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瞬态电磁脉冲对淋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低频电疗法实验报告

低频电疗法实验报告

低频电疗法实验报告低频电疗法实验报告1. 引言低频电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

它通过在人体组织上施加特定频率和幅度的电流,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等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项有关低频电疗法的实验报告,通过对不同疾病模型的实验,评估低频电疗法的临床疗效和机制。

2. 实验设计与方法为了评估低频电疗法的治疗效果,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使用不同的动物模型。

我们选取了实验鼠作为模型,将它们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将接受低频电疗治疗,而对照组则接受假电疗治疗。

我们使用了恒温水槽来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我们观察到低频电疗法对不同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低频电疗法可以显著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对实验鼠进行血液流速的测量,我们发现在低频电疗治疗后,血液循环显著增加,并且对于缺血性疾病模型的实验鼠,低频电疗法还可以减轻缺血所引起的疼痛。

这一结果表明,低频电疗法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来缓解疼痛症状。

我们观察到低频电疗法对组织修复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实验鼠进行创伤模型的实验,我们发现在低频电疗治疗后,创伤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低频电疗法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增加新生血管的数量,并提高新生血管的功能。

这表明低频电疗法可以通过增加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速组织修复过程。

4. 机制探讨为了进一步探索低频电疗法背后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胞实验。

我们观察到低频电疗法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

具体来说,低频电疗法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并抑制过度细胞增殖。

这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细胞信号途径来实现的。

低频电疗法也可以刺激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

我们观察到在低频电疗治疗后,神经细胞的生长速率明显增加,并且神经再生过程加快。

这可能与低频电疗法对神经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证明了低频电疗法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影响的实验报告

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影响的实验报告

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影响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通过暴露细胞培养基于不同强度的电磁波,我们评估了电磁波对细胞存活率、增殖能力和基因表达的潜在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电磁波较高强度的暴露可以对人体细胞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电磁波对人类健康的真正风险。

引言:随着科技进步,电磁波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过去的研究报道了电磁波对细胞的影响,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对最新的电磁波频谱进行研究。

本实验针对2024年电磁波频谱进行了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人体细胞的潜在影响。

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选择细胞系A作为实验对象,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中,并在恒温恒湿下孵育48小时。

2. 电磁波暴露:将细胞培养皿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电磁波暴露(组A:无暴露,组B:低强度暴露,组C:中强度暴露,组D:高强度暴露)。

每组分别置于相应的电磁波辐射设备中,暴露时间为24小时。

3. 细胞活力测定:运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细胞的存活情况,并测定各组细胞的相对活力。

4. 增殖能力检测:采用BrdU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

5. 基因表达分析:通过RT-PCR分析,研究不同暴露组的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1. 细胞存活率:与无暴露组相比,中强度暴露组和高强度暴露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低强度暴露组与无暴露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2. 增殖能力:中强度暴露组和高强度暴露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无暴露组和低强度暴露组。

3. 基因表达:中强度暴露组和高强度暴露组的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明显,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改变。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高强度电磁波的暴露对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然而,低强度电磁波对细胞影响较小或没有明显的影响。

利用电磁脉冲使细胞膜电穿孔及癌症治疗

利用电磁脉冲使细胞膜电穿孔及癌症治疗
也可以导致细胞膜电穿孔[ 。 2 j
1mn 0i,主要结果如下 : ()观察 到鸡 和鸡血细胞 . 1 鸡和3m 细胞 ,兔和兔 血细胞之 间的 电融 合现象 、 t . 电融合率约为 5 ,选间接说 明细胞具有穿孔现象 : ‰
(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 ,可直接观察 到细 胞膜的电 2 穿孔,电孔率为 2 一3 % %,穿孔直径 加 一5 - 不 0 血 等;( )用家兔红细胞进行电穿孔试 验,发现穿孔 3 率更 高,可达 6 %左右 .而穿孔的直径 可达 0 6 0 . 13m ;( )利用 细胞电穿孔 进行了提高抗癌 药物 ./a 4 . 毒性的实验 .利用 癌细胞株 I —o 。h —0 和 Cl t 7 1 6 e o
维普资讯
医 学研究通 20年 第3卷 第2 讯 O2 1 期
・ 葡技疵 ・
利 用 电磁 脉 冲使 细胞 膜 电 穿孔及 癌症 治 疗
王保义 张 电穿孔现象 弘 刘 长军 杨 可 陈海 川 王子 淑


成多块小棱 ,并 出现多微棱现象 ,棱异常数 比对照 组高 出8 7 48倍 ,细胞严 重受损; ( )经 过计 . —1 . 2 数 E一 玫瑰花 结 的形成百分 率,发现人 淋 巴细胞 . 特别是 T一淋巴细胞 ,形成玫瑰花结 的能力显 著下 降 ,照射时间越长 ,形成的花结越少 ,淋 巴细 胞上 受体蛋 白结合绵羊细胞的能力显著下降 ,这说 明细 胞的免疫功能受损;( )经红细胞膜脆性检测 ,细 3 胞耐低渗能力下降口 。 ] 2 第二种类型是,在研究电穿孔的现象 中,我 . 们使用了输人幅度 lT gV、脉宽 10 的脉冲专 门研 0m 究了细胞 的电融合 和电穿孔 ,照 射时 间从 2 tn 0 d

