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乡土蓝印花布吉祥纹样的文化隐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2
兰陵乡土蓝印花布吉祥纹样的文化隐蕴文/刘东涛[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作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山东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其形式多为传承而来,由普通乡民创造,风格朴实稳重,纹样细腻精致。

兰陵县是山东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尤以苍山大仲村镇小吴宅的蓝印花布为最好。

2006年大仲村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艺术(染织)之乡”,大仲村蓝印花布被列入临沂市第一批非遗名录,它曾先后参加民间工艺品晋京展览和出国展览,载誉中外。

勤劳的沂蒙山工匠创造了独有的蓝印花布印染和纺织工艺,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兼具了艺术价值。

一、兰陵乡土蓝印花布的基本特征
客观地讲,在整个齐鲁大地上,蓝印花布是比较普遍的,因为织物的制作基本工艺大致是类似的,因此在外界被统称为“山东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所使用的染蓝是从兰草中提取的植物染料靛蓝。

沂蒙先民利用兰草来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荀子劝学篇中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其中的“青”指的就是靛蓝。

不同的地区,在传统的纺织技术基础限定范围内,受到染料、助燃剂等印染条件的不同制约,蓝印花布的印染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

譬如在淄博地区,周村的“山东蓝印花布”特点就是幅面较小,应用范围大致被圈定在生产生活的辅助品上,因此也被当地人通俗地称为“蓝粗布”。

而在沂蒙山地区的兰陵,“山东蓝印花布”中的纹样要比其它地区的纹样组合更为细腻、丰富,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纹样,经过工匠的精心设计之后,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因此其艺术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

兰陵大仲村镇上被人誉为“布痴”的相友文老先生一直在坚持着采用古法生产、制作、印染蓝印花布。

因为其制作的布匹不仅精细耐用,而且纹样组合方式较多,很多栩栩如生的图形还兼具着工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因此受到极大推崇。

他制作的蓝印花布“双鸡”作为当地代表作品用于中国宋庆龄纪念馆围栏
装饰。

二、兰陵乡土蓝印花布吉祥纹样的产生背景
曾经有专家和学者在考证兰陵蓝印花布传
承历史的时候发现,之所以兰陵地区的蓝印花
布与山东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有着比较明显的
差异,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印证了“民间艺
术形式受到地域性文化色彩的影响”这个观点。

在生产力相对较弱的时期,由于兰陵地区
受到沂蒙山山脉的影响,生活环境相对较为闭
塞,所有的生活物资都必须要通过自产来满足,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彰显审美价值,在对织物进
行美化的过程中,采用纯天然的织物印染看似
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其实也或多或少的带着些
许无奈。

从最简单的刻版工艺的创新上就可以极为
明显的印证这一点,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印
花刻版基本上都是采用泊纸刻版,尽管泊纸能
够较为广泛地适用于各类型的印刷品中,但是
因为在雕刻的过程中,相关的制作工艺要求比
较高,而且泊纸制版也并不容易保存,因此兰陵
蓝印花布在塑料布被广泛应用后不久便以塑料
布代替了泊纸。

这样不仅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成
本,而且还解决了不易保存的问题。

透过细节
看本质,兰陵蓝印花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
实是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存在着必然联系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兰陵乡土蓝印花布
上的纹样组合是在其彰显出实用性价值之后,
最能够体现其艺术价值的,由于受到闭塞客观
条件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兰陵蓝印花布
上所表现的图形、纹样虽然也是民众对美好生
活的一种向往,很多纹样也被赋予了吉祥的期
盼,但是纹样组合效果明显偏弱,尤其是很多纹
样完全是工匠臆想出来的,没有任何的生活化
元素作为支撑。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众对生
活状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解读,从中将海
量的生活化信息归纳、总结和提炼出来,与传统
艺术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之后,对蓝印花布的纹
样特点进行了重新的定义。

