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教育对我国“卓越计划”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versity Education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
“卓越计划”)。

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福建工程学院是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

我校“卓越计划”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012年,笔者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进修期间,对该校大学生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好、解决实
际问题能力强等特点印象深刻。

对此,笔者深受启发,该
校的教学系统有许多方面可以为“卓越计划”所用。

一、德国教育的几个特征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是综合性公立大学,该校在教师、教学及课程组织方式方面优势明显,学生整体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强。

(一)教师
德国的教师在进入高校任教前基本都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

特别是教授,他们至少有5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企业非常了解,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教学思路开阔,授课教案重点突出,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介绍知识点后配有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采用现场实物图片、视频、施工图等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教师们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了解企业的需求,能将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所以企业也愿意给予资助。

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少,课后自学的时间多。

学生课后需要自学的内容包括教师指定的教材、阅读材料以及网络资料,在期末或者期中交学习报告或者做读书报告。

教师上课的内容与参考书没
有太多重复之处,教案是教材的补充。

学生必须结合上课学习的内容在课后自学才能较好地掌握大纲要求。

因此,该校大学生需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自习,查资料,这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组织方式
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将培养目标规定为:“教学和学习应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治国家里以负责任的态度从事科学艺术工作的能力”。

[1]
因此,教学组织方式强
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理论课程,授课内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与实际工程的对接,保证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将理论和实际工程结合起来,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

对于实验课,采取预约制,实验内容相对灵活,与我国教师指定实验步骤、学生机械完成实验的情况不同,该实验要求灵活应用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这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践课,学生到企业实习至少3个月,采用顶岗实习方式。

德国的法律规定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到企业后可以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低于正式员工的实习工资。

由于实习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负担,反而能创造效益,所以德国企业普遍欢迎学生的实习。

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理论知识,而且也对企业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做准备。

德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使大学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好,而这些能力也是
“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之一。

教师、学生及教学组织方式是保证教学质
[摘要]教师、学生及教学组织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卓越计划”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简要介绍德国大学的教师、学生、教学组织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卓越计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卓越计划;德国大学;教师;学生;教学组织方式[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2-0015-02
德国大学教育对我国“卓越计划”的启示
林小英
翁仁贵
刘志鹏
(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2016年2月
February ,2016
University Education
[收稿时间]2015-07-07
[基金项目]校教研课题:GB-K-14-23。

[作者简介]林小英(1974-),女,福建上杭人,在职博士研究生,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污染控制与资源再生利用研究。

通讯作者:刘志鹏(1989-),女,新疆石河子人,福建工程学院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污染控制与资源再生利用研究。

15
. All Rights Reserved.
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卓越计划”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可以作为“卓越计划”的改革试点。

二、“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与改革(一)对于教师
师为校之本,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
首先,指导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卓越计划”的深远意义,只有在思想上认识了、重视了,才能有足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要有不断学习的思想。

指导教师要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学术前沿,熟悉专业发展方向。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卓越师资培养。

[3]
培养学
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卓越计划”的重点。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实践工程经验。

指导教师必须参与工程实践,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把工程中的案例引入“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中,结合工程和理论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设计“卓越计划”的学习内容和项目,设计实习形式和成绩考核办法等,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

当然,师资队伍的发展需要引领,需要助推。

学校应该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卓越计划”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引导教师积极进取,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对学生的引导
我国的大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于接收和记忆,不习惯独立思考和实践,这导致其独立意识差,对学校和教师依赖性强。

[4]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并以互动式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为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观念。

在实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
“卓越计划”的核心,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转变学生的观念,使他们在企业实习时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对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人员沟通等各个方面都能认真对待。

[6]
为做好学生到企业实
习的指导工作,在实习初期,指导教师最好能跟班指导,以便对企业情况心中有数,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设计具体的实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习效率。

(三)对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
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对死板,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学习,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对于理论课程,许多课程培养大纲要求掌握的学习内容多,课时相对少。

为解决这个矛盾,可以把一部分内容设置为自学内容,通过读书报告和学习报告等方式的考核加强学生自学的机会和能力,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对于实验课程,可以小规模试行预约制。

首先,预约制可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实验,理顺实验步骤和思路,提高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盲目,教师怎么安排就怎么做的情况。

其次,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预约实验,可以缓解实验室虽然面积大、仪器多,但是集中实验时仍然显得空间和仪器不足的问题。

对于专业课,应重视对实际应用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要结合工程案例及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并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5]
工程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工程环境中才能
有效养成,因此,要特别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的
过程。

总之,“卓越计划”是一项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教育改革。

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校领导的重视、经费的投入,更需要大量对教育改革具有热心和责任心的企业专家和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在宏观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在教学一线从细微处着手,多方努力,这样才能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开创新的局面。

[参


献]
[1]徐理勤,竺树声.准确认识德国FACHHOCHSCHULEN
[J ].德国研究,2001(4):63-68,8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43.
[3]李平,符杨,杨宁,张志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师资体系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227-230.[4]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
与原因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5]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
养模式探讨[
J ].中国建设教育,2010(9):4-7.[6]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 ].中国
电力教育,2011
(7):25-27,
29.16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