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并联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容量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并联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大容量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并联协调控制技术研究)立项时间:年月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尤鋆
)合作企业:江苏凯沙电气有限公司
)经费情况:省拨款万元,单位自筹万元,共计万元
- 1 - / 18
)主要研究内容:
①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分析
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的功率单元较多,通过对多机并联系统进行建模,
有利于从本质上分析和研究各个电气量之间的耦合或制约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模块间的交互影响奠定理论基础;针对两种并联分案,即独立模块并联及双开闭环功率单元,分别给出等效数学模型;
②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交互影响分析
构建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环流数学模型,研究
环流等交互作用形成的机理及影响;研究直流侧电压、直流侧电容、开关频率、并网接口等参数变化对环流形成的影响;研究环流对于系统稳定性、谐波补偿精度的影响。

③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
针对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的协调控制,需要考虑故障冗余、纹波对消、
限流保护、环流抑制等问题,此部分是本项目的研究难点及关键点:
④建立模块化多机并联补偿系统仿真模型
在对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拓扑结构、数学模型、模块间交互影响分析
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搭建两种并联系统的仿真模型。

针对多机并联系统故障冗
- 2 - / 18
余策略、纹波对消策略、限流保护策略及环流抑制策略等进行验证,论证所提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所述协调控制策略。

⑤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样机实现搭建样
机平台,进一步验证所提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针对不同补偿组功率模块进行主电路硬件选型;)设计基于双核心架构的主从控制器;)针对所提协调控制策略进行软件开发并验证。

二、项目实施情况
()校企联合研发团队的组织:
本项目依托东南大学和江苏凯沙电气有限公司,组件了一支研发团队。

项目团队共计人,包括高校教师、研究生和企业科研技术人员,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多年,拥有丰富的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研发、调试及生产等方面的经验,队伍结构合理、技术能力强、实施经验丰富。

()实施计划的制定与落实:
第一阶段(年月年月)
①查阅文献,深入研究,总结并分析国内外文献中涉及模块化多机并
联的论文及专利,建立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通过对多机并联系统进行建模,有利于从本质上分析和研究各个电气量之间的耦合或制约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模块间的交互影响奠定理论基础;针对两种并联分案,即独立模块并联及双开闭环功率单元,分别给出等效数学模型;
②与合作企业进行前期交流,安排后续的研发及生产计划;
第二阶段(年月年月)
①针对第一阶段提出的模块化拓扑结构,提出一种最优的协调控制策
- 3 - / 18
略,申请发明专利项,发表国际会议论文篇;
②围绕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交互影响展开研
究,重点是稳定性控制策略,包括基于分布式正阻尼有源导纳的并机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以及自适应负比例电网电压前馈的并机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

③针对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底层算法展开研究,包括锁相、电流环控制器、小信号建模方法等。

第三阶段(年月年月)
①针对两种稳定性控制策略,利用进行仿真;
②针对锁相方法、电流环控制器、小信号建模分析等方法进行仿真;第四阶
段(年月年月)
①设计原理样机主电路参数,采购元器件;
②搭建主电路系统,调试;
③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算法;
④针对前期的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围绕稳定性分析及控制、锁相、
电流环控制器、小信号建模分析等,申请发明专利项,发表国际会议论文篇第五阶段(年月年月)
①总结所有实验及仿真结果,进一步优化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关键技术;
②针对前一阶段搭建的实验平台,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鉴定,并形成检测报告。

③撰写论文篇;
④项目总结、鉴定和验收。

()企业研发人员的培养培训:
项目为企业培养了名技术骨干,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这名技术骨干与高校团队紧密合作,互相学习。

项目研发人员共有人,包括东南大学的教授、博士生
- 4 - / 18
和硕士生名和江苏凯沙电气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研发人员不仅负责项目所赋予的相关技术业务,而且积极参与其他相关技术的实施,通过不断的学习,这名技术人员已能够独立进行相关研发工作。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本项目围绕模块化多机并联型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针对稳定性控制、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锁相策略、电流环控制器、小信号分析建模等技术领域提出了创新点,建立了仿真模型,并搭建了实验平台。

项目完成内容如下:
①提出了一种大功率并机谐波补偿系统动态协调控制方法,并给出了一种模块化并机系统的最优限幅策略。

其中,动态协调控制方法如图图所示。

通过主从控制器进行动态协调控制,具体为:)负载谐波含量少且各次谐波频谱分布均匀时,整机按照多机均流模式进行补偿,模块最少化运行;负载谐波含量多或各次谐波频谱分布差异较大时,整机按照多机分次均流模式进行补偿,且多机分次补偿组按照动态优先级顺序集中补偿主要次谐波;)主控制器实时检测并比较负载各次谐波含量,设定补偿动态优先级,并实时选择整机运行模式;)主从控制器实时监测功率模块运行状态,并在故障停机状态下进行选择性故障重启。

所提方法提高了大功率并机系统的可靠性,并且实现了动态容量优化分配,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该部分内容申请了项发明专利(已取得授权,如图所示),并发表了篇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

