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西五校第三次联考)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
”其意在说明() A.中英斗争主要由鸦片引发
B.鸦片走私导致财宝外流
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
D.鸦片斗争实质是贸易竞争
解析依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可知其意在强调吸食和走私鸦片导致财宝大量外流,故选B项。
答案 B
2.(2019·安徽皖南八校其次次联考)林则徐在鸦片斗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
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
由此推断其()
A.在战略打算上重视主动进攻
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
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
D.对西方社会相识非常深化
解析据题干“弃大洋,守内河……诱敌登岸”可知,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国防中重视边疆陆战的塞防思想,故选B项;从材料中“弃大洋,守内河。
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可知,其战略方向是重塞防轻海防,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不出林则徐对西方社会的相识程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山东日照模拟)在鸦片斗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吵,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阻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据题干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选C项。
答案 C
4.(2019·贵州毕节模拟)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C.对“贸易立国”缺乏醒悟相识
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解析据题干可知,用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是为了保持华人与洋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华夷之防思想,故选B项;清廷希望以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而非把关税作为谈判筹码,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贸易立国”,故C项错误;清廷希望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人的让步,这事实上已经破坏了国家的经济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9·广东肇庆调研)《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住,或时常来往,均不行妄到乡间随意游行,更不行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倘有英人违反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
”这表明()
A.清政府摆脱了不同等条约的约束
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解析依据材料“《中英虎门条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结合所学,该条约为不同等条约,且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故选D项。
答案 D
6.(2019·广东广州期末)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
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起先同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解析材料反映外交礼节的变更,未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不同等条约,这一规定并不代表中美两国起先同等外交往来,故B项错误;这一规定是美国为了取得外交礼节上的同等,与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是美国强加给中国的,反映出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从这份史料中我们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列强可以在中国建立租界
B.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C.列强取得划分“势力范围”的特权
D.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的特权
解析从材料“并独由使馆管理”可知反映的是《辛丑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建立使馆界,故选D项。
答案 D
8.(2019·河北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变更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解析依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选D项。
答案 D
9.(2019·湖南怀化期中)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志向,至少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志向恰相对。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试验的确
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夫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奇妙设想
D.公允公正的社会模式
解析太平天国不属于社会主义实践,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在安排产品上体现了确定平均,不符合实际,所以是空想,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的奇妙设想是太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公允公正说法不精确,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状况变更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摘自《兴盛与危机》,第124页A.清朝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向一样
B.外来侵略使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C.太平天国运动明显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D.甲午斗争后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有所遏制
解析据题干材料,1860年以后清朝政治腐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因此在确定程度上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变更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赢得了学问分子的支持
C.注意对学问人才的选拔
D.体现了社会同等的理念
解析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可知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同等的理念,故选D 项。
答案 D
12.(2019·陕西榆林模拟)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并进而认为运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
这说明白()
A.主见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鸦片斗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严实际须要
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更
解析依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河南鲁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斗争的相识是个变更的过程。
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通中一个一般事务。
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斗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斗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刘超《鸦片斗争与中国近代史探讨——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材料二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确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头的世界史探讨具有显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探讨的重要领域。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探讨六十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斗争的相识有何变更?(6分)
(2)依据材料二,20世纪60~70年头中国的世界史探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依据这一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斗争”对中国的影响。
(19分)
答案(1)变更:由“一般事务”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历史地位逐步提升。
(6分)
(2)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
(5分)影响:鸦片斗争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等。
(14分)
14.(2019·吉林延边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老师在进行《鸦片斗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较量”作为本课教学的价值立意,尝试引导学生就“鸦片斗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绽开史学争鸣。
请以“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为视角,结合史实,对“鸦片斗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12分。
说明:可以对该观点进行确定、否定或提出修改看法,并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精确,符合逻辑)
评分说明
答案
封建化的中国。
鸦片斗争后,中国在经济、思想和外交上都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自然经济起先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城市化供应了客观条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推动中国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传统的“华夷秩序”被打破,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
(10分,若答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编著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带有资本主义色调的近代化方案,亦可)
示例二鸦片斗争并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分)鸦片斗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特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
鸦片斗争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没有产生;专制王朝固守传统制度,没有进行政治变革;传统的华夷秩序虽受冲击,但中国人“天朝
上国”的华夷观照旧;林则徐、魏源等新思潮提倡者仍旧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直到其次次鸦片斗争后,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才标记中国起先走向近代化。
(10分)
示例三鸦片斗争虽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因素受到冲击、近代化因素在增长;鸦片斗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特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
(4分)鸦片斗争从多方面冲击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战后中国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起先解体;“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使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传教士来华,加速了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鸦片斗争后,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虽未起先近代化,但传统因素的消解、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为后来的近代化创建了条件。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