二 、低强度瞬态电磁脉冲产生的电穿孔及应用

毫米波缓解疼痛临床研究进展

毫米波缓解疼痛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
977l(2010)07—0637—03
639.
[本文著录格式]
郑萍,闷汝蕴.毫米波缓解疼痛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37
毫米波足一种波长1~10 mm,频率30~300 GHz的电磁
代射与功能[2]。 1作用机理
min。照射后2 h,3组小鼠均用9×108/ml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液0.5 ml注入腹腔,15 min、30 min、60 min后,分别抽取腹
腔渗出液制成涂片标本,经Wright染色后镜检白细胞吞噬机 能。经过观察发现,实验1组吞噬指数的最高值、最低值、平均 值均较对照组高。在临床试验中,选取62例软组织炎症性疾 病如毛囊炎、淋巴结炎、疖肿、切r1感染、外伤性溃疡等患者,分 为毫米波治疗组和脉冲超短波治疗组,毫米波治疗组42例,采
structural
TI。,Suh plasticity
2003,28:1757
hippocampal reg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24]Nudo RJ,Plautz EJ,Frost
cry
SB.Role
to
of
recov—
J 1.Brain
Res,2004,997:137—146.
re
for science teaching variations:the
and learning:are
there any?A in the
skeptical science of
primacy
psychology
[J].Neurobiol I,earn Mem,2002,77:63 77. [27]Pedotti MS,Friedman D,Hess G,et a1.Strengthening of horizon— tal cortical connections following skill 1earning[J].Nat Neurosci,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剂量(能量密度)会呈几何级数式增长。

有人把电磁污染称为除空气、水、噪声污染以外的第四类污染。

而且是看不见、听不清、尝不出、闻不到的污染。

生物电磁学(Bioelectromagnetics)就是研究从直流到远红外的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1],她的最终任务就是趋利避害,发扬光大其有利的正效应,躲避防护其有害的负效应特别是对于损伤性的负效应,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掉以轻心;又不能谈虎色变,划地为牢,束缚自己的发展。

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对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机理有个确切地把握。

遗憾的是,各国学者做了多年的探索,提出过不少解释机理的模型、假说以至理论,但都有待于可靠的重复试验予以确认。

同时对于已有的实验和实验现象的可信度及解释,也各有见解,在某些问题上肯定和否定的意见并存,比如移动电话触发脑部肿瘤问题。

前苏联与美国的电磁安全标准相差很大[2],也反映出认识上的巨大差异。

此外,由于生命现象固有的复杂性,使已有的生物知识难以深入地理解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人们为此感到困惑是不足为怪的。

很多机理都涉及到生命运动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基本过程,是个大谜。

比如,物理学中的相干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体中是否存在,在什么层次和水平上存在,及其与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等。

对其中一两个问题解释清楚都是极大的贡献。

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发现新问题。

本文的目的,就是简单地介绍目前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的几种机理解释。

1 有关的物理学背景知识电荷产生电场,电荷流动产生磁场,两者合成为电磁场;电磁场以波的形式(电场和磁场的振幅相互垂直)向外传递电磁能量,形成了电磁辐射。

人体是由电阻很高的皮肤所包绕,从物理角度来说是一个容积导体。

而且除离子以外,生物大分子既不是纯粹的导体,也不是纯粹的绝缘体,而且大都是电介质。

因此,除非是直接触电,人体内各类物质主要以感应的方式而不是传导的方式与周围的电磁场或电磁辐射相互作用。

微波诱发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调查

微波诱发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调查
通讯 作者 : 崔玉芳 ,- a :u nc i.i .o Em i yf g @v s acr l a p n n

】 一 4
微波诱发 工作 人员外周血淋 巴细胞亚群变化情 况调查

尹金 玲
微波辐射强度测定资料 , 采用江苏宿迁无线 电厂 辐 射 ) 日 8h平 均 功 率 密 度 为 2 ,Ⅱ ; 于 一 5 cl 小 2 生产 的微 波 漏 能仪 测 定 作 业 现 场 微 波 辐射 强度 , 或 大 于 8小 时 暴 露 的 平 均 功 率 密 度 , 日剂 量 不 超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刻度校正。
对某 研究所微波接触人员 ( 接触组 ) 和非微波作业 人员 ( 照组 ) 行调 查 , 查指标 为外周 血 白细胞数 和 对 进 调
淋 巴细胞百 分率 , 以及 T淋巴细胞亚群 C 3 CM 、D 比例和 CM C 8 D 、I C8 I /D 比值 , 索长期 低剂量 高功 率微 波辐 探 射对工作人 员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 明 : 与对 照组 相 比, 触组 白细胞数 和淋 巴细胞百 分 比均 降低 , 差异 不显 接 但
人体免疫 功能紊乱 , 但未 表现出累积效应 。客观有效 的职业防护应 当引起关 注。
关键 词 : 微波 淋巴细胞 T淋 巴细 胞 亚 群
中图分类号 : 3 . R15 9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465 (0 0 - 1-4 10-36 2 1 )50 40 1 0
1 引言
著; 接触组 C 3 C 4 C 8 D 、D 、 D 比例均升高 ,D C 8 C 4 /D 比值降低 , 差异显著 ; 接触 组 ≤1 组的 T细胞亚群 的变化差 0a
异不显著 , 接触组 >1 a C 3 C 、D 比例及 C C 8 0 组 D 、I C 8 M I /D 比值均 升高 , C 3 M 且 D 比例升高 差异 显著 ; 接触 组 和对 照组组 内工龄 ≤1 0a和)0a间 T淋巴细胞亚群 的差异不 显著 。结果提示 , 1 低剂量 高功率微 波辐射 能明显 导致