- 5 - / 18
电网
图大功率并机谐波补偿系统动态协调控制方法流程图
PCC CT
多机均流补偿组多机分次补偿组
非线性
负载
1 !
!■
」旺
孑…
从控制器从控制器从控制器从控制器
APF1 APF2 APF3
J






通讯总线(光
纤)
谐波分次
检测单元
谐波实时
比较运算单元
系统运行状态
监测单元






从控制器
直流母线电压
闭环控制单元
谐波分次
闭环控制单元
模块运行状态监测
及重启控制单元
时基同步单元
PWM调制单元
功率模块时基
同步单元
补偿指令电流生成
及分配单元
主控制器运行模式一:多机均流
运行模式二:多机分次+多机均流图大功率并机谐波补偿系统动态协调控制方法实现示意图
- 6 - / 18
- 7 - / 18
图大功率并机谐波补偿系统动态协调控制故障重启方法流程图
图已授权专利:大功率并机谐波补偿系统动态协调控制方法
―■―——
发明专利证4S
MBlElKKfLFRB
■V
:'E 戋明专*1申W
1趨1 耳TAIL IL W
kiHA-9
9(k 111 UH [I 鼻片|||虽・^十仙4||1丄:*
q 事丄辰.■.xhip. *n ■
■岐diRyhrarMH.
N ■ Ai -fiiNtt. Mik L . ir< J.*
写 Pf *tl |B 箕|» p ■ETTf IK B
« 算中 q n 、■aii.ijL ii 刀"附
« q ft A ・.肓片于
■kCf frHi Bir t Ifrnmm
F4HVI* 9 \K,4->fl f *1*4?・■ 4«T -i-d|-q
<< f nit-KilJ.-l'ji T*. 4*lkia-kA-*-E,r41«.
+ # ■+ f -. A + 4# >-n^ J, j 1 KB t KI I.A'A^.BI ******* fc + #1 町■ •■山 a ** it R J* **«■» ■町甲r-M. + #ifli >j| ■ Hv44 FUdNac *««.,
+ *1< ■ t WftA. tv L4. 41.. U|. 审讯也氐JL ・.B4. <N « l44«b£.<L
-----
--.■-•武CM
nM'-wwuniP ; *盘毗・*比
■!
* H #
Z k 44i BI!沁・
J-niaat HI
•Hl IM*
Xdr vr >BLewKs4*4uk-H4infi AdL
OHI !Hfi
xSflM-Hi'' > L,1M «¥!l<K.4n4-te 44 N WMH 中
1£,砺出 E«nVIVftli-4 l-frHfi-H AH- <i il^ MftHHA-ft VILH-R f M Ml !-i lil^Ii^.HHNH FHMtMJil !i
□宴鼻也冷■.爵屯打
亶*・■前 » v-vtlftv-'iiiHii* [輒廿覽 •腐翼■灿
七 FBI LLT-H.N-KHH-KKM 4-Al.a«>lthFi1'-«BkU :i IHiHK ta> >«riri-Ja 旺劇険卄戯-恰土耳冲 tfca.>. iHMiii kP 忡 ■•ClEiBN :■■凭IMrMd> ・tl
«i Fiiii <iin-tifa.il
J
*- Uf «il LttiA4H-H . "««.N rd^«M H 見臧.WilpHh n BtiflHi.
4
Ic-j a-- A
、為
::
②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负比例电网电压前馈的并机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电网处电压分别经过前馈控制器()和控制系统延时环节后与原扰动增益()输出叠加。

通过自适应调整负比例前馈系数,从而改变扰动增益(),进而改变电流环导纳频域特性,实现改善其频域增益阻尼特性。

所述方法在不影响电流环性能的前提下,可明显改善电流环导纳高频段阻尼特性,并且无需额外增加无源器件、无需改动硬件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该部分内容申请了项发明专利。

③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正阻尼有源导纳的并机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为每台均并联有源阻尼导纳,独立改善各自电流环导纳阻尼特性,使得叠加后的电流环导纳在谐振频次附近增益由负阻性变为正阻性,从而改善并机系统的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方法,在不影响各台电流环性能的前提下,可明显改善电流环导纳谐振频次附近阻尼特性,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并机系统稳定性间接控制方法,所提方法无需额外增加无源器件、无需改动硬件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该部分内容申请了项发明专利。

④提出了一种基于统一复数形式构造的单三相通用锁相方法,包括单三相复数形式统一单元、环外广义滤波单元和闭环锁相单元;单三相复数形式统一单元用于对电网单相或三相电压信号进行统一复数形式构造;环外广义滤波单元用于无静差提取复数信号中基波正序分量;闭环锁相单元用于闭环跟踪所提取基波正序分量的角频率和相位。

所提方法统一了单相及三相系统电网同步的目标、结构和方法,同时可实现电网电压存在谐波畸变、三相不平衡时的快速高精度电网同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该部分内容同时申请了项发明专利,并撰写了一篇论文。

⑤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相量法的数字移相调制器小信号建模方法,包括
()确定数字移相调制器输入及输出信号;()利用动态相量法将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分解,推导输入扰动情况下输出信号动态相量的任意次谐波分量的通用表达式;
- 8 - / 18
()列写输出信号的时域表达式,对其进行广义动态相量分解,保留其主导谐波成分,忽略其他谐波分量;()对输出信号动态相量进行小信号扰动及一阶泰勒级数展开,写成通用表达式形式,得到数字移相调制器指令值与移相角之间的小信号传递函数。

