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年表及战国七雄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年表及战国七雄年表
春秋战国年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平定段叔之乱
公元前707年周郑襦葛之战,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全面开始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正式称王
公元前701年郑国内乱开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管仲治齐,长勺之战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北杏会盟,开诸侯主盟之先河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假途灭虢”
公元前656年骊姬谋杀太子,晋国内乱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嫁女于秦穆公
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内乱
公元前639 -638年鹿上之盟、泓水之战,宋襄公战败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军伐郑
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晋秦崤之战,晋襄公继霸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被弑,楚穆王即位
公元前625年晋秦彭衙之战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晋襄公去世
公元前621 -601年晋国赵盾执政
公元前618年赵盾平叛群臣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
公元前607年赵氏杀晋灵公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剿灭若敖氏
公元前602年晋国黑壤之会
公元前601 -598年晋国郤缺执政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95 -594年楚军围攻宋国
公元前594年晋秦辅氏之战
公元前592年晋国士会告老,郤克执政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楚国主蜀之盟
公元前587 -573年晋国栾书执政
公元前585年楚国子仪之乱
公元前584年晋国派申公巫臣联络吴国
公元前583年晋国赵氏下宫之难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
公元前579年第一次弭兵会盟
公元前578年晋秦麻隧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
公元前573年晋厉公灭郤氏,栾氏、中行氏杀厉公,晋悼公即位
公元前573 -554年韩厥、智罃、中行偃相继执政,晋国复霸
公元前569年魏绛和戎
公元前563年晋带领中原诸侯与吴国会盟于楂,随后寿梦称王公元前562年三驾之战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康王即位
公元前559年秦晋迁延之役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去世,晋平公即位,晋楚湛坂之战
公元前557年晋国溴梁之会
公元前555年晋攻齐之战
公元前554年子产在郑国开始改革
公元前550年晋国范宣子灭栾氏
公元前548年晋国赵武执政,崔杼杀齐庄公,齐景公即位
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会盟,晋国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卿制确立
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开始周游列国
公元前541 -514年晋国韩起执政
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即位
公元前538年楚军攻吴
公元前529年楚国内乱灵王死、平王立,晋国主平丘之会
公元前527年秦嫁女给楚太子,楚平王纳之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奔吴
公元前519年周室二王并立,吴楚鸡父之战
公元前515年吴国内乱,阖闾即位
公元前513年赵鞅、中行寅铸刑鼎
公元前509 -501年晋国范献子执政
公元前506年昭陵之会,弭兵之盟作废,吴楚柏举之战,吴国偏霸
公元前501年邓析去世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 -489年晋国内战,赵氏驱逐范氏、中行氏
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越国惨败,晋国铁之战
公元前493 -275年晋国赵鞅执政
公元前490年勾践归国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楚惠王即位,齐景公去世,国、高二氏执政
公元前484年子贡游说齐、吴、越、晋,吴齐艾陵之战,齐国田乞掌权
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争霸
公元前481年老子去世,齐国田成子开始专权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公元前478年吴越笠泽之战
公元前475年晋定公去世,智瑶执政
公元前475 -473年勾践灭吴,越国称霸
公元前472年晋齐犁丘之战
公元前468年越国迁都琅邪
公元前456年子贡去世
公元前455 -453年晋阳之战,三家灭智,列强争雄的战国全面开始
公元前453 -425年赵襄子执政晋国
公元前448年陶朱公去世
公元前444年鲁班去世
公元前436年曾子去世
公元前425 -403年魏文侯执政晋国,李悝在魏国变法
公元前424年赵氏内乱
公元前422年左丘明去世
公元前413 -408年魏秦西河之战
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国
公元前405 -404年三晋联盟攻齐(1),子夏去世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赵、魏、韩为诸侯国,三家分晋公元前402年子思、列子去世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
公元前391年三晋联盟攻楚(2)
公元前389年秦魏阴晋之战
公元前386年田氏齐国正式建立,设置稷下学宫
公元前383年吴起在楚国开始变法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内乱
公元前380年三晋联盟救燕攻齐(3),中山复国
公元前379年越国迁都姑苏
公元前377年蜀国攻楚
公元前376年墨子去世
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魏楚榆关之战
公元前373年魏燕鲁卫联军讨伐齐国(4)
公元前370年齐攻燕之战
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
公元前4世纪中期甘德、石申夫著《甘石星经》,禽滑厘去世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
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
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去世,齐威王即位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齐威王在齐国开始改革
公元前354年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352年诸侯联军围攻魏国(5)
公元前351年申不害在韩国开始变法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
公元前344年逢泽之会,魏惠王正式称王
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魏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340年前后杨朱去世
公元前339年楚威王即位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即位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徐州相王”
公元前333年楚军大败越国
公元前330 -329年秦魏雕阴之战,楚怀王即位
公元前328年秦国任用张仪为相
公元前326年秦连横韩魏攻齐(6),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即位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五国相王”运动
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
公元前318 -317年公孙衍合纵五国攻秦(7),函谷关之战
公元前316年秦攻灭巴蜀,燕王哙禅让君位给子之
公元前315年慎到去世
公元前314年齐占领燕国
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兰田之战,秦魏韩赵攻齐(8),齐军
退出燕国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复国
公元前310年惠施去世
公元前309 -308年秦韩宜阳之战
公元前307 -305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北攻三胡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国,秦昭襄王即位
公元前303 -301年匡章连横齐魏韩攻楚(9),垂沙之战
公元前301年齐闵王即位
公元前300年秦攻楚国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赵惠文王即位,孟尝君入秦为相。
公元前298 -296年孟尝君连横齐韩魏攻秦(10)
公元前296年齐燕权之战,赵灭中山国
公元前295年赵国沙丘之乱,苏秦入齐
公元前293年秦与韩魏伊阙之战
公元前291年前后宋钘、尹文子、田骈去世
公元前289年孟子、许行去世,秦攻取魏六十一城
公元前287年苏秦合纵五国慑秦(11)
公元前286年庄子、陈相去世,齐灭宋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合纵五国攻齐(12),济西之战,燕占齐地,燕军破东胡
公元前280年秦楚黔中之战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即墨之战,田单复齐,秦赵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 -278年秦楚鄢郢之战,白起占郢都,楚国迁都陈,赵攻齐之战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
公元前276年楚收复黔中十五邑
公元前274年赵攻取齐的昌城、高唐
公元前273年秦韩与赵魏华阳之战
公元前272 -270年秦灭义渠国
公元前269年秦赵阏与之战
公元前266年秦起用范雎为相
公元前262 -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 -257年秦赵邯郸之战
公元前256年楚灭鲁,秦灭周
公元前251年秦国李冰兴修都江堰
公元前251 -250年燕攻赵之战
公元前250年前后邹衍去世,公孙龙去世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出任秦国丞相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合纵五国攻秦(13)
公元前244年赵破匈奴之战
公元前242年赵破燕之战
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庞暖合纵五国攻秦(14)
公元前239年秦国长安君叛降赵国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掌权
公元前236年赵攻燕,秦攻赵
公元前234年秦赵肥之战
公元前233年韩非被杀,荀子去世
公元前232年秦再攻赵,被李牧所败
公元前230 -221年秦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中国
战国七雄-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编辑词条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童超主编图书编辑词条《战国七雄》是由童超主编的一部历史题材图书,该书详细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七雄的战乱纷争,
最终秦国以其强盛的国力,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结束了几百年的纷乱世界。
目录
基本介绍历史背景形成初期阶段激烈对抗结局发展阶段魏国独霸齐秦争强合纵连横秦赵之战秦并六国七国简介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秦国著名诸侯展开
基本介绍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
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
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历史背景
形成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
秦国、燕国实力较弱。
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
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
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
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初期阶段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
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
赵国与韩
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
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
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
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
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
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
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
