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家族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家族简介
姓⽒源流
源流⼀
源于嬴姓,出⾃夏王朝初年东夷族伯益,属于以先祖名为⽒。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伯⽒出⾃嬴姓,伯益之后。
伯益,亦称柏翳、⼤费,本是黄帝的后裔,在舜帝执政时期出任东夷部族联盟的⾸领,他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嬴”姓,故伯益也是嬴姓的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
伯益曾辅佐⼤禹治⽔,⽴有⼤功。
⼤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却推辞不受,还躲避到箕⼭之阳。
夏禹在后继⽆⼈的⽆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的⼉⼦启,结束了历来的禅让制度。
后来,夏启担⼼伯益会夺取⾃⼰的王位,因此杀死了伯益,建⽴起“王天下”的夏王朝,中国正式进⼊奴⾪制社会。
“伯”之⼀字,本意除了排⾏⽼⼤以外,还有管理⼀⽅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领,故
称“伯益”。
在伯益的后裔⼦孙中,有以祖名“伯”字为姓⽒者,称伯⽒、嬴⽒、柏
⽒、费⽒等等,有四百多个分衍姓⽒,皆世代相传⾄今,其伯⽒史称正宗。
伯⽒族⼈⼤多尊奉伯益为得姓始祖。
源流⼆
源于姜姓,出⾃炎帝后裔孤⽵国王⼦墨胎允(伯夷),属于以先祖排⾏称谓为⽒。
相传,伯夷之⽗叫初,为孤⽵国君。
其⽗逝世前曾遗命其弟叔齐为孤⽵国君,⽽叔齐却要让给兄长伯夷,伯夷就避⽽遁去。
叔齐亦不⾃⽴,⼲脆弃位,往归西伯侯姬昌(周⽂王)。
伯夷的名字叫墨胎允,叔齐名字叫作墨胎智,孤⽵国君主世家皆墨胎⽒,亦称墨台⽒。
到了周武王姬发出兵伐商纣之际,这兄弟两⼈却出来叩马阻谏,认为以下伐上是为不仁。
及⾄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伯夷、叔齐⼆⼈“耻⾷周粟”,⽽隐于⾸阳⼭(今河南偃师),仅采薇(⼤巢菜、野豌⾖,或通称能⾷的野菜)⽽⾷。
当时有个妇⼈就指着他们吃的薇讥笑于⼆⼈:“⼦义不⾷周粟,此亦周之草⽊也。
”⼆⼈羞愤,遂绝⾷⽽死,被其他⼈葬于⾸阳⼭(今河南堰师)。
历代王朝对伯夷、叔齐⼆⼈推崇备⾄,称其⼆⼈为“⼆贤⼈”、“⼆君⼦”,⽬的是要让⾂⼦忠实于王朝。
后来唐朝时期的⼤儒韩愈、柳宗元都曾撰⽂称颂。
在中国历史上,惟独西汉武帝时期的太中⼤夫东⽅朔对其不以为然。
东⽅朔认为这两⼈是“古之愚夫”,指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
”即说这⼆⼈固守灭亡的事物⽽不变,算得什么贤⼈?