该方法揭示了数字移相调制器的小信号动态特性,方法简洁易于实现,为数字控制系统参数设计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及有效技术支撑,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该部分内容申请了项发明专利。

⑥提出了一种并网变流器复矢量控制器解耦与延时补偿方法,以被控对象的矢量模型为基础,直接将控制器的零点设置在被控对象的极点处,得到复系数电流控制器模型;针对数字控制的一拍延时以及变流器固有的零阶保
持特性,计算得到系统延时传递函数,通过在复矢量控制器后串联延时补偿项实现电流环的延时补偿。

该方法为并网变流器的电流环设计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抑制电流环、轴电流耦合问题,通过延时补偿增大系统的相角裕度,提高电流环的稳定性并改善动态响应性能。

该部分内容申请了项发明专利。

⑦搭建了模块化多机并联型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实验平台,并通过所有功能测试,取得了第三方检测报告(如下图所示),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装置投入后,网侧小于,功率因数大于;满载输出时,效率高于;响应时间小于;具有输出超限保护、过流保护、功率模块过温保护、直流母线过欠压保护、交流输出过欠压保护、交流输入缺相保护、交流输入错相保护、指定频次补偿等功能。

综上,项目完成了合同中的任务要求。

- 9 - / 18
- 10 - / 18
图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出具的检测报告(额定电流:)
()预算执行情况:
项目总经费为万元,其中省拨款万元,单位自筹经费万元,基本按照项 目合同的经费预算情况使用,目前经费结余元。

分别用于设备费、材料费、 测试化验加工费、会议费、专利申请维护费、论文版面费、差旅费以及劳务 费等。

三、项目技术情况
()项目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项目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在理论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 然后进行综合设计仿真计算,搭建实验 样机进行研究,测试系统性能。

并根据实验结果,反馈修正控制策略,改进 设计以及对算法进行优化。

针对大容量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并联协 调控制技术研究,不同于对单机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的研究, 需要针对模块化 多机并联结构的拓扑结构、数学模型、交互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本项目采取的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首先,针对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进行深入分析,
”■弓 irMcnj.
fl ■
快MM
电 4 flUX
數匪
" H :
曜实■、■
jc-n
■工鼻 i 曜 j|
ns 1 fan
J —皿5
UKUUI 'Li
电ifci 1 M
■■
/
| EliJhJt.
at imvni-s
>-9«i
悬W
畔鼻■■訝心i IBKl'Mi 叨dlSI.HN.
Tss-t Report
MUM »C«N-
ni-Euc :
卒广•山 **4B*.x
Uifi!ra.£"l
3UE
IJ4-lBENnVII ?u^
JUw 0 PiK&ac!
Jtfl ti >WdH-l -b-SFIIlE
1
NMM4
4
”孔嵐
1
■M IH H=fl
Tapi
fl t
B-JI ■ ^K - n
Il H
事占社*
耳 W i kA* I
FX-KA-Rt.
«■澤早.■胳iu.
ii
Ud^l3^=l 1呻*户应直・M ・.
■ ■ -fr
・■百£ 养 an-過
fct ■即TI
1
通过对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进行建模,有利于从本质上分析和研究各个电气量之间的耦合或制约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模块间的交互影响奠定理论基础;针对两种并联分案,即独立模块并联及双开闭环结构,分别给出等效数学模
图本项目采取的技术路线
()其次,针对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交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中各个单元的交互耦合关系,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系统存在失稳的本质因素,并提出模块化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给出有效的稳定性
控制策略。

()然后,针对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协调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包括模块化并联系统
故障冗余策略、补偿容量配置策略、纹波对消策略、最优限流保
- 11 - /
18
护策略、谐波分频次独立控制策略。

()最后,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所述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在对模块化多机并联系统拓扑结构、数学模型、模块间交互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搭建并联系统的仿真模型。

针对多机并联系统故障冗余策略、纹波对消策略、限流保护策略及稳定性控制策略进行验证,论证所提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所述协调控制策略。

搭建实验样机平台,进一步验证所提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项目解决的关键技术
①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
②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交互影响分析
③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
④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底层控制策略
⑤模块化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多机并联系统样机平台设计及验证()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及创新点
①提出了一种大功率并机谐波补偿系统动态协调控制方法,提高了大功率并机系统的可靠性,并且实现了动态容量优化分配。

该部分内容申请了项发明专利(已取得授权,如图所示),并发表了篇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

②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负比例电网电压前馈的并机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在不影响电流环性能的前提下,可明显改善电流环导纳高频段阻尼特性,并且无需额外增加无源器件、无需改动硬件设计方案。

该部分内容申请了项发明专利。

③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正阻尼有源导纳的并机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在不影响各台电流环性能的前提下,可明显改善电流环导纳谐振频次附近阻尼特性,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并机系统稳定性间接控制方法,所提方法无需额
- 12 - /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