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

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

的重返问题也日益突出㊂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I C U 资源有限,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家属对I C U探视制度不理解等原因,有些由I C U转出的患者仍然处于危险状态[2]㊂由于普通病房缺乏后续监护,人手不足,缺乏专业医疗及护理技术,或者患者的病情反复,部分患者仍需重返I C U,其结果既延长了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㊂同时也降低了I C U床位的周转率,影响其他患者的救治机会㊂随着现代危重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尤显重要㊂如何更好地巩固患者在I C U的治疗效果,减少因非疾病原因导致的患者病情加重或其他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这对I C U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逐渐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延续护理模式也叫过渡期护理模式㊂国外的延续护理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护理模式,虽然在我国延续护理已为大众所熟知,但是我国对其开展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外的经验,因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提出:各个医疗机构开展延续护理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并灵活运用㊂本次研究通过建立和运用肺部延续护理模式,转科时I C U专科护士参与交接,与病房护士重点交接后期护理重点,可能存在重返的原因㊁风险与并发症,使和家属的沟通从监护室到病房都得到了延续㊂转科后的3d内,每日回访患者,不仅在床边指导,而且就存在的护理问题与病房护士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I C U转出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㊂在实施过程中本文总结所得经验,应充分发挥I C U专科护士的作用,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延续护理团队,重视患者的护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加强I C U与病房的有效沟通㊁保证护理的连续性,能够整体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从而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㊂综上所述,对I C U转出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开展肺部延续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其重返I C U的发生率㊂参考文献[1]范力明.降低I C U患者非计划性48h内重复率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11,18(4B):30-32.[2]颜巧巧.I C U转出患者重返的原因与干预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0):180-182.[3]张萍,何芸,舒开丽,等.I C U患者转出后72小时内重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91-93.[4]徐绍莲,解绍芹.I C U转出病人重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2,26(16):1500-1501.[5]孙晓娜,朱秀丽,徐峰.延续护理对I C U转出C O P 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7):89-91. [6]吴爱萍,周叶琴.I C U转出患者48h重返原因分析及对策.医学信息,2015,28(47):282-283.[7]曲瑛琦.I C U转出过渡护理在重度C O P D患者转至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C 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8):2. [8]王晓梅,刘畅,耿晓娟.患者重返I C U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3,6(8):58-59.㊃论著㊃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董华凰,王建国,郭向云,李迎童,马超,王红,白洁,何俊秋(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检验科,北京100093)摘要:目的为了详细了解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特点㊂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于2018年3月对北京市2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163例工作人员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并对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讨论㊂结果射线接触组微核率(9.928ɢ)与微核细胞率(8.959ɢ)均高于对照组(6.924ɢ和6.258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9,P<0.01;Z=3.582,P<0.01);随着年龄㊁接触工龄的增加,微核率㊁微核细胞率有增高趋势㊂无运动组比运动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高;接触内照射组对微核率的影响较外照射组大㊂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易导致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并且随着接触射线人员的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其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随之增高㊂另外,加强身体运动可以缓解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建议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人员应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和卫生防护㊂关键词: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微核率S t u d y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i n s c i e n t i f i c ㊃0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基金项目: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院长基金项目(B H Y1602001)㊂r e s e a r c h w o r k e r s e x p o s e d t o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D O N G H u a h u a n g,WA N G J i a n g u o,G U O X i a n g y u n,L I Y i n g t o n g,MA C h a o,WA N G H o n g,B A I J i e,H E J u n q i u(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B e i j i n g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H o s p i t a l o f O c c u p a t i o n a lD i s e a s e f o r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B e i j i n g10009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I n o r d e r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y t o g e n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 o r k e r s e x p o s e d t o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i n d e t a i l.M e t h o d s O n e h u n d r e d a n d s i x t y-t h r e e w o r k e r s f r o m t w o n u c l e a r r a d i a t i o n r e-s e a r c h u n i t s i nB e i j i n g w e r e t e s t e d f o r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b y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u r v e yi n M a r c h2018,a n d t h e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R e s u l t s 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9.928ɢ)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8.959ɢ)i n t h e r a d i a t i o n e x p o s u r e g r o u p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6.924ɢa n d6.258ɢ).