伯夷是孤⽵国君的长⼦,其后以⾏次称为“伯”,其后裔⼦孙承袭先祖之姓⽒者,上古时期“伯”、“柏”⼆字通假,因此有称伯⽒者,有称柏⽒者,世代相传⾄今。
源流三
源于荀姓,出⾃春秋时期晋国⼤夫荀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
荀林⽗,字伯,世称荀伯,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
荀林⽗后来因出任中⾏之将,故以中⾏为号,亦称中⾏伯、中⾏桓⼦。
荀林⽗活动在晋⽂公姬重⽿、晋襄公姬欢、晋灵公姬夷皋、晋成公姬绥、晋景公姬獳(姬孺)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为五朝重⾂。
荀林⽗之⽗亦为⼤夫,为晋⽂公执政时期的上卿赵盾属下,事迹不详待考。
在晋⽂公建⽴霸业的事业中,荀林⽗即崭露头⾓,周襄王姬郑⼗九年(晋⽂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著名的“城濮之
战”前,荀林⽗担任晋⽂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之战将)。
周襄王⼆⼗年(晋⽂公四年,公元前632年),晋⽂公“作三⾏(三⽀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就担任了中⾏即中军的主将。
其后,荀林⽗历任上军佐、中军佐,⾄晋景公执政时期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周襄王三⼗⼆年(晋灵公元年,秦康公嬴英元年,公元前620年),秦、晋之间爆发“令狐
资助家族事业
源于官位,出⾃西周时期官吏⼤宗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
⼤宗伯,是西周时期的官职称谓,职掌春官府司,源起于远古黄帝时期的神职祭司,主祀天神地祗⼈⿁之事。
黄帝时期,神事与民事被明确区分开来,从事神事者称“巫”、“觋”,以其职掌则⼜
分“宗”、“祝”,专职主持五礼。
在远古⾄商贾漫长历史阶段中,在五礼之中将⾸位之礼称吉礼,亦称冠礼,即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典礼,主官即主持之⼈称“宗”,属下官吏皆称“祝”。
这种官称历尧、舜、禹⾄夏、商、周,⼀脉相承。
由于“宗”是由⽒族中最为德⾼年长者担任,因称“宗伯”,⾄西周时期确称之为“⼤宗伯”,掌礼制,爵为卿。
在西周初期,⼤宗伯有两个:“⾃陕以东,周公主之。
陕以西,召公主之。
是东西⼆
伯也。
”以后,⼤宗伯之职由周公旦、召公奭的后裔⼦孙轮番职掌,⼀直到周王朝灭
亡。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明确记载:“⼤宗伯之职,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九命作伯。
⼤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地?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以⼩宗伯为佐官。
”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曾依《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宗伯为长官,设卿⼀⼈,正七命;佐官为⼩宗伯,上⼤夫⼆⼈,正六命;春官府⼜有都上⼠,正三
命。
到了唐朝时期,依然有⼤宗伯之职,在典籍《唐六典》中,就称⼤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相当于礼部员外郎。
后以⼤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宗伯。
直⾄明、清时期,⼈们还通常称礼部尚书为⼤宗伯。
在历代⼤宗伯、⼩宗伯们的后裔⼦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者,称宗伯⽒,后省⽂简改为单姓宗⽒、伯⽒,世代相传⾄今。
源流七
源于芈姓,出⾃战国末期楚国术⼠南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
在史籍《通志·⽒族略》中指出:“南公⽒、南伯⽒,同称之别也。
”在史籍《史记·项⽻本纪》中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罪。
⾃怀王⼊秦不反,楚⼈怜之⾄今,故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南公,亦称南伯,因居于楚国的南公⾢(今河南周⼝淮阳,⼀说江苏泰安)⽽得名。
南伯是当时最有名的楚国阴阳学家,也就是著名的术⼠,以观天象、⼘阴阳、相⾯⽽专长。
他在秦王朝最兴盛的时候就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南伯指得是楚国的昭、屈、景三⼤姓的后代族⼈。
秦始皇灭楚国,其芈姓熊⽒君族虽衰没,但其他的豪族⼤姓依然具有相当的实⼒,其中的项、刘、陈三⽒中的项⽻、刘邦、陈胜后来果然起兵反秦,最终灭了秦王朝。
后世⼈以南公之语精简为“亡秦三户”,⽤于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暗统治之事。
在南伯的后裔⼦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者,称南伯⽒、南公⽒,后多省⽂简化为单姓伯⽒、南⽒、公⽒等。
如今已经没有南伯⽒、南公⽒这两个复姓了。