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激烈对抗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
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
赵灭中山。
国力强盛。
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次年,齐灭宋。
秦遂主谋合纵攻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
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
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
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
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结局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
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
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发展阶段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魏国独霸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
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
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
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
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
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
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
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
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
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
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
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
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
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
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
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
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齐秦争强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
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
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合纵连横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
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
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
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
”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
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
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
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
齐国却不支援楚国。
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
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
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
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
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
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
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
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
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
楚又迁都到寿春。
楚国更加削弱了。
秦赵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
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
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
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
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
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
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降秦,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进围赵都邯郸。
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
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
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
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
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并六国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
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
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七国简介
韩国
姓:姬 || 氏:韩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
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
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
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
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
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
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
“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
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
在残酷的战国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
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王侯
在位年代
韩景侯
前408—前400
韩烈侯
前399—前387
韩文侯
前386—前377
韩哀侯
前376—前375
韩懿侯
前374—前363
韩昭侯
前362—前333
韩宣惠王
前332—前312
韩襄王
前311—前296
韩釐王
前295—前271
韩桓惠王
前272—前239
韩王安
前238—前230
赵国
姓:嬴 || 氏:赵
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
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
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
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
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
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
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
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
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
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
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
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
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楚。
齐威王遣田忌出兵。
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
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
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
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
时赵孱弱,屡见欺。
武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
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
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
前299年赵君退位,立王子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
前296年,赵主父翦灭中山国,独吞其地。
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
前262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
至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
以白起换王龁。
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赵军全军覆没。
赵国国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
赵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赵烈侯(籍)
前403—前387
赵敬候(章)
前386—前375
赵成侯(种)
前374—前350
赵肃侯(绁)
前349—前326
赵武灵王(雍)
前325—前299
赵惠文王(何)
前298—前266
赵孝成王(丹)
前265—前245
赵悼襄王(偃)
前244—前236
赵幽穆王(迁)
前235—前228
赵代王(嘉)
前227—前222
魏国
姓:姬 || 氏:魏(毕)
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
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
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
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
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
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
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
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
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
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
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
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
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
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
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
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
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
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
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
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
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
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
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
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