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难点 当代中学生对白求恩隔膜之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 这一代人的想像。你要让孩子们把文章认真地读下去,最 后认同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去‚纪 念白求恩‛,你就必须让他们对白求恩有基本的认同。毛 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的写法,显然是为当时的人们服务 的。 以清华附中特级教师王君《纪念白求恩》为例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
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
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
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
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 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 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有说 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 东西来。 • ——孙绍振《名作细读》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反映:
1.懒得想,全盘接受就是。 2.嘲笑,世界上有这么完美的人吗?根本就是吹牛!中 国当代文学已经炮制出了太多‚高大全‛的人物,制造道 德偶像已经成为了愚弄全民也让全民不再感动的社会闹剧 。就连孩子,对此也是嗤之以鼻的啊。 3.质疑: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显然这个世界上完人是不 存在的,那么毛泽东笔下的这个‚完美的人‛到底是怎么 一回事呢?
凝炼主题 升华情感 延伸拓展
思考:柳叶儿的苦涩味道有什么象征意义? ‚我‛为什么总忍不住要摘一片柳叶下来嚼一嚼?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 ‚苦乐相伴‛的独特体验?请把自 己的观察和体验写到作业本上,有意识地运用今天学到的写 作技巧。 意图:实现心灵触动、思想情感和真情表达的迁移训练。
学生经验与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顺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方式
学习内容的传递顺序
教学媒体的使用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设计程式化 • 设计过于注重教师的“教” • 设计主体的单一
教师设计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制定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能力
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背景分析能力 实证分析学生情况 科学确定教学内容
以‚学习经验‛为基点、为起点、为切入点。
问卷调查1
自读《柳叶儿》这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文章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 ②你能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情节的发展吗? ③作者通过写柳叶儿,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④编者选择这篇文章,想要给带来怎样的启示?
缺乏学生经验参与的学生反馈
文章围绕柳叶儿展开故事情节,柳叶儿是全文的线索; 情节可以分为忆柳叶儿、嚼柳叶儿、抢柳叶儿、捋 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等; 虽然没的吃,但是作者在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过程中 很开心,苦中作乐;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的概括题,需要抛弃读 者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站到作者、编者角度去 思考主旨、谈启示的推论题。判断学生是否会 答题、能否揣摩命题意图的问卷,和平常的记 叙文阅读题有什么分别? 美其名曰‚课前调查‛,又有多少问题是真 正调动起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主动思考?
问题都是指向一些具体、确定、甚至是唯一的答案, 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真实阅读经验、感受的表达。 对于调查问卷不了解。完美的问卷既要将问题简明扼 要地传达给被问的人,又要使学生乐于、主动、发自内心 情感参与方能互动。
水到渠成
• • • • • •
能力迁移
看看学生还能从其他文字中发现饥荒的严重吗? 引导学生细读 ‚一个大樱桃‛(18人) ‚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6人) ‚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 (1人)等句子, 理解苦难之深重。 意图:在鉴赏句子的同时起到了加深文意理解的作用。
文本与学生经验的矛盾裂隙 巧妙设计 揭示文章的另一主题
以学生经验为悟点引发思考
就在‚没得吃,却很快乐——苦中作乐‛这 一看似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学生却炸开了锅。 ‚老师,干地瓜秧、榆树皮能吃吗?好吃吗? 没得吃,不会种吗?野菜吃完了不是还会长吗? 那时候的人傻不傻啊!老师,作者就爬个树、吃 个菜包子,至于那么欢乐吗?‛突发状况
• • • •
文章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 你能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情节的发展吗? 作者通过写柳叶儿,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编者选择这篇文章,想要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 示?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①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是什么? ②那些天,全家最乐的人为什么是我? ③全家为什么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 ④柳叶儿的苦涩味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⑤‚我‛为什么总忍不住要摘一片柳叶下来嚼一嚼?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开门见山,亮出热点问题 ‚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是什么?(20人) 结合文章内容,你能否推测得到?‛ 教师出示图文资料,既是验证学生的推测,更是用直 观震撼的图文资料强化学生身历其境的感觉。 最终目的是,启示学生文章的年代背景往往就在课文 的字里行间,阅读时要抓住细节,品味字句传达的信息。
内容纲要
问题一:教学设计与学生经验的关系 问题二: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1 问题三: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2 问题四: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3
问题五: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4
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
教学设计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的设 置、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的监控 与评价等,这些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问卷调查2 以学生体悟为切入点
学生自读《柳叶儿》这篇课文,思考问题: ①读了文章,你在理解上还存在什么困惑? ②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信息? ③找出一些你感兴趣的句子,试着说说为什么会 对它们产生兴趣?
基于学生经验参与的教学内容的整合 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
1.对问卷中相同、相近的问题进行合并,关注质量,既关注 热点问题,又关注到冷僻但具有价值的问题。 2.按照由表到里、寻找裂隙、螺旋上升的顺序对问题进行了 排序,关注到问题之间的层级衔接。 3.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感受情感、赏析句子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环节1:
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 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 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 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
教学设计环节1:
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 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 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 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 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 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 生活如此艰难,‚那些天,全家最乐的人为什么是我?( 5人)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 对比两次爬树过程中大人们的反应和自己感觉的差异,发 现爬树逞能背后自我价值得到承认的乐趣。 • 从‚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 ,感受作者生理需求得 到满足、享受家人呵护关爱的快乐。 • 联系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验证‚最乐‛这一感受所言非虚。
知行合一——案例研究法
案例收集方法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 从学生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教 师认知的区别。 从学生不经意的谈话中流露出的对某种知识,某种 问题的理解,发现他们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案例: 初中生物: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增大接触面积, 适应吸收功能的例子吗? 问题一出,就有一名学生很快举手,并且回答出 ‚楼房顶上的太阳能就是应用的这个原理‛。
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 器械,给杜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 物品作纪念。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手表和蚊帐给潘同 志。
教学设计环节2
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对他和他的 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 子,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照相机给沙飞。贮水池等给 摄影队。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 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 ,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 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 1.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分析出学生在新知识形成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合格) • 2.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资料和 数据分析出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困难。 • (良好) 3.能够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对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 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进行理性分析。 • (优秀)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方法策略1
请老师们有意识收集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 说明学生已有经验对教学实施的影响 素材,尤其是‚误解‛的案例

