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课外文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

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

②云:报告。

③生兵:新兵。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日进退等.死(同样)(2)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考虑)
17.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18.善于鼓舞士气,又能审时度势灵活用兵。

【解析】选自《宋史》作者:脱脱年代:元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

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

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

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垒。

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

”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

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

宗泽估计敌人比自己兵力强十多倍,今天一战而出其不意,他们势必会再来。

假如金兵全部触动夜袭我军,就危险了。

于是趁黑夜将军队转移。

金人当晚到达,只剩下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开始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了。

二、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21.解释加点词语(1)必无所疑乃已. __停止_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_如果_
2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3.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下过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24.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24.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

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的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的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三、汉阴老父范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

桓帝延熹(1)中幸(2)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

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耶?’老父笑而不对。

温下道百步,自与言。

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

请问天下乱(3)而立天子邪?理(4)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5)天下邪?役(6)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7),而万人以宁。

今天子之君,劳人自纵,逸(8)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注释】(1)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2)幸:皇帝驾临。

(3)乱:混乱。

(4)理:治理。

(5)父:像君父那样(关爱)。

(6)役:役使。

(7)茅茨采椽: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

(8)逸:放纵,放任。

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阴(南岸:水的南岸)异(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斯(这;这个)奉(侍奉;奉养)7.请将“耳”“乎”“也”三个语气助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括号内。

A.不知何许人(_也)B.我野人(_耳)C.子何忍欲人观之(乎)
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8.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9.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10.请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皇帝(幸),百姓(_观____)—►老父(耕),张溫(_异(问)_____)—►张溫(言),老父(_曰(对_____)—►张溫(惭),老父(___去___)
11.文中汉阴老父的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11.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
12.积累链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我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大都秉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请默写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句子。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汉水南边(山北水南谓之阴)有一位老人家,不知道他的身份来历。

汉桓帝在延熹年中,巡至竟陵,过了云梦泽,到达了沔水岸边,当地百姓没有不放下手上的事务而去围观的,只有这位老人家一个人继续不停地耕作。

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使人去问那老人家说:「所有人都去围观,只有老先生你没有停下来,这是什麽原因呢?」老人家笑而不应。

于是张温离开官道,走进田中百馀步,亲自和老先生对话。

老人家说:「我只是一个山野草民,不明白这些说话。

请问:是乱世需要皇帝在位呢,还是天下大治需要皇帝在位呢?皇帝的存在是要像父亲般关爱天下子民,还是奴役天下子民以供养皇帝呢?古时的圣贤治理国家,自己只是住在茅草树枝造成的房子,但天下万民却可以安稳地过日子。

现在你们的皇帝,却劳师动?地放纵自己,没有任何顾忌地玩乐。

我?你感到羞耻,你怎麽竟愿意叫别人都去观看呢?」张温感觉很惭愧。

欲请教老人家的姓名,都没有说就走了。

四、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

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自为诸生,已工诗歌。

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

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

祯卿体癯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节选自《明史》)
【注】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陆深同为明代文学家。

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

癯(qú)):瘦。

5.下面哪两组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CD)
A.向祯卿与华亭陆深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B.与里人唐寅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C.而祯卿以.貌寝不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与李梦阳、何景明游./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E.为吴中诗人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①(徐祯卿)天资出众,家中未藏一本书,却没有不通晓的(知识)。

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②唐寅把他介绍给了沈周、杨循吉,(徐祯卿)因此出名。

7.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徐祯卿成才的原因。

7.天资聪颖,与名士交游,饱读诗书,博采众长【解析】选自:《明史》作者:张廷玉年代:清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

天资特别聪敏,家未藏一书,但他却无所不通。

自入学成为生员之后,已工于诗歌,与同乡唐寅友善,寅向沈周、杨循吉介绍了祯卿的才学,祯卿由此知名于世。

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孝宗派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于是得以入馆选,而祯卿因为相貌丑陋没能入选。

授大理左寺副,因过失而被囚,贬为国子博士。

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

其做诗,喜效法白居易、刘禹锡。

登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游,悔其少年时之作,改而学汉、魏、盛唐的风格,然旧习仍在,梦阳讥笑他“守而未化”。

祯卿,身体瘦弱,而思想明晰,其诗精练,为吴中诗人之冠,年寿虽不久,但名扬于知识界。

五、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

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

……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

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

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

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

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

④馀:同“余”。

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_都是____)②藤今犹.在(还___)③始.能支拄(才____)④其蔓旁引.(延伸___)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是B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B.其真无马邪(《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幼时记趣》)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
..朗读停顿。

次/则/余家之青桐
12.翻译下列句子。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岳阳楼记》
12.(1)藤花盛开时,犹如紫色的云彩垂落于地面,花的香气冲到了衣服上。

(2)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13.《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13.喜爱花木优美的居住环境;喜爱朋友相聚。

