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吕梁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袁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编《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

词的句式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
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论道:“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

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怡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

柳永《鹤冲天》词写男女惜别之情:“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无奈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悲于乐。

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悲的抒发中,在害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其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念奴娇》)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永遇乐》)的抒怀,皆可为证。

(有删改)
1. 下列不能表现宋词市井文化品格的一项是
A. 通过歌伎之口来娱悦听众。

B. 既宜于雅乐,也宜于俗乐。

C. 情趣能与市井听众产生共鸣。

D. 语言通俗,字句易于听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而填词时对音律和内容较少顾忌,比较自由。

B. “诗之境阔”指诗反映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词之言长”指词能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C.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双重品格的基础。

D. 词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有其豪放的一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又被称作“诗余”,是因为近体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充满了活力,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C. 宋代以后,词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也就意味着元明清时代大多数词作的市井文化品格被削弱。

D.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句非常直白,毫无费解之处。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要求选出“不能表现宋词市井文化品格”的一项,B 项,“宜于雅乐”错,不是“市井文化品格”。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填词时对音律和内容较少顾忌,比较自由”错误,第二段说“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较少顾忌”是就内容而言。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B 项,第一段说,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石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D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典故。

2. 阅读下面的怍品,完成第19~22题。

(20分)
龙民
贾平凹
① 西安人最得意城市建在龙脉上,北门之外的高坡至今仍叫龙首村,老陈修建桃花源和东晋桃源两个休闲山庄的时候看重的就是龙首村至渭河滩之间的风水,因为他属相为龙,出身于农民。

龙是中国的图腾,历来的皇帝虽然尊龙,自视真龙天子,但龙的文化其实是农民创造并且被农民延绵不绝地继承着,所以老陈介绍他是农民时说成是龙民。

从两个山庄的起名上,你就可以窥见到中国农民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彩,它们修建的起因当然为着商业目的,但修建的过程中强烈地渗透着要给西安的建筑上留一份文化遗产的精神,其屋舍构造,池渠布局,道路走向,甚至一堵墙,一棵树,一块石头的安放,都具象在大象之中,经意于不经意之处,区别着宫廷式和好菜坞式,以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农耕文化;正因为如此,山庄造成之后,游人蜂拥而至,不仅经济收入可观,其本身就成了一处园林景观。

历史上,西安的北郊原上曾作过皇家的围猎苑,如今这里成了西安市民游乐的后花园。

② 我第一次到山庄,是朋友请去吃饭。

肠胃其实有个感情问题,那一顿农家饭使我吃得鼓腹而歌。

老陈那一次热情作陪,他是两天两夜因别的事未合眼了,但却毫不见倦意,他的副总连连感叹他的过人精力,我却发现了他的秘密,他非常能吃,高高一大盘的包子一口气吃个精光。

席间,他绝口不张扬他的财力,谈文化方面的事,不白气,无附庸风雅的酸腐味,其独特的思维和生动诙谐的农民语言使我们一时瞠目结舌。

他也是个矮个子,甚至比我还矮,又都是农家出身,同一属相,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我们就有了比别人更多一层的亲近感,自那次认识之后,往来就成了常事,而我们文化界的许多活动也便吵吵嚷嚷地在山庄里举办了。

③ 己卯岁的腊月,老陈又四下打电话捎信招呼明友了,要我们去看新栽立的一块巨石上该写上什么字,耕种的几十亩麦田新种长势是如何地好,戏楼上更换了对联,又安置了一台石磙碾子,饲养的猪已经体重膘肥。

我们自然是在寒风中赶去了,看完了,看累了,坐下来吃茶,他问在场的谁都属龙相,没想呼啦啦好多人举了手,“龙子龙孙这么多哇!”他说,“马上就要进入龙年了,咱们怎么庆典呀?!”原来他早有个在山庄造两千条龙的设想,而要听听朋友们的意见的。

龙年闹龙,这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事,何况在有龙脉的西安,在乌托邦色彩浓烈的山庄,有自称龙民的老陈牵头,一帮属龙相的人莫不击拳叫好。

热烈地讨论之后,决定要搞就搞出气势,摘出艺术,作为山庄的一项新的建设。

于是各类人才又一次聚集在山庄,从古至今皇宫的民间的各种龙的形象图案收集一起,能工巧匠们就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了。

在新的龙年里,可以想见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和乡村,必定都有着龙的庆典活动,舞龙灯、唱龙歌、祈祷着龙年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欢度着自己的祥和日子,但我却放胆地认定,在桃花源和东晋桃源的山庄里,龙的庆典活动将更具特色,因为它不像皇宫把龙当做了神权的象征,也不像一般的活动仅仅是为了祈祷,如有病的有难的想一笔生意赚钱一桩求爱成功一次赌博得赢而去菩萨像前烧香磕头,山庄里的庆典是其农耕文化的必然所为,像焰对于火,光气对于珠宝。

④ 离开了山庄,我想起了我曾去江南的苏州杭州等地的那一次游历。

那里有许多园林,园林原本都是当时的一些盐商们的私家建筑,这些巨商有了钱要造园子,讲究的就是高雅和特色,专门邀请当世的艺术家来设计,比如大画家石涛就设计过一处园子。

正是当初盐商有钱,又不是粗俗挥霍之徒,趣味高雅,目光久远,又有大艺术家参与,这些园子就变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一份文化遗产。