源流⼋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
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附载蒙古⼋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巴林⽒,或⾔以地为姓,或⾔内扎萨克以部为⽒,出⾃元朝时期⼤将、丞相伯颜的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带,包括河北、内
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部、⼭西部分地区)、巴林(今⿊龙江伯⼒、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
后有满族引为姓⽒者,满语为Bar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潘⽒、詹⽒、⽩⽒等。
⑵.蒙古族伯苏⽒,源出元朝时期别速惕⽒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峰喀喇沁旗)。
后有满族引为姓⽒者,满语为Beis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谢⽒、苏⽒等。
源流九
源于回族,出⾃著名回族先⼈伯笃·鲁丁,属于汉化改姓为⽒。
回族伯⽒,源出元朝时期⼴西桂林肃政廉访副使伯笃·鲁丁。
伯笃·鲁丁,字⾄道,汉名鲁⾄道,答失蛮⼈(Dnishinsand,有学识者),著名元朝政治家,诗⼈。
伯笃·鲁丁的后裔⼦孙多改汉姓为伯⽒、鲁⽒等;⼜因“伯”与“⽩”对⾳,后多改为谐⾳的⽩⽒(如其⼗九世孙⽩崇禧),但依然有称伯⽒者,如今福建漳州龙海的伯⽒家族,皆世代相传⾄今。
源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
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满洲⼋旗姓》记载:
⑴.满族伯⼒⽒,亦称巴拉⽒、巴哩⽒,满语为Bari Hala,汉义“⼸、豌⾖”,世居哲鲁(今⿊龙江下游)、库叶(今俄罗斯库叶岛)、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带),后有蒙古族、赫哲族、费雅喀奇勒族引为姓⽒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博⽒等。
⑵.满族伯特⽒,亦称拜格⽒,源出⾦国时期称⼥真伯德部,以部为⽒,为奚族后裔,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今⿊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多为伯⽒、⼘⽒等。
⑶.满族瑚锡哈哩⽒,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以地为⽒,满语为Husihari Hala,世居瑚锡哈理(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斯克)、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百五⼗公⾥处)、三姓(今⿊龙江依兰)等地。
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者。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关⽒、胡⽒、扈⽒、伯⽒等。
该⽀伯⽒⿐祖为瑚锡哈哩·伯麟,满洲正黄旗⼈,翻译举⼈出⾝,清乾隆四⼗五年(公元1780年)授盛京兵部侍郎,累官云贵总督⽒、都统、体仁阁⼤学⼠,为⼀代名⾂。
在其后裔⼦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者,称伯⽒,世代相传⾄今。
⑷.满族伯苏特⽒,亦称⽩苏特⽒,满语为Beisut Hala,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道村),是满族最古⽼的姓⽒之⼀,后多冠汉姓为⽩⽒、伯⽒、苏⽒等。
源流⼗⼀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
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满洲⼋旗姓》记载:锡伯族伯佳⽒,亦称⽩佳⽒、拜佳⽒,有学者指出其先祖本为汉族,在东汉晚期被乌桓民族裹胁⼊辽东地区,逐渐成为锡伯族⼈,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道村)、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部、⼭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满族、蒙古族引为姓⽒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等。
源流⼗⼆
源于官位,出⾃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属于以官爵称谓为⽒。
伯,是西周时期的官爵称谓。
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承袭殷商时期的爵称:公、侯、伯、⼦、男,其中的伯爵位列第三等。
到后来西⽅欧洲国家中出现五级爵称制,则要⽐中国晚两千余年之久。
西周时
期,周公旦设有九伯爵官制:“九伯者,九州、岛有⼗⼋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