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Z=3.509,P<0.01; Z=3.582,P<0.01).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g e a n d w o r k i n g a g e,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 i n c r e a s e d.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o f n o n e x e r c i s e g r o u p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e x e r c i s e g r o u p,a n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c o n t a c t i n t e r n a l i r r a d i a t i o n g r o u p o n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a s g r e a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e x t e r n a l i r r a d i a t i o n g r o u p.C o n c l u s i o n L o n g t e r m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i s e a s y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o f l y m p h o c y t e s,a n d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a g e a n d w o r k i n g a g e o f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e x p o s e d t o r a d i a t i o n,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i l l i n c r e a s e.I n a d d i t i o n,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p h y s i c a l e x-e r c i s e c a n a l l e v i a t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l o w-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o n h u m a n b o d y.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l o n g-t e r m e x-p o s u r e t o l o w-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s h o u l d c u l t i v a t e g o o d p e r s o n a l h a b i t s,s t r e n g t h e n p h y s i c a l e x e r c i s e a n d h e a l t h p r o t e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e r s;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和核应用的发展,接触射线的工作行业和工作人员日益增多㊂其中,医务人员是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代表人群,也是辐射损伤研究的重点对象[1-2]㊂但是,由于工作性质,接触电离辐射的科学研究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他们是否受到放射性损伤却少有报道㊂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是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有效方法之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显著增加是检测辐射损伤的敏感指标㊂本研究对北京市两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对放射生物损伤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科研工作人员针对低剂量电离辐射进行辐射防护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8年3月以北京市两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㊂两个单位工作特点相似,以射线接触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非射线接触且健康的其他岗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㊂入组标准:年龄18~60岁,剔除有甲状腺疾病史㊁血液疾病以及遗传病家族史的人员,接触组及对照组受试对象均排除严重的肝肾疾病和其他器质性㊁慢性消耗性疾病,近1个月无病毒感染及用药史㊂此外,对照组人员10年内未从事过放射性工作,未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半年内未进行过任何医学诊断和治疗㊂1.2方法1.2.1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采集性别㊁年龄㊁工种㊁接触工龄㊁既往接触史㊁生活习惯及个人年平均有效剂量等㊂1.2.2外周血标本的检测采集肝素锂抗凝静脉血5m L,用于淋巴细胞微核检测㊂1.2.3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标本制备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C B MN法)进行微核分析,取肝素锂抗凝的外周静脉血0.4m L,接种入R P M I1640培养基,于37ħ培养箱中培养44h,加入5μg/m L的松胞素B100μL,继续培养至72h,收获并制片,油镜下观察1000个双核细胞,计算微核细胞率(ɢ)和微核率(ɢ)㊂1.2.4微核及双核的判断方法1.2.4.1双核C B细胞识别标准胞体较大,胞浆丰富,有完整胞膜,如不完整应可以清晰地看到胞浆轮廓;内含两个彼此分离㊁完全独立的核,若有重叠或切迹,必须清晰地看到各自完整的核膜,重叠部分小于主核的1/3㊂1.2.4.2MN识别标准MN是游离于胞质中,与主核完全分开㊂如有重叠或相切,必须清晰地看到各自的完整核膜,重叠部分小于MN的1/2;MN的直径小于主核的1/3,圆形或椭圆形,结构与主核相同,着色与主核一致或稍浅,不折光㊂㊃1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1.2.5统计学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采用t检验㊁秩和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情况于2018年3月采集北京市两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共163例㊂接触组97例,包括男53例和女44例,平均(42ʃ4.38)岁,个人有效剂量年平均值范围为0.04~1.26m S v/a,平均有效剂量为(0.59ʃ0.11)m S v/a㊂对照组66例,包括男30例和女36例,平均(37ʃ2.65)岁㊂见表1㊂表1北京市2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n(%)]项目接触组对照组性别男53(54.6)30(45.5)女44(45.4)36(54.5)年龄(岁)ɤ3017(17.5)21(31.8)31~4040(41.2)20(30.3)41~5023(23.7)18(27.3)ȡ5117(17.5)7(10.6)学历高中/中专3(3.1)3(4.5)大学31(32.0)35(53.0)研究生63(64.9)28(42.4)是否吸烟是17(17.5)15(22.7)否80(82.5)51(77.3)是否运动是66(68.0)42(63.6)否31(32.0)24(36.4) 