老陈如今做的工作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吧。

19.第①段中写到“龙的文化其实是农民创造并且被农民延绵不绝她继承着”,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继承”的具体表现。

(4分)
20.第①段中“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彩”指的是什么?(4分)
21.第②段中“我”对老陈有“亲近感”的原因是什么?(6分)
22.文章题目是“龙民”,请探究题目的丰富意蕴。

(6分)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18题。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

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

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时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

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的传统。

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

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

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

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觉得很陌生。

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17.下列是对“文化传统”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一是在形态方面,它是无形的;二是从产生过程上看,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B.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为全民族所共同崇尚的心理及文化因素才能构成文化传统。

C.文化传统就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对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情感抒发、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终极关怀(灵魂归宿)有着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悬置的作用。

D.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到变化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

1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有它的形成条件和过程,民族共同生活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和条件。

一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产生的某些独特的心理,不会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B.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不会产生变化。

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下,“惰性”也可说是文化传统的一大缺点。

C.文化传统会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旦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就会产生变化,这是文化传统不太稳定的一面。

一旦变化就会面目全非、让人觉得很陌生。

D.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

它与外来文化有交流的基础,会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某些成分,使之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

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抗
服之无疑心。

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
而自服也。

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

”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

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此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

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汝宜识吾此意。


祜寝疾,求入朝。

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

寻卒,时年五十八。

帝素服哭之,甚哀。

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

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

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其仁德所感如此。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节)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竟:竟然
B.身不被甲被:穿着
C.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谢:道歉
D.皆计所侵,送绢偿之偿:补偿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表现羊祜“有德量”的一组是()
①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②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③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④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⑤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⑥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的祖上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到羊祜这已经是第九代了,都以为官清廉品德高尚而闻名。

B.羊祜率军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

对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都听任其便。

C.羊祜用巧妙的计策使吴国撤去了石城的守军,让腾出来的兵力去垦田种粮,使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D.陆抗与羊祜是战场上的对手,但在生病时,不顾众人劝说,服用羊祜送给他的药,后来因真心佩服羊祜而与他和解,结成朋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3分)(2)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3分)
(3)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汝宜识吾此意。

(3分)
参考答案:
9.A(竟:最终)
10.B(③属陆抗对手下的告诫;④属于有计谋)
11.D(“后来因真心佩服羊祜而与他和解,结成朋友”错,无中生有)
12.(9分)翻译
(1)(3分)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寻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羊祜做妻子。

(“异”、“妻”
及整句表达各1分)
(2)(3分)陆抗称赞羊祜的品德气量,即使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他。

(“虽”“过”及整句表达各1分)
(3)(3分)臣子树立私心就会违背公事,这是非常糊涂的。

你们应该懂得我这个意思。

(“则”“是”“识”各1分)
文言译文
羊祜,字叔子,是泰山南城人。

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为官清廉品德高尚而闻名。

郡中的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一般,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晋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用羊祜为管理荆州各项军务的长官。

羊祜率军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

对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都听任其便。

东吴石城的守军距襄阳地界七百余里,常在边关骚扰,羊祜对此很忧虑,最终用巧妙的计策让吴国撤去了石城守军。

于是晋国戍边巡逻的士兵减了一半,羊祜把减下来的人分出去垦荒,垦田八百余顷,收成非常可观。

羊祜初到荆州时,军队没有百日之粮,到他镇守荆州的后期,军中已有可用十年的粮食储备。

羊祜在军中常常穿轻便宽松的衣服,不穿战甲,很有些像是外出打猎捕鱼而荒废了军政事务。

曾有一次他想夜里走出军营,军司徐胤执戟挡住营门说:“将军统管万里疆域,怎么可以轻易出去呢?您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我如果今天死了,这营门才会开!”羊祜改变神色向他道歉,这以后就很少出军营了。

东吴的将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活捉了邓香,邓香押来以后,又宽容了他。

邓香十分感激羊祜的恩德,率领部属前来投降。

羊祜率军走到吴国的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补偿。

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的品德和气量,即使是乐毅和诸葛亮也不能超过。

陆抗曾经害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就吃了。

很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药,陆抗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陆抗每每告诫戍守的将士说:“羊祜一心做仁德之事,我们却一心搞暴力侵夺,这样做不用打仗我们自己就会被征服的。

各自保住边界就行了,不要再去追求一点点小利。

”吴主孙皓听说两国边境和好无争,便责问陆抗,陆抗回答说:“一乡一镇之间,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如果我们不讲信义,,正是宣扬了羊祜的德威,对他并无损伤啊。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

(共12分)
钟离意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督邮。

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

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

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

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乃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

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

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①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还,以病免。

后除暇丘令。

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

子罪,命也。

”遂令建进药而死。

二十五年,迁堂邑令。

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

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遂遣之。

广敛母讫,果还入狱。

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

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

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帝怪而问其故。

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

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转为尚书仆射。

(《后汉书·钟离意传》有改动)
①掾:即掾吏,属官。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ks5u,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愆:过失。

B.辟大司徒侯霸府辟:征召。

C.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怜:爱惜
D.广竟得以减死论论:定罪。

21.下列句子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闻无道之君以刀残人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自余为僇人
C.意遂于道解徒桎梏徘徊于斗牛之间
D.子罪,命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①意乃身自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②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