请老师们有意识收集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说明学 生已有经验对教学实施的影响素材,尤其是‚误 解‛的案例。
以学习经验为起点进入文本
现在的北京孩子,他们能够理解《柳叶儿》 中三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时代苦难吗?

这个答案正与老师的预设相同,而且下面的 演示图片就是这个内容。

老师马上赞叹道‚太好了,和老师预设的答 案一样!‛,立即向全班出示了太阳能的图片。 •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呢?

课后,这位老师回顾了自己上课的过程, 虽然觉着自己的反映正确、从容,但还是对这 个学生为什么能够回答出来感到疑惑。 这位很用心的老师反思道:如果能够把这 个问题在课堂上追问学生,可以表扬学生,赞 扬家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更多学生关注生 活现象。
突破难点
当年,白求恩的故事广为人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 下,毛泽东当然可以以政论文的形式来表达:几乎只有观 点,没有任何论据。只有抽象的概述,没有具体的阐释。 这种表达方式,是纯理论的,甚至是纯口号式的,是和学 生的生活和情感隔着千山万水的。论据的缺乏实际上截断 了当代学生的认知路径,让他们只能踩着空中的钢丝绳学 课文。我想,现在只有苏教版教材还保留着这篇文章,并 不是因为这文章不好,白求恩精神过时了,而是因为它的 写法太具有时代特点了,太抽象,太难教,太难学了。
教学设计环节1:
• • 白求恩的日记摘录 主要展现的是他一年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附 录了一封给聂荣臻元帅的信,展现的是他对工作报酬的 态度,也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教学设计环节2:
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坎贝尔夫人拨一笔 生活款子,分给也可以。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 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还要告诉她,我是十分内疚的,并且 曾经是快乐的。 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马靴 、马裤,请转交吕司令。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基于学习经验的教学设计的调整
• • • •
调整与认识模糊处 调整与质疑问难处 调整与意见分歧处 调整于学生错误处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方法策略2
养成职业敏感,及时捕捉与学生互动过程中 呈现的有价值的经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再别康桥.ppt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方法策略3
寻找促成学生的理解教学背景,形成正确的 教学途径,改进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 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指针,渗透了教师对于学生零散 需求的逻辑整合。 • 形式与观念的契合无间,开放式问卷给了学生更多独 立思考的自由。 • 用学生自己的需求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开展,真正做到 了以学生为主体,因学施教。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 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 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 学‛转变为‚我要学‛。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 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 实现才有保证。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方法策略
1. 请老师们有意识收集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说明学生已有 经验对教学实施的影响素材,尤其是“误解”的案例。 2. 养成职业敏感,及时捕捉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呈现的有价 值的经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3. 寻找促成学生的理解教学背景,形成正确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4. 将教学实践逐步深化, 将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归类、 寻因,找寻规律,形成体系,知行合一、有的放矢、灵 活运用,有效指导今后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