2.2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接触组(9.93ʃ5.31ɢ)与对照组(6.92ʃ1.35ɢ)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差异比较,以及接触组(8.96ʃ4.61ɢ)与对照组(6.26ʃ2.93ɢ)微核细胞率的差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9㊁3.582,均P<0.01)㊂2.3微核率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对可能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见表3㊂对微核率有差异的因素(照射类型㊁年龄㊁接触工龄和是否运动)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内照射(α或β射线)组及外照射(X或γ射线)组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除ɤ30岁组和31~4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触工龄ɤ10年的与对照组,接触工龄11~20年间与接触工龄ȡ21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运动组比运动组的微核及微核细胞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表2北京市2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微核率检测结果(xʃs)因素人数微核率均数χ2/H P照射类型14.6460.002内照射911.22ʃ8.70外照射3910.35ʃ4.39混合照射498.75ʃ4.68对照组666.92ʃ3.15性别男838.63ʃ4.92-0.6580.510女808.80ʃ4.67年龄(岁)ɤ30387.05ʃ3.9728.5410.000 31~40607.18ʃ2.8241~504110.20ʃ5.54ȡ512412.87ʃ5.59接触工龄(a)对照组666.92ʃ3.1522.1490.000 ɤ10437.93ʃ3.5411~202511.48ʃ6.31ȡ212911.55ʃ5.72是否吸烟是329.25ʃ6.640.1400.888否1318.37ʃ4.37是否运动是1088.20ʃ5.101.5110.021否559.61ʃ4.763结论3.1微核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微核来源于细胞分裂后期滞后的染色体断片㊁1条或多条染色体组成的小体,或有丝分裂过程中丢失的整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纳入子核,而在胞浆中形成小核,即微核[3]㊂微核率的大小直接反映染色体的损伤程度,也间接地代表机体受辐射损伤的状况,可以作为估算剂量的指标[4-6]㊂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接触组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㊁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细胞遗传学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与以往报道一致[7]㊂有研究表明工龄与微核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也有研究认为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工龄呈正相关关系,即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射线类型是影响微核率的因素之一,内照射组㊃2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对微核率的增加程度大于外照射组㊂此外,本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组的微核率较无运动组的微核率低(P =0.021)㊂3.2 胞浆分裂阻滞微核分析法的优化 C B MN 法具有操作简便㊁灵敏可靠㊁易于判读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胞辐射损伤,且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㊂但是,由于该方法影响因素较多,加上细胞分析存在主观差异,在实验过程中对C y t -B 的添加操作尤为重要㊂本实验室根据多年探索,一般于培养开始后40小时添加㊂标本制备不良会严重影响结果判读,造成结果偏差㊂微核率的计算与微核及双核细胞的识别有关㊂研究者更关注微核而忽略双核细胞的观察,甚至容易误将非双核细胞判为双核细胞,抬高了双核细胞数,而使微核率计算值偏低㊂因此,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好质量控制,提高C B MN 法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显得异常重要㊂3.3 不同射线类型造成的辐射损伤程度不同 从辐射的物理特性来看,射线的电离密度越大㊁穿透力越强,生物效应越显著㊂γ射线的电离密度大于β射线,X 射线与γ射线性质基本相似,都是不带电的光子,不具有直接电离能力,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㊂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带负电荷,直接产生电离,能量较低㊂本研究按照射线种类分组,将X 和γ射线归为外照射组,β射线和α射线归在内照射组,因此分为4组,即内照射组㊁外照射组㊁混合照射组和对照组㊂本次结果显示,α或β射线单独接触比X 射线或γ射线单独接触造成的辐射损伤更大,这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㊂3.4 建议 以往大量的研究都关注于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而且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普遍较强,放射防护措施也有所提高,而长期接触射线的科研人员大多并非医护人员,放射卫生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其辐射损伤程度受关注度也极少㊂本研究针对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接触人员的细胞遗传学损伤进行了初步分析,提示长期接触射线的科研人员受到辐射的影响会随着年龄和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强,加强运动可以降低辐射对身体的影响㊂建议该类人群要加强放射卫生防护意识,采取防护措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㊂参考文献[1]周齐红,俞慧娟,付风云,等.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4):275-277.[2]伍岳,张海春,杨礼萍.某市2所综合医院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接触现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7):521-522.[3]杨学琴,李丽梅,陈钰婷.流式细胞术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8,38(8):580-583.[4]付强,汪国海,王强,等.常州市3021例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10):759-761.[5]郝建秀,姜立平,王彦,等.天津市1411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7,37(11):863-865.[6]甄联华.625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18,31(2):403-405.[7]普兴福,蒋康,朱虹.云南省2927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15,24(1):49-51.㊃论 著㊃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杨 玉(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132021) 摘 要: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在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㊂方法 选择某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5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㊂对比两组尿酸㊁尿素氮㊁C -反应蛋白㊁肌酐㊁α1-微球蛋白㊁β2-微球蛋白㊂结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各项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上均优于健康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上与一般健康老年人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早期肾损害诊断中可以将其作为临床诊断重要指标㊂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早期肾损害; 临床诊断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b i o c h e m i c a l i n d e x e s i n b l o o d a n d u r i n e i n d i a g n o s i s o f e a r l yr e n a l i n j u r y i n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p r i m a r y)Y A N G Y u(J i l i n C h e m i c a l h o s pi t a l ,J i l i n 132021,C h i n a )㊃3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 Ⅱ。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淋巴组织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原理和成像技术,可以对淋巴组织进行准确的图像显示和分析。

