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分析与培育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分析与培育策略摘要:本文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并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和
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缺乏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
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加强大
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使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具有就业能力,是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
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理论综述
1.1国外的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就已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
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工具。

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研
究视角出发对就业能力及其相关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1990)定义了16项技能,分为7个类别:基
础能力即学会学习能力;基本胜任力包括阅读、写作、计算能力;沟通能
力包括口头交流技能和倾听能力;开发能力包括自我尊重、动机和目标设定、职业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地思考能力;群
体效果包括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影响能力包括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能力。

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1991)提出21世纪就业人
员需具备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

三大基础是为能力基础,包括阅读、写作、算术/数学、倾听和表达能力;思维基础,包括创造性地思考、决策判定、问题解决、懂得如何学习、推理能力;素质基础,包括责任意识、自我尊重、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直/诚实。

五大能力是资源确定、组织、规划与分配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
的能力、对复杂相互关系认知并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
段进行工作的能力。

澳大利亚工商会和商业理事会(2002)从2001年开始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发布结果认为就业人员需要具备以下8大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工作
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创业能力、规划和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技术能力。

1.2国内的研究
国内近年来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

较有代表性的如下:郑晓明2002年发表《就业能力论》,认为就业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
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事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
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赵颂平、赵莉(2004)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五个
特征和维度:面向候单位时代的素质就业能力、面向信息时代的持久性就
业能力、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型就业能力、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性求职能
力以及适应学分时代的职业规划能力。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2005)将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

谢志远(2005)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
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应当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性能力
三个方面。

张丽华、刘晟楠(2005)通过实证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
力自评问卷,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组成。

闫大伟(2007)认为,就业能力
具体包括功能性能力、可迁移能力、自我管理或适应能力。

郭志文、宋俊
虹(2007)认为就业能力研究主要围绕个人特质、个人环境、个人策略和
结构要素四个维度展开。

黄敬宝(2022)在综述以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后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能够实现这种
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朱新秤(2022)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
结构应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

刘新民、王垒、吴士健(2022)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个人态度、职业适应性、个性特质,能力维度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
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执行能力、印象管理能力
等几方面构成。

王培君(2022)通过研究,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可由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分析力和胜任力五个因子予以表达。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构成
就业能力所指的“能力”并不是心理学所指的狭义的能力概念,而是
由知识、技能、态度、个性、自我效能感等组成的复杂“能力”体系,这
种“能力”体系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以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为衡
量标准,并且是通过学习和能力的开发而塑造和形成的,以能够实现自身
职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

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高等教育、社会文化观念的发
展状况考虑,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可以分为一般能力、特殊
能力、个人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

2.1一般能力,指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成功发展职业生涯所必须具备的
基础性能力。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即阅读、
写作、计算、倾听和表达能力,管理信息、数字处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包括科学思维和正确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必须这一系列的基本能力。

2.2特殊能力,指大学毕业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所具备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素养、知识、理论与技能,并能够运用它从事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包括对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专业领域与职业方面初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这是大学毕业生区别于高级研发者、管理者的,目前具有的、可被雇佣的,能基本胜任并且可向上转化、开发的基本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生存竞争的重要资本。

2.3个人品质,指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培养、熏陶而成,具有发展潜力和差异性特点的个性品质总和,包括人际关系能力,个人品性,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这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企业越来越看重的关键能力。

2.4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自身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在应对外部因素影响与变化中调整行为策略求得就业和职业生涯成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自身职业期望、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

社会适应能力是就业能力概念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大学毕业生能否在动态的环境中调整、改变自身态度与行为,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提升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增强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和可转换性,是企业招聘大学生时重点考察的方面。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