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要~总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纲要~总论
第一章总论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有伤寒与杂病两部分。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的伟大著作(宋朝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经典,它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因此它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巨著,对于临床治疗的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原则下重视了“扶正祛邪”、“保存津液”的基本治则,进行全面的辨证治疗。

全书分十卷、凡二十四篇、按赵开美本分为397法、88味药、113方(缺禹余粮丸一方)
第一节伤寒的涵义
“伤寒”这一名称有两种含义,一为广义的“寒”,如内经云:“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皆为病热”,此即广义“伤寒”,它是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另一为狭义的“伤寒”,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如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难经所说的伤寒即狭义的伤寒。

伤寒论所说的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所以它是继承了内经难经的理论来讨论各种急性热病的发展规律及辨证论治的专书。

第二节六经得意义和性质
六经的名称来源于内经,但伤寒论是借用其名词,而又赋予了新的内容,所以说它是从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充实起来的证候分类方法,它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

所谓六经即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病人正气充沛,病情亢奋的热性的称为阳证,反之,若病人正气趋向衰弱病情衰沉的寒性的称为阴证,三阳证多属实证热证;三阴证多属虚证寒证。

这是三阴三阳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性质。

六经是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错综复杂的症状,结合病位、病机及病人正气盛衰予以分析归纳为六个证候类型,六经世平行分列的,但
又是互相关联的,凡抗力强病势抗奋的三阳证治宜祛邪为主;抗病力弱病势虚弱三阴证,治宜扶正为主。

总之,六经分证对辨证论治得进行有了依据,掌握了规律,既是它的特点,也是伤寒论重大贡献之一。

第三节伤寒论的传变规律
“传”是传经,病情循一定的规律发展叫做传。

“变”是变化病情突然变化叫做变,所以传变就是病证得演进过程,历代医家将它分为“传经”、“直中”、“合病”,“并病”,今分述如下:
一、传经:是病证进行演变,不是指经络传递,病的传变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正气(指人体抵抗力强弱),二是邪气(指致病因素侵犯的深浅),三为治疗的恰当与否,任何疾病的传变,皆受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有关传经络的方式今分述如下:
(一)循经传:指太阳而阳明而少阳,再太阴少阴而厥阴的顺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但非必须传遍六经,若病人的正气充沛,抵抗力增强,治疗得当,则传经可即终止。

(二)越经传:指病邪越经而传,如太阳经不传阳明而传少阳即是。

(三)表里传:指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阴与厥阴互为表里,故太阳传入少阴即谓表里传。

二、“直中”:即没有三阳经的证候而直接出现三阴证候,后世医家称之为直中。

三、“合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且同时出现症候谓之合病,如太阳表证(发热,恶寒,汗出等)及阳明里证(烦热不得眠等)同时显见,称为太阳阳明合病。

四、“并病”:是指一经病邪未解,又见另一经的病证谓之“并病”,如太阳表症尚存在而又出现阳明里证,谓之太阳阳明并病。

第四节关于“辨证论治”
健康人体的阴阳本是平衡,一但阴阳失去平衡,就是有病的表现,疾病的表现是极为复杂,所以必须以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多方面的诊治,从而掌握其规律,针对疾病实质相应的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精
神实质,也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它使变化多端的症状变为条理化,使错综复杂的病情得到正确的治疗,并掌握了疾病的传变规律。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对复杂病情分析归纳而出的八种性质,八纲、六经密切结合互相为用,从八纲辨证辨病的属性,病位,正邪消长和病状的表现,用六经来分析归纳病证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和转归。

辨证是治疗的根据,亦是治疗的必要条件和步骤,伤寒论根据里六经始终贯彻者辨证论治这一基本法则。

通过六经八纲的密切结合与运用,深入细致的了解了疾病的全面情况,掌握了发展的演变规律,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临床实践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