量0.5~1.5 t/h)。

铜冷却壁磨损原因分析
本钢新1号高炉铜冷却壁在使用5年8个月后出现大面积破损,主要原因是磨损,最大磨损量67 mm,局部出现冷却水通道暴露、甚至铜冷却壁部分烧损。

通过对2014年年修时安装柱状冷却器时钻取的冷却壁铜块样的位置和厚度分析,破损主要发生在炉腰下部,具有明显区域性,铜冷却壁破损与下列因素有关。

(图2为2014年11月11日年修安装柱状冷却器时所钻取的铜块样的剩余厚度,其中1
为正常冷却壁厚度)。

(1) 新1号高炉由于施工原因,造成称量罐中心线与高炉本体中心线偏离5 cm左右,因此高炉在布料时产生偏析现象,导致高炉90°和270°方向偏料现象严重,
最大时90°方向比270°方向料面低到1 m以上,严重影响了高炉煤气流的分布,45°到135°方向气流要明显强于对面方向,过强的气流导致这个区域的冷却壁磨损严重。

(2) 铜冷却壁挂渣容易,要求渣皮具有良好稳定性,避免铜冷却壁直接受到高温煤气流、渣铁接触冲击,但实际生产中受高炉顺行、原燃料波动等情况的影响,渣皮均匀性变差,容易脱落。

同时,炉腹形状为上大、下小,下部截面收缩,承受炉料冲击作用力逐渐增大,煤气冲刷作用逐渐减弱,炉腹下部使用5层铜冷却板,铜
冷却板之间砌筑耐火材料有利渣皮稳定;炉身下部虽然也是高热负荷区域,但其形状为上小、下大,炉料冲击作用力逐渐减小,煤气冲刷作用逐渐增大;炉腰形状为直段,向上的煤气流和向下的炉料的碰撞点都集中在炉腰部位,因此炉腰部位的冷却壁磨损最大。

操作制度的影响
新1号高炉从2009年年修失常开始,为了确保高炉顺行,采用中心加焦料制,保证较强的中心气流,其操作软熔带应为“∧”型,软熔带根部过低,炉腰铜冷却壁长期处于干区,易导致该区域冷却壁不耐冲刷磨损,同时在炉况波动、渣皮频繁脱落和炉温的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铜冷却壁在热震下极易产生金属疲劳和裂纹[1]。

图3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8段冷却壁水管损坏前45°~135°方向壁体电偶温度趋势图,通过此图看出,生产中铜冷却壁的壁体温度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温度较低,说明渣皮也处于不稳定状态。

铜冷却壁应力对渣皮的影响
铜冷却壁热面温度与冷却水之间温差可能引起冷却壁发生挠度变形,在同等热负荷下,铜冷却壁越高挠度越大[2]。

以煤气温度1200~1400 ℃、冷却水温度35 ℃作为基础条件,采用ANSYS软件对铜冷却壁非稳态传热分析,计算出不同冷却壁高度,在不同热负荷条件下所产生的挠度(见表2)。

例如,当热流强度达到180 kW/m2时,铜冷却壁高度分别为2000 mm、2400 mm、2850 mm和3150 mm时,其挠度对应值分别为14 mm、20 mm、28 mm和34 mm,新1号高炉8段铜冷却壁高度为2730 mm,挠度就接近1%,大的挠度变形会导致渣皮脱落、甚至铜冷却壁出现应力裂纹。

冷却壁损坏的水管通氮气加水雾化
对损坏冷却壁的水管改通氮气冷却,为增加氮气的冷却强度,在氮气管上设置3 个喷雾喷嘴,向氮气管内喷水雾化。

雾化后的水,随氮气进入冷却壁后,由于粒径较小,易蒸发,从而吸收蒸发潜热,增加冷却能力,见图4。

目前部分高炉铜冷却壁损坏,就采用了这种处理方式,冷却效果较好。

此方案适合单块冷却壁损坏1根或多根水管,该冷却壁并未失效,仍能工作。

现在新1号高炉损坏的冷却壁水管基本上采用这种方法。

插入微型铜冷却棒
微型铜冷却棒是在由于冷却壁破损漏水造成冷却壁冷却强度不足,影响渣皮形成的情况下对冷却壁冷却强度的一种弥补。

使用微型铜冷却棒的前提是该区域能够形成渣皮。

采用插入微型铜冷却棒的方式修复,不需要采取控料线等措施,高炉休风即能施工,对高炉整体损害小。

目前新1号高炉利用年修对损坏的4块冷却壁加装
了35根微型铜冷却棒,效果良好。

炉身钢甲打水
采用水箱安装在炉皮钢甲上或用水管加喷头向炉皮打水。

目前新1号高炉采取此项措施对炉身钢甲进行打水,确保炉身钢甲强度。

现在新1炉炉身钢甲温度及冷却壁电偶温度都控制在正常范围。

控料线更换冷却壁
更换8段铜冷却壁一般控料线都需要控到风口中心线以下。

到目前为止,国内的4000 m3以上大高炉还没有控料线更换8段铜冷却壁的先例,国内只有宝钢3#高炉(当时炉容4350 m3)降料线更换炉身上部冷却壁两次,但为了新1号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有望近期控料线更换冷却壁。

(1) 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是减少冷却壁磨损的必要条件。

(2) 提高操作水平,减少炉温波动,增加渣皮的稳定性,为减少冷却壁损坏提供了保障。

(3) 为了减少偏料程度,新1号高炉准备从风口布局上再做调整,对45°~135°区域内的风口调大,225°~315°区域内的风口调小,必要时可加长风口
(690cm→720cm),从根本上使煤气流趋于均匀状态,减少冷却壁的磨损。

(4) 目前采取的这些举措只是减缓冷却壁水管的损坏,如果从根本上解决,必须控料线更换冷却壁。

【相关文献】
[1] 朱仁良, 居勤章. 铜冷却壁高炉操作现象及思考. 炼铁. 2012, 31(4): 10
[2] 王宝海. 鞍钢3号高炉铜冷却壁破损调查. 炼铁. 2014, 33(3):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