【解析】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年代:清
京城最古老的花木,要属给孤寺吕家的藤花,其次就是我家的梧桐,它们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

……吕家那所宅院,后来卖给了太守高兆煌,高太守又转卖给主事程振甲。

如今,那株藤花还在,支撑藤箩的架子是用栋梁之材搭成,十分结实。

藤箩枝叶形成的树荫覆盖着厅前的院子,它的枝节向旁边伸出,又覆盖了偏西书房的院子。

藤花盛开时,犹如紫云垂地,香气袭人。

慕堂举人在世的时候,有时宴请客人,有时朋友借这个地方宴请客人,饮酒赋诗,简直没有空过一个晚上。

光阴荏苒,转眼四十余年过去,旧地重游,已非旧主,我不禁像魏晋时的向秀怀念老朋友嵇康一样,伤感不已。

六、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黔敖:人名。

②袂:袖子。

③屦(jù):麻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待饿者而食.之给……吃(2)从而谢.焉道歉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人家叫喊着让你吃,当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可以吃。

10.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11.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0.示例:《鱼我所欲也》中谈到“舍生而取义”‘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所取之“义“即是一种世人的尊严和骨气,所以宁愿饿死
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气节比生命更为珍贵。

11.扶助别人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否则即便是做善事也不会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七、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

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

挟天子,非义也。

”傕不听。

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

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

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

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

③天子:指汉献帝。

④文帝:指魏文帝。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唯汉阳阎忠异.之异:诧异 B.道.遇叛敌道:在路上
C.与盟.而送之盟:盟誓,结盟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义:坚守道义
1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2.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C)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B.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1)有人对贾诩说:“这个地方不可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
(2)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2)天子已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

八、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存焉,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

晋赂虞君以宝玉骏马,虞君甚喜。

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荀息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

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拔,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略有增删)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

②虞君:虞国国君。

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

④渠:濠沟。

⑤攻不待冲降而拔: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

冲降,古时兵车。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食.不甘味食.之不能尽其材B.越疆而去.去.国怀乡,优许畏讥
C.故守不待渠堑而固.吾义固.不杀人 D.得贤.之与失贤也贤.于材人远矣
7.下面各句中的“以”与“晋赂虞君以宝玉酸马”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 B.徐以杓酌油沥之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皆以美于徐公
8.选文中划线句子会让你联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

10.文段中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形象鲜明。

请简要说说下面两个人物的特点。

(1)虞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之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B7.B
8.(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

10.(1)(1)贪图小利,目光短浅(2)(2)贤能
九、【2018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今作“猬”,刺猬。

③已:语气词。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而极爱才(______)(2)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8.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9.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答案】
7.(1)(1)很(非常)(2)(2)换(更换)8.A
9.(1)一笑不复言(2)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解析】
7.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

极:很(非常);易:换(更换)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
顺、流畅,表意清晰。

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9.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

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十、【2018年中考四川凉山州卷】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尝:____
(2)有一老父,衣褐衣:____
(3)良因怪之因:____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日:“孺子可教矣!”
②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11.结合张良的奇遇,概括分析老人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
9.(1)曾经(2)穿(着)(3)以此为……
10.(1)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2)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


11.老人这样做是为了检验张良是不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诚实守信的人。

【解析】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

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

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

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

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一会
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

”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后,将应验。

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

”(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

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即可分析作答。

这个老人屡次刁难张良,是为了考验他。

“孺子!下取履”“履我”是想考验张良是否有爱心;“后五日早会”“后五日复早来”是想检验张良是否讲诚信,是否有耐心。

十一、【2018年中考四川眉山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猩猩嗜酒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

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

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

织草为履③,勾连相属④也,而置之道旁。

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

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

已而取差⑤大者饮,又骂而去之。

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⑥之甘也,遂大爵⑦而忘其醉。

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

麓人追之,相蹈藉⑧而就絷⑨,无一得免焉。

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注:①麓:山脚下。

②醴尊:醴,甜酒。

尊同“樽”,酒杯。

③履:鞋。

④属:zhǔ,连接。

⑤差:chā,稍微,比较。

⑥唇吻:指嘴。

⑦爵:古代的一种酒杯。

⑧⑦蹈藉:践踏。

⑨就挚:被拘囚。

絷zhí,拴,捆。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兽之好酒.者也_____________
(2)骂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
(3)不胜.其唇吻之甘也________
(4)恶.其为诱也______________
26.翻译下列句子。

(1)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

(2)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27.读了短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25.(1)(1)酒:喝酒。

(2)(2)去:离开。

(3)(3)胜:能忍受。

(4)(4)恶:厌恶。

26.(1)编了很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

(2)可是最终免不了一死,是贪婪造成的。

27.“贪婪者没有好下场”或“要想取之,必先与分,意近即可。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