淋巴组织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分辨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在淋巴组织磁共振成像中,可以使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和参数来观察淋巴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通过改变成像平面、扫描方向和层厚等参数,可以获取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图像,从而准确地观察淋巴组织的病变情况。

淋巴组织的磁共振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理改变、组织特性和扫描参数等。

在磁共振图像中,正常的淋巴组织显示为高信号或等信号,而病变部分则常常呈现不同的信号表现。

通过分析磁共振图像中的信号强度、形态、边界和强化方式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评估淋巴组织的疾病。

本文将从磁共振成像技术、淋巴组织的解剖与生理、淋巴组织的磁共振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通过总结磁共振在淋巴组织表现中的应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淋巴组织磁共振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以促进淋巴组织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简要介绍了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以及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其次,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构架和内容。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磁共振成像技术、淋巴组织的解剖与生理以及淋巴组织的磁共振表现。

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一节中,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包括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和参数设置等内容。

重点介绍与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相关的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等,以及它们在淋巴组织疾病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高二16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高二16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研究型学习结题报告课题题目:谈家电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指导教师:于雪苓所在班级:高二·十六班结题报告执笔人: 李圣浦课题组成员:李圣浦、栾宇、刘璐、赵晨旭徐文超、薛静、侯伟彬、李禹函研究型学习课题结题报告——谈电磁辐射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名称:《谈电磁辐射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组成员:组长:李圣浦组员:刘璐、赵晨旭、栾宇、徐文超、薛静、侯伟斌、李禹函指导老师:于雪苓研究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二·十六班课题背景随着通讯业和家电业的发展,现代人在享受现代通讯设备的便捷和电器所带来的舒适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各种电器和通讯器材的辐射,人们愈益暴露在一个电磁辐射不断增多的环境中,平时司空见惯的家用电器也被指责是室内电磁辐射的无形杀手,而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危害究竟有多大,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使用家电产品越来越受到普通家电消费者的重视。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目的:1。

了解基本科学使用电器与放电磁辐射.2.了解常用电器电磁辐射程度。

3.了解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意义:1.目前电磁辐射一成为继水、空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并已被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列入必须控制的污染,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2。

人们普遍缺乏对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的认识。

活动实施1。

通过简单的实验检测家庭中存在的电磁辐射2.比较普通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大小3。

比较同种电器不同位置的电辐射情况4.检测防辐射孕妇服是否有防电磁辐射的效果【实验一】检测家中的是否存在电磁辐射实验器材:可调的AM收音机、家中用的普通用电器过程:1.准备一个可调的AM收音机,调至空白的频率,会出现一个连续的电磁声。

2。

将收音机靠近用电器,发现电磁声变大、变得刺耳。

3。

继续寻找可使电磁声变大、变得刺耳的用电器,并记录下。

记录结果:电脑、电视、微波炉、手机、电磁炉等都具有电磁辐射相关照片:发现的问题:用电器都可使收音机发出噪音可是噪音的大小并不相同.【实验二】比较普通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大小实验器材:可调的AM收音机、手机一部、电磁炉一台。

电磁场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

电磁场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
动物属于一种特殊的电场等势体,具有较为复杂的生理 特征。当前对生物体活动影响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 段,对其影响到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还很少,需要进行一步 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李艳军.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今日畜牧兽医,2020(2):50. [2]马鹏飞.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价值及推广措施[』畜牧兽医
科学(电子版),201 9(6):1 56-1 57.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增殖,并变相抑制它们,或刺激
细胞生长和细胞内有价值的物
质产生。
1.1电磁场对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
有关工频电磁场对生物的所有免疫功能的影响有许多
相关报道。如果深呼吸,按压能量场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组织
的吞噬,并且可以显著减少人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总数和B淋 巴细胞总数。氢氧化物辐射源会对T淋巴细胞产生重大影 响。例如,X射线300~600 H ID)全身肌肉辐射会损害免疫功
能酶和细胞的免疫活性,并使唾液产生所有免疫反应,从而
显抑制免疫反应。根据X射线的剂量,所用表位的不同类型
以及X射线暴露于阳光和抗原特异性刺激之间的间隔,抑制 程度与总体性能有所不同。第一或第二响应的程度有所不
同。当在光暴露后2~50h皮下注射抗原特异性时,不同的抗 性反应被显着阻断甚至完全消失。生物电是在生物运动过程
,处疫
山 东
, 山

系 统
烟青

岛 台
266200)

00 9 ;


D O _ = 0 . 3 9 6 9 A J . _ S S N - 6 7 」l 6 0 2 7 . 2 0 2 」.05.048
1电磁场对动物免疫系统的 影响
动物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可以概括为动物免疫防御系 统,免疫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动 物免疫系统的跟踪和监视,它 的存在与健康密切相关。根据 具体情况,免疫系统的功能可 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这些实 际条件下,免疫系统是双向的, 具有白细胞和免疫力。白细胞 数量减少表明防御系统的功能 降低,反之亦然。电磁波对细 胞和组织的周期变化、刺激神 经的生长或抑制组织细胞影响 非常大,对血液和免疫系统的 功能影响也非常大。流行病学 数据分析表明,免疫系统降低 罹患冠心病的几率更高。电场 和磁场还可以诱导组织细胞的

脉冲电场对细胞杀伤效果及其原理的研究

脉冲电场对细胞杀伤效果及其原理的研究

本文通 过实 验 , 察 了 高强 度 短 脉 冲 电场 作 用 考
于细 胞时 , 细胞死 亡 的方 式 , 亡 率 与 脉 冲强 度 , 死 脉 冲上 升沿 的快慢 , 冲数 目甚至 细 胞类 型的关 系 , 脉 并 初 步分析解 释 了不 同电 压上升率 的脉 冲电场杀 灭细
胞 的机理 。
的应 用 。电泳 被 用 于分 离 充 电 的 分 子 或 细胞 … , 电
小、 膜两侧 液 体 的 电 导 率 、 位 面 积 膜 电容 所 决 定 单 的 。通 常细 胞膜 的极 化建 立需 要 0 1 0 s 即外 加 . ~1 肚 , 电场 频 率低 于 0 1 H 时 , 浮 液完 全极 化 , 浮液 .M z 悬 悬
关 注 , 机理 的研 究 也 越 来 越 深 人 。姚 学玲 等 研 其 究 了脉 冲磁 场对 淋 巴 细胞 的作 用 , 分 析 了其 作 用 并
机理 。