其纹样构成既有一
股纹样的结构程式,又具自身的工艺特点,多以
互不相连的小圆点、小短线和小块面组成,常见
的是以7个小圆点组成的纹样,俗称“猫蹄
花”。

蓝印花布的题材多以牡丹、梅兰、竹菊、喜
鹊、凤凰、鱼等,以及回纹纹样为主,带有明显的
谐音和寓意,如“喜鹊闹梅”“凤戏牡丹”“连(莲)
年有鱼”“富贵盘长”等,象征吉庆、平安和幸
福。

通过这种全新的组合和调整,让民众对兰
陵乡土蓝印花布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为清晰
的认识和解读。

三、兰陵乡土蓝印花布吉祥纹样的文化背
景分析
与山东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明显不同的
是,兰陵蓝印花布的使用范围较广,不仅在较为
常见的窗帘、被单上得以应用,甚至有些墙帷
子、毛巾都能见到其身影。

如此广泛的应用,如
此频繁地与生活状态进行“对接”,其图形纹样
设计就肯定会被赋予不同的寓意。

(一)植物纹样
在传统的华夏民族文化中,很多植物都是
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的,抛开植物本身的造型
特点来说,这些丰富的寓意就让植物纹样提升
了不少艺术渲染效果。

在兰陵蓝印花布中,最
为常见的梅兰等植物,大多都是被运用在男士
用品中。

比如说原来很多大户人家户主的书房
门前窗帘的蓝印花布上,两侧基本上都是大幅
面的梅兰植物造型纹样。

这样一方面将梅兰这
种植物的高傲品性寄托在了“家主”身上,另一
方面还借物喻人,期盼一家之主能够在生活和
事业上有更大的突破;最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
齐鲁地区儒家思想传播极为昌盛,在儒家思想
中,兰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几乎所有的文人雅
士在其文学作品里对儒家思想进行追捧的过程
中,都借用梅兰来进行过描述,儒家代表人物孔
子更是留下了“兰居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传承千年。


于此,尽管受到地缘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就兰陵
【摘要】沂蒙兰陵地区的乡土蓝印花布,以传统印染技术为基础,以生活化场景为创作源泉,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原本普通的粗布面料兼具了许多艺术特点。

在这其中,纹样的组合不仅在表面上被赋予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代入了一些更为彰显民族传统特点的元素,本文对这些纹样的产生背景和蕴含的文化进行简析,在研究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期许民间艺术文化形式在未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兰陵;乡土蓝印花布;吉祥纹样;艺术价值
70
地方美术研究
Arts circle
地区而言,所有的植物纹样中,梅兰的使用频次
虽然并不多,但是几乎是从制版开始,工匠对纹
样的设计就极为重视,毕竟这是集全家之力对
整个家族的一份美好期盼。

(二)动物纹样
在兰陵乡土蓝印花布的纹样应用中,动物
纹样可谓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了,因为动物活
脱的个性总能够给人带来充足的遐想空间和喜
感,其受众群体定位就相对宽泛了。

不过,也正
是因为动物纹样这种随意性,给原本较为普遍
的“实用性”上,增加了一些“适用性”的限定。

在传统华夏文明中,尽管“龙”“凤”等动物
都不曾露出真面目,但是淳朴的民众还是将其
视为吉祥生活中最顶级的图腾来崇拜与敬仰,
因此在一对对新人开启美好新生活的时候,所
有的织物造型中都是大量引用龙凤等动物纹样
作为纹样元素。

尽管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共性元素,但
是局限在兰陵乡土蓝印花布中,也有着一些比
较细微的差别。

一般情况下,龙凤呈祥的纹样
组合中,龙与凤都是以单体形式出现的,这样就
在一个相对的幅面中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纹
样。

在兰陵蓝印花布上,这种“1∶1”的组合方式被扩展成为“2∶2”的模式,而且大多情况下都是上下以及左右形成对称排列。

这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数字上的提升,因为这种数字上的增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有限的幅面中动物的基本造型特点。

