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地区退化蚕场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退化蚕场修复可分为以放养柞蚕为主导利用方向和改造为红松果材林为主导利用方向的两种
修复技术措施。其中,二类蚕场可采取补植加密柞树、中刈放拐扩冠、延长根刈周期等措施修复;
三类蚕场可采取补植 5 年生红松一级苗,嫁接后改造为红松果材林的措施修复。
关键词:退化蚕场;修复;柞树;红松果材林
中图分类号:S718.57
2018 年 第1期
辽宁林业科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1
辽东地区退化蚕场修复技术
孙舒乐 1,刘源森 2
(1. 凤城市凤山林场,辽宁 凤城 118100;2 丹东市青山保护局,辽宁 丹东 118000)
摘 要:在调查分析辽东地区柞蚕场的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蚕场分类特征和退化蚕场标准,提出
产叶量 /kg·hm-2 >5250 3750~5250 <3750
产茧量 /kg·hm-2 >112 75~112
<75
3 退化蚕场修复技术措施
退化蚕场修复是指对植被逆向演替,生产力 低下的三类蚕场以及已经出现土壤沙化趋势、蚕 茧产量下降、向三类蚕场退化的二类蚕场,通过 生物措施进行修复,以期逐步恢复生态功能和产 生更高的比较效益。
②中刈放拐扩冠。蚕场柞树树冠大小与郁 闭度成正比,同时,树冠大可增加树冠截流,减少 地表径流,利于保持水土。选择立地条件好 、土 壤肥沃、树势旺盛的根刈蚕场,改造为中刈树形 蚕场,形成多层次的伞形树冠,促进蚕场修复,对 提高单位面积产叶量和产茧量有明显效果。
③延长根刈年限。一般蚕场根刈周期 5~7 a。 对于出现退化趋势的蚕场,可适当延长根刈周期 2~3 a,待上层柞树郁闭度达到 0.8 左右、冠下植 被盖度达到 60%左右后再根刈,有利于蚕场恢复 生产力。 3.2 三类蚕场修复的技术措施
表 1 蚕场分类特征划分表
蚕场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柞树密度 /株·hm-2 >2250 1500~2000 <1500
树高 /cm >122 93.5 <67
冠幅 /cm 104.2 91.5 60.5
郁闭度
>0.7 0.5~0.7
<0.5
植被盖度 /% >70
50~70 <50
枯落物厚度 /cm 2.5 1.5 0.5
收稿日期:2017-12-02 作者简介:孙舒乐(197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培育和森林保护等方面的研究。E-mail:foree01@。
— 68 —
第1期
孙舒乐等:辽东地区退化蚕场修复技术
2018 年
下,出现土壤局部裸露沙化趋势;单位面积产叶
下(表 1)。
量和产茧量分别为 3 750 kg·hm-2 和 75 kg·hm-2以
全县有蚕场面积 14.5 万 hm2[6],其中严重沙化退化 蚕场 4.7 万 hm2,占 32.4%。
2 退化蚕场的确定
本着易于判断原则,将蚕场分为三类,其中 将二、三类蚕场确定为退化蚕场。一类蚕场,上 层木柞树株数较多,树势优良,分布均匀,密度达 到 2 250 株·hm-2以上,平均树高 122 cm 以上,平均 冠幅 104.2 cm 以上,郁闭度 0.7 以上;下层灌木、草 本植物茂密,榛科、豆科、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 盖度 70%以上;枯落物厚度达到 2.5 cm 以上;单位 面积产叶量和产茧量分别达到 5 250 kg·hm-2 和 112 kg·hm-2以上。二类蚕场,上层木柞树株数较 多,树势一般,分布较均匀,密度在 1 500~2 000 株·hm-2,平均树高 93.5 cm 左右,平均冠幅 91.5 cm 左右,郁闭度 0.5~0.7;下层灌木、草本植物分布、 生长一般,盖度50%~70%;枯落物厚度达到1.5 cm 以上;单位面积产叶量和产茧量分别为 3 750~ 5 250 kg·hm-2 和 75~112 kg·hm-2。三类蚕场,上 层木柞树树势衰弱,缺株率达到 25%以上,分布不 均,密度在 1 500 株·hm-2以下,平均树高 67 cm 左 右,平均冠幅 60.5 cm 左右,郁闭度 0.5 以下;下层 灌木、草本植物明显退化,羊胡子苔草等植物成 为优势种,盖度 50%以下;枯落物厚度 0.5 cm 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18)01-0068-03
辽宁省东部山区放养柞蚕有 800 多年的历 史,是全国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其柞蚕丝产量 占全球 70%以上[1-2],具有国际定价优势,是该地区 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大批年轻农民涌入城市发展,加之蚕场 退化致使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大量沙化退化蚕场 出现弃管问题。因此,选择修复退化蚕场生态功 能,使林分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显得十 分紧迫。
考虑辽东地区农民传统养蚕历史习惯和近 年来红松果材林培育技术进步,退化蚕场的修复 可分为以放养柞蚕为主导利用方向和改造为红 松果材林为主导利用方向的两种修复。 3.1 二类蚕场修复的技术
采取以放养柞蚕为主导利用方向的修复方 法适合立地条件较好、柞树缺株率 25%以下的林 分。具体措施为:
①补植加密柞树。选择蒙古栎、麻栎或其他 适生栎类,采用直播或植苗方法,按 1 650 株·hm-2 密度补植,每穴直播经处理后的种子 3~5 粒或植 苗 2~4 株。出苗或成活后,适时进行幼林抚育, 促进尽快成林,提高郁闭度。
1 辽东地区柞蚕场现状分析
辽宁省现有以蒙古栎、麻栎、槲栎、辽东栎等 为主的柞树林面积约 74.5 万 hm2,主要分布在岫 岩、凤城、宽甸、盖州、西丰、东港等东部地区的 11 个县(市、区),2 500 多个行政村,其中,蚕场放养 面积约 53.3 万 hm2[3- 。 4]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技术 创新,受传统落后放养模式制约以及盲目大量投 种,超载放养,频繁刈割、乱采滥樵等重放养、轻 建设掠夺式经营方式影响,致使蚕场树木衰弱, 更新能力不强,蚕场柞木矮化、稀疏,蚕场逐步沙 化 退 化 ,蚕 茧 产 量 显 著 减 少 ,经 济 效 益 明 显 下 降 。 [5] 据统计,辽东地区蚕场沙化退化林分面积 约占蚕场总面积的 30%左右,达 15 万 hm2以上,并 且以每年 0.89%的衰退率增长。以岫岩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