+ J ∞
¨
其 中 l为 膜束缚 体积 的容 积 率 , 为膜 外溶 液 D 。 电导率 , ,为膜 内溶 液 电 导 率 , c为单 位 膜 面 积 的 电容 , o为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缚体 积 的半 径 。 式() 明, 1表 在其 它 各 量 不 变 的 条件 下 , 化 时 极
生界 面极 化 。膜 系 极 化 建 立 的 时 间 主 要 是 膜 的 大
收 稿 E 期 : 0 60 .1 l 2 0 .62
基 金项 目 :上海 市 高 校 优 秀青 年 教 师 科 研 专项 基 金 资 助项 目(90 ) 20 1
作者简介 : 胥
飞(97)男 , 17一 , 江苏籍 , 师, 讲 博士 , 主攻介 电谱测量分析和强弱 电场对生物非均匀体系作用 。

磁场生物效应的国内进展

磁场生物效应的国内进展

磁场生物效应的国内进展关键字:磁场生物磁场作用于生物体后,在生物体内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为临床磁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磁场生物效应的研究,最近几年来国内又取得新的进展,为了增进磁疗应用的进展与增进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对1991~1997年国内关于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一、磁场对血细胞和血液流变学的阻碍于玲娜等[1]应用磁感应强度0.08~0.09T的旋磁作用于试管内的离体血液,别离作用于健康人离体血液10,15,20,25,30分钟,然后进行电镜观看,结果发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磁场作用10,25,30分钟组细胞结构无明显转变,15,20分钟部份标本其细胞结构有必然转变,小淋巴细胞核缩小,位于一侧,并有崩溃,中性粒细胞核缩小,细胞膜不齐,胞浆中显现空泡,单核细胞质内显现核糖聚集现象,呈团状,密度不均,红细胞在磁场作用15分钟组可见体积明显增大,不规那么形红细胞较多,而空旋无磁对照组的上述血细胞结构均属正常,作者以为,部份受试者血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个体不同有关。

白细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应激反映,使细胞代谢增强,部份细胞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也可能是引发白细胞减少的缘故之一。

磁场使红细胞体积增大,携氧能力增加,有利于改善组织的供血供氧状态,增进代谢。

王信良等[2]报告,将小鼠置于磁感应强度0.3T的直流电磁场中,天天10分钟,持续2周,结果白细胞数比实验前下降26.5%,停止磁场处置后2周,白细胞数继续下降32.4%,但其转变在正常值范围,作者以为可能是磁场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或是磁场阻碍白细胞的寿命。

肖畅等[3]报告,应用峰值为15T的脉冲强磁场作用于人T 淋巴细胞白血病MT-2细胞及正常人淋巴细胞的体外处置效应,使磁力线垂直通过细胞培育板,经触发按钮发放一个脉冲为处置1次,别离天天处置2,5,10,20次,持续处置4天,结果对正常人淋巴细胞无任何不良阻碍,但脉冲强磁场对MT-2细胞有明显的阻碍,细胞增加呈减弱的趋势,尤其经脉冲磁场天天作用20次对MT-2细胞的增加更为延缓。

Electroporation

Electroporation

Electroporation1 原理细胞电穿孔的研究始于70年代。

所谓电穿孔(Electroporation)即是在外加短时强电脉冲时,在细胞膜双脂层上形成瞬时微孔,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离子,亲水分子,病毒颗粒,DNA,蛋白质以及染料颗粒等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细胞膜的分子得以进出细胞的一个生物物理过程。

目前,电穿孔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临床医学等许多领域。

利用电穿孔可实现基因转染,细胞融合,以及将外源蛋白质分子插入细胞膜或导入细胞,激活细胞膜的传输因子,提高酶的活性,并可提高药物进入细胞的能力,增强癌症的化疗效果。

