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

本课课标要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结合课程内容,本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第二,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分别是什么第三,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特别是要理解主要内容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背景和概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阻力和源泉分别是什么有和启示
学情分析
历史的学习,不仅是要求掌握一定的史实,也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高一学生已近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通过补充材料,设置问题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和训练了他们概况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理解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辩证地评价其得失。

3、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背景和概况并分析其历史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模式,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的图文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历史史实,以史为鉴。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又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华提供了物质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概念阐释:近代:1840-1949;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变动:由什么变成什么(强调一个变化的过程)
【具体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40-42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教师归纳变动有三
1、外资经济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变动一)
2、洋务运动兴起,官僚资本始出现(变动二)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变动三)
通过展示表格,让学生更加清楚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强调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变动,教师选取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郑观应的人生经历来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

简单的人物介绍:郑观应,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作者撰写的《盛世危言》对社会各方便提出的改良方案,包括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等。

可以看出,这本书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富强救国”。

强调爱国不仅是口号,而且更要付诸行动。

教师创设情境一:少年时代的郑观应的经历
“1842年7月,郑观应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雍陌村的一户普通人家。

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土地为伍”。

请思考,这里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教师可以回顾小农经济的内容,作为复习。


教师创设情境二:“郑观应的家庭并不富裕,在他记事起,他就发现周围的村民陆续放弃经营土地,外出经商致富。

他的很多亲戚就在上海等大城市做买办,他们经营洋行,通过销售精美的洋布等洋货而致富,而以前的土布等土货却少有人问津。

”根据材料请思考,这时人们的观点发生了什么变化洋布的流行对小农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以前的人们重视农业生产,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有一部分人开始逐渐改变这种观点。

洋布的流行促使纺与织分离,耕织分离,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教师归纳:通过少年时代的郑观应的经历,我们了解到鸦片战争后,随着外资经济涌入,人们的生活和观念都有所改变,自然经济也开始逐渐解体,其表现为:纺与织分离,耕织分离和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这些表现说明了中国沦为了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板书归纳总结: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2、表现
(1)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
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列强操纵中国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3、特点:受外力冲击发展不平衡
4、影响:①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必需的条件;
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教师创设情境三:青年时代的郑观应的经历
“郑观应在17岁时,放弃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进入仕途,去上海投奔他的亲戚,走上了经商
的道路。

1860年,他担任宝顺行业的买办。

这一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出逃热河。

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这段情境创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面对这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开始了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和民用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洋务运动中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让学生自主预习,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归纳如下:
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强调起含义,理解记忆)
3、代表及主张: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4.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自强
代表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近代军事工业的三个特征:
第一,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第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

第三,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属官办。

封建国家出经费由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缺乏发展动力。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
旗号:求富
代表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
第一,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

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因为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场。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5、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通过补充材料三: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


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只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根本原因;
材料四:郑观应主政轮船招商局时,该公司业务量持续增长,“客货涌旺”,打破了外商垄断长江航运的局面。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洋务运动
6、评价
1、局限性: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中体西用)。

——失败的根本原因
2、进步性:
1)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进一步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历史学习的本质意义在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

因此,对于洋务运动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否定为主,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开启了中国经济上近代化的进程。

教师创设情境四:“1868年,宝顺洋行停业。

随后郑观应联合唐廷枢、郭甘章等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公正轮船公司。

随后郑观应还投资了太古轮船公司和轮船招商局等,成为了晚晴著名的大买办。

”请思考,郑观应投资的公正轮船公司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请列举这一时期创办的相同性质的企业
学生:这类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有名的著名企业包括:方举赞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朱其昂在天津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设置情景故事:李三:父亲,洋人办厂日进斗金,我也要办厂!
李父:儿呀,官府知道了要杀头的呀!
李三:不会,官府也办厂了,我的技术就是那里学的!
李父:那你的人手哪里来呀
李三:农村不是有很多闲散人员吗!我办厂肯定能成!
于是张氏机器缫丝厂成立,产品大量供应于市场。

分析该类企业开始产生的原因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市场、劳动力)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技术)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技术)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资本)
2.概况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结合书本第42页的历史纵横,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

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平衡。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

(4)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从而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

出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为此,得出的启示是:民族独立是发展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3影响:①产生新的经济成分(民资)和新的阶级力量(资)
②进一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④推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形成
⑤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通过设置郑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爱国的精神,明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历史上这里人物还有很多,例如盛宣怀等,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课后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解。

探究题: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你能说出它们各代表哪种吗(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三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和洋务经济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经济的出现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又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

最后通过习题来巩固本课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取的是问题导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了情景再现的形式。

虽然这课整体处理还可以但是在细节上还欠缺。

第一,在处理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时,由于学生不能把世界史的知识和中国近代史有机结合,理解较困难,处理的有些生硬;第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处理的较仓促。

第三,课上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限,很多问题学生只看到了表面,没有进行深层次思考等。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和缺点,成为了以后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定能够得到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