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爱之舟》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细致分析每个场景的描写,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联系全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3.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你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来表现父亲对你的关爱?
2.生展示,教师适当评价,并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在多媒体上。

3.与作者回忆的场景相比,谁的更感人呢?为什么?(由此导入本节课新内容的学习)
新、旧知识连接,温故而知新,自然引导过渡,整堂课浑然一体。

二、精品细读,品味场景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课件,并适当选择1~2个场景加以精讲。

示例1:“‘我’和父亲住旅店”这个场景最感人。

虽然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但在旅馆住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还是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这样相互映衬,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

示例2:“逛庙会”这个场景很感人。

盛大的庙会中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玩具多馋人呀!可是,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仅仅喝了一碗豆腐脑)……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这也更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

示例3:“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最感人,因为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长出息。

示例4:“父亲摇船送‘我’到无锡上学”的场景很感人,因为这个场景写了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
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吗?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

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呢?
1.选材要真实;
2.要以小见大;
3.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
4.要有细节描写。

此环节能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学习如何进行场景描写,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3.本文写了许多父亲爱孩子的场景,在描述过程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种东西是什么?(小船)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它呢?
利用提问的方式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细读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

展示: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

船来船往,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船一次次把“我”送到人生的一个个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

“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

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2.文章的题目是《父爱之舟》,这里的“舟”仅仅指姑爹的小渔船吗?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联系实际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①“父爱之舟”表面上指姑爹的小船,实际上指父亲的爱,以小舟比喻父爱,非常贴切,化抽象为具体。

在作者的人生道路上,父爱载着他度过艰难的岁月,到达理想的彼岸。

②“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③“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
长。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激发感恩之情。

2.摘抄文中你认为最感人的一个场景,抄到周记本上。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以梦境的形式,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父亲关爱“我”的几个场景,表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教学本文时,先梳理本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概括出本文所讲述的场景,然后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本文使用的其他写作方法。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能突出重点,即本文场景描写的作用;同时能突破难点,即培养感恩之心和学习其他的写作方法。

这次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很成功,我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恰当地使用课件,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提高了效率;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当然,课件的内容还有待丰富,课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课件的使用还不够熟练,今后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学习和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