也。
”中国古代将中原⼤地分为九州,华夏居中,九位伯爵分居职掌九州,九州之外的所有地⽅,不论海内海外,皆称九岛,亦分封九位伯爵职掌之。
这说明在实际上,周王室共有⼗⼋位伯爵。
在这些伯爵们的后裔⼦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谓为姓⽒者,即为伯⽒,世代相传⾄今。
得姓始祖
⽀持家族事业
作品。
与锺⼦期善,能穷其意趣。
后⼦期死,痛世⽆知⾳,不复⿎琴。
虽是传说中的⼈物,但⼈们却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因为他的《⾼⼭流⽔》以及他与钟⼦期的“知⾳”佳话,均已成了千古绝唱。
伯乐
春秋时⼈。
或说孙⽒,名阳,亦称阳⼦。
善相马,据《淮南⼦·道应》说他是秦穆公的⾂⼦,曾荐⽅九堙为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马必须“得其精⽽忘其粗,在其内⽽忘其外”,其观点对后⼈启发极⼤。
难怪⼈们会发出“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有感叹。
相传有骐骥伏盐车上⾏,见⽽长鸣,伯乐下车泣之。
骥于是俯⽽喷,仰⽽鸣,声闻于天。
年长,荐九⽅堙于穆公。
堙相马,不辨马之雌雄、颜⾊,穆公不悦。
伯乐以为相千⾥马在于“得其精⽽忘其粗,在其内⽽忘其外”。
伯达
西周成王进⼈。
或以为宣王时⼈。
伯达与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称周之⼋⼠。
伯宗
春秋时期的晋国⼤夫(公元前?-公元前576)。
贤⽽好直⾔。
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晋攻楚。
其含义为“虽然晋国强⼤,也⽆⼒战胜楚国”。
现代汉语的成
语“鞭长莫及”由此⽽来。
每上朝时,妻⼦常规劝他:“您好直⾔,那些⾏为不端的⼈都厌恶您,⼀定有祸到您⾝上!”他不听。
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遭杀害。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①指今⼭西省。
②秦置河东郡,治安⾢,辖晋西南地区。
东晋移治蒲坂(今⼭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
隋唐为蒲州河东郡。
隋⼜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
所。
明并河东县⼊蒲州。
③唐有河东道,⼜设河东节度使。
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
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兼有今陕西东北⾓。
⾦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堂号
河东堂:以望⽴堂。
伯益堂:古有个贤⼈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
舜时任东夷部族⾸领,曾佐禹治⽔,⽴有⼤功。
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
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之阳。
故伯⽒后⼈
以“伯益”作为伯姓的堂号。
字辈排⾏
⼭东伯⽒⼀⽀字辈:“云景培⾦绍先⼤德……继世永昌”。
重庆忠县伯⽒字辈:28辈 (万古XXXXX;汝应有志维朝梁;⽅知X⼼⾏⼈美;天佑其世智永昌)
安徽淮北宿州接壤⼀带伯⽒字辈:⽂元开运,克⼴德成,家传有道,万载永祥......(源⾃⼭东滕县郭庄⽩⽒,迁始祖⽩宏勋,后改伯姓)
伯姓宗祠通⽤联
四⾔通⽤联
元公遐裔;
宣圣⾼徒。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联
上联典指上古帝喾⾼⾟⽒的⼋个才⼦之⼀伯虎,舜举之,使布五教于四⽅。
下联典指春秋时孔⼦弟⼦伯虔,少孔⼦五⼗岁,鲁⼈。
⼦期良友;
帝喾才⼈。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琴名⼈伯⽛,尝学于成连,与钟⼦期善。
⼦期死,伯⽛不复⿎琴,痛世⽆知⾳。
下联典指上古帝喾⾼⾟⽒的⼋个才⼦之⼀伯虎,舜举之,使布五教于四⽅。
五⾔通⽤联
⽩⽇莫闲过;
⼈⽣不再来。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伯姓之“伯”字的析字联。
六⾔通⽤联
远祖楚为太宰;
先⼈晋有⼤夫。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太宰伯州黎,康王时在任。
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夫伯宗,贤⽽好以直辨,凌⼈,后遭受害。
⼋⾔通⽤联
儒⾏著称,圣门笃学;
直⾔及难,贤妇进规。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伯虔,字⼦析,孔⼦弟⼦,勤奋好学,以儒⾏著称。
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夫伯宗,贤能⼜敢于直⾔。
每上朝时,妻⼦常规劝他:“您好直⾔,那些⾏为不端的⼈都厌恶您,⼀定有祸到您⾝上!”他不听。
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
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