之所以有这种与众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其实是有更深寓意的。

齐鲁大地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华东地区的咽喉要塞之地,自古以来频繁的战乱几乎都会波及到这个原本富足的地区,沂蒙山地区则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勤劳朴实的兰陵人对和谐、稳定、安逸、富足的美好生活是有着极强期盼的,因此更多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状态,采用这种两两对称的纹样组合方式,更多映衬的是对生活“四平八稳”状态的渴求与期盼,或许,这种暗喻现在看来有些苦涩,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折射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急切盼望。

(三)人物纹样
在整个兰陵乡土蓝印花布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人物造型的纹样设计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必然的联系。

在儒家思想中,崇尚尊师重道,宣扬的是君臣之间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很难在存在共性的时间范畴中衍生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工匠在进行纹样组合设计的时候,就仅仅将其使用范围定义在幼童的生活状态范围内。

一些比较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连(莲)年有鱼”“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蝉”等纹样,直观的呈现在布匹织物上,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是明显的,同时也淡化了一些特定的文化信息的限制,在很大范
围内还符合幼童活泼好动的生活状态。

(四)几何纹样
在所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几何纹样是
最早出现的,这些纹样有些属于循环且有规律
的,有些则处于个体形式出现的。

婉约的线条,
让这些纹样完全体现出了艺术的美感。

不过在
兰陵乡土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中,这些几何纹
样更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

在长辈、平辈和晚
辈的不同使用者中,几何纹样的基本设计是存
在着较大差异的。

由于长辈德高望重,其应用
的蓝印花布中,最为常见的是由波浪组成的波
浪型纹样和以“回”字所组成的回字纹样,这样
充分地表现出对长者的尊重,把对长寿、健康的
殷切期盼完全融合在了这些纹样中;由于中青
年人大多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了较多家
庭的责任,因此很多织物中都采用了比较简洁
明快的折纹线条来进行组合,其实在这其间是
有一个暗喻信息的,因为这些折纹线条在组合
过程中与“鱼”的纹样极为相似,完全符合民众
对“年年有余”生活的向往,因此将其设计在这
些家主的生活必需品上,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
的殷切期望;由于孩童大多都是生性顽劣的,其
生活必需品的消耗与磨损往往都是非人力所造
成的,因此工匠在设计这些纹样的过程中,并没
有采用过于复杂的线条,由简单的小点组成的
小线就构成了纹样的基本排列方式,但是在笔
者解读看来,或许就是这种简单,才是这些工匠
对孩童纯真生活的殷切祝福吧。

必须要强调的是,在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
纹样表现上,几何纹样都是以独立成型的方式
出现的,但是在兰陵蓝印花布中,这种几何纹样
基本上都是以辅助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独
立造型的纹样目前已知的并不多,其实这给了
民众一个更为直观了解沂蒙山地区文化信息的
窗口,毕竟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物造型,都能够
比较直观地表现出工匠精湛的技艺。

综上所述,蓝印花布兴起于民间、发展于民
间,体现了齐鲁地区浓厚的乡土气息。

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兰陵乡土蓝印花布也
的确遇到了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同市场价值体系
之间的冲突,对于终端消费市场而言,吉祥纹样
的确能够带动市场的迎合效应,但是也应当更
为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在体现其
艺术价值的同时,让民间艺术文化形式得到最
大程度的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个制作工艺上的
调整,更多的是需要社会资源的投入,使民间传
统手工技艺在现代中得以传承及延续。

就目前
的情况来看,作为“非遗”的蓝印花布仅参与几
个展销会宣传,其特色还不够,还需要和乡土设
计团队等合作,不断创新,使其从生活品向艺术
品的道路上迈进。

参考文献:
[1]穆慧玲.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审美特征及其
造物思想[J].丝绸,2014(02).
[2]李学伟.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J].艺术探索,2011(05).
[3]于雄略.中国传统蓝印花布[M].北京:人民美
术出版社,2007
.
双鸡图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