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21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2021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
1. (2分)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A . 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假如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应该分给这朵朵白帆。
B . 片中,婉怡是个托戏、衬戏、接戏的人物,演婉怡的我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自己跳起来“扣球”就不对了。
C . 五四时代介绍了一个易卜生,名声倒还好,今年介绍了一个肖伯纳,可就糟了,至今还有人肚子发胀。
D . 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2. (2分) (2019高二下·宁德期中)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比得软脚病(等到)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应付)
B . 已去而复顾(照顾)字而幼孩(养育)
C . 率赂秦耶(一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D . 闻其言而壮之(壮胆)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主张和方法)
3. (6分)(2020·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祝融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后裔。
然而翻看更多的史料,就会发现高贵的祝融其实是个官名。
(甲)《国语》中就有“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的记载。
可见“祝融”是官职,负责掌管用火事宜。
(乙)这在《汉书•五行志上》中得到了印证:“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
(丙)由字可知,“祝”在甲骨文中如人跪在神前祷告;“融”的形态则是炊烟自一种叫“鬲”的烹任器具旁边如虫般蠕动而出。
祝融成为“火”的代言,众望所归。
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对于尚在蒙昧状态下的古代先民来说,火是防御野兽的工具、抵御严寒的利器、烹饪美食的神物。
即便是越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不必再靠天赐予,但如何保留火种、如何将火
的使用极大化,依然是个难题。
在这一点上祝融绝对功德无量,否则也做不了火官。
而且在那一时期火之威力堪比如今的武器,身为火官,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参与部落战争,并担负重任。
于是就有了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时祝融襄助火攻,黄帝南巡祝融随侍为之“辨乎南方”的故事。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根正苗红
B . 众望所归
C . 蒙昧
D . 绝对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 (2019高三上·海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
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
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
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
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
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
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
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B . 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睦。
C . 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开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直至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 . 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B . 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 . 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D . 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较为辩证地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B .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 . 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然不同。
D . 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5. (12分) (2019高二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
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
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
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
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
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
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
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
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
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
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
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
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
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
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
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
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
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
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
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
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
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
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
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
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
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
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
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
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
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
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
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
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
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
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
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
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
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
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B . 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C . 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D .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2)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本文借“乡野里的青蒿” 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 (9分) (2019高三上·盘锦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
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
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
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
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費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
B . 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輻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
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 . 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 . 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在人群中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B . 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C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D . 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这个规定也有不利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三上·浦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①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
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③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ò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
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
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④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注释】①燔:焚烧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③逆探:预先了解④张:扩大,扩张⑤遭值:遇到、碰上
(1)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 . 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 . 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 . 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3)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________
(4)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6高二上·六安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①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相当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地,属当时的边疆地区。
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9. (4分) (2019高二下·邯郸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开篇以夸张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一上·寻乌期中) 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高三上·海淀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
1-1、
2-1、
3-1、
3-2、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7-5、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1、
8-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9-1、
9-2、
9-3、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