参考*低强度瞬态电磁脉冲对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及机理研究*2 应用Classic Applications for molecular delivery using electroporation include:Transformation of bacteria, yeast, and plantsTransfection of mammalian cellsElectroincorporation & Electroinsertion of proteinsSmall Molecule Delivery (RNA & oligos (knockouts), peptides & amino acids (proteomics)) Plant Hybrid & Hybridoma (monoclonal) productionEmerging Applications include:Adherent Cell Electroporation in situ (ACE & ACT)High Throughput Electroporation (HTE & HTC)Large Volume Processing (LVP)Electroincorporation & Electroinsertion of proteins (proteomics)in vivo Gene Delivery & In vivo Gene Therapyin ovo Gene Delivery (IOGD) and In & ex utero Gene Delivery (IUGD & EUGD)Cell Fusion & Nuclear Transfersource from:http://www.bioflow.co.kr/5 电转染常见细胞系,多为悬浮细胞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 CV-1Embryonic Stem Cells (D3 cells)Rat Pituitary Tumar (GH3)Human Fibroblasts (GM0847)Human Cervical Carcinoma cells (HeLa)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 G2Primary Human Fetal Fibroblasts IMR-90Human Hematopoietic K562 CellsJurkat cellsL Cell L929LBRM cells (mouse T-cell lymphoma)Normal human melanocytesMouse Embryo Fibroblasts NIH3T3Primar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rimar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CCRF-CEM Tlymphoblastoid cells Raji Burkitt's lymphomaWEHI-3B Murin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Namalwa Human Lymphoblastoid cellsCos 7 cellsHuman Neuroblastoma TP410NRat Cardiac MyocyteFibroblast NIH3T3 MouseHuman Melanoma (SKMe125)Hepatoma CellsMouse MacrophageMurine Fibroblast / C3H strainMurine T-LymphomaSmooth muscle HumanHuman 293 (Embryonic kidney cell)Breast Carcinoma MCF-7Mouse Melanoma (B16BL6)BHKB-LymphocyteProstate Tumor Cells LNCapRat Anterior Pituitary cellPC12COS 1Human Neuroblastoma SH-SY5YHuman FibroblastRat HepatocyteCOS 7 (Coaxial Electrode P/N 491)CR Mouse Skeletal MuscleT2 Cells (Hybrid of B & T Cells)Mouse Adrenal Carcinoma CellsRat Adipose CellsMyeloid Progenitor Cell (M07e)Bovine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Primary T CellsJurkatA549 Epithelial cells (human carcinoma tissue)NRK 52E Rat Kidney CellsNCI-H1299 No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Human MyoblastK562 Huma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D 34+ Progenitor-derived Langerhans cellsCD 34+ Progenitor-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urine T-cellsHuman T-cellsHuman B lymphocytesDrosophila embryosPancreatic Cells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PC12Rat Glioma C6Human prostatic stromal cellsPC3T24 Human Bladder Carcinoma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Human Dendritic cellsHippocampal neuron-HN2 cell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549Human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Bone marrowMesenchymal cellsPrimary Neural Culture (small granular cells) Primary neural cell culture (Astrocytes)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source from*附有具体protocol及相关文献*: //附上图片一张电镜图片,看穿孔瞬间胞浆喷出。

电磁脉冲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电磁脉冲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5-10-08*通讯作者.E -mail :bsyue @scu .edu .cn 文章编号: 0490-6756(2006)04-0894-05电磁脉冲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杨孔1,秦天莺1,岳碧松2,*,邹方东2(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064)摘要:用电磁脉冲处理S180肉瘤细胞,然后研究细胞膜、线粒体、细胞核、内质网、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的变化.结果发现,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电磁脉冲处理时,其通透性障碍受到抑制,细胞膜上出现微孔,细胞膜微绒毛受到损伤.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其中G2期发生显著改变.线粒体发生肿胀,嵴消失,内膜断裂.细胞核出现染色质凝集,内质网肿胀.电磁脉冲处理后细胞的凋亡率提高7.8%,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 <0.05).通过检测SOD 活性和M DA 浓度,发现电磁脉冲对细胞内的SOD 活性和MDA 的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P >0.05).关键词:电磁脉冲;S180肉瘤细胞;影响中图分类号:Q25 文献标识码:A随着越来越多电磁污染及其相关疾病的报道,电磁脉冲的生物学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1].有研究表明,电磁脉冲不仅能导致癌症,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治疗癌症[1-3].根据现有热力学模型和理论,低强度低频率的电磁脉冲不可能引起生物学效应,因为根据模型计算出的结果,比热噪声还低,无法诱发新的变化或者产生的变化在自身的波动范围内[1,2].然而,很多研究结果和事实表明,低强度电磁脉冲确实诱导了显著的生物学效应,而这种生物学效应是非热生物学效应[3,4].为了研究电磁脉冲对肿瘤细胞的非热生物学效应,在体外用S180肉瘤细胞株作为实验材料,运用不同参数的电磁脉冲处理细胞,然后检测细胞膜、细胞周期、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细胞凋亡、细胞内的酶等的变化,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研究电磁脉冲对肿瘤细胞的非热生物学效应.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电磁脉冲处理系统和其它仪器 电磁脉冲通过LN -101基因脉冲导入仪产生.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S -450型.流式细胞光度仪(BECKM AN Elite Counter ).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H -600IV 型.TU -180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显微镜OLYMPUSBX40.1.1.2 细胞株和试剂 S180肉瘤细胞购自四川省工业抗菌素研究所.细胞综合培养基为Gibco 公司产品.等渗低电导液为3mmol /L T ris 、1mmol /L MgCl 2、10%蔗糖、pH 7.4.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1.2 方法S180肉瘤细胞在40℃快速解冻后,用RPMI1640综合培养基于370C 、5%CO 2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将对数生长期的S180肉瘤细胞离心收集,用等渗低电导液洗两次,再用等渗低电导液调整细胞的浓度为1×107个/m L ,.然后取细胞悬液进行电磁脉冲处理.电磁脉冲的参数为:3~8个脉冲,电2006年8月第43卷第4期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Aug .2006Vol .43 No .4容4~14μF ,电压300~900V /cm .处理后的细胞分别用于以下实验.1.2.1 电磁脉冲对细胞膜的影响 为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变化,在每一组电磁脉冲的最后两个脉冲,缓慢加入0.2mL 1%戊二醛溶液,用于固定细胞膜.电磁脉冲结束后,细胞进行扫描电镜制样,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1.2.2 电磁脉冲对细胞器的影响 电磁脉冲处理后,培养48h ,然后1000r /min 离心收集细胞,用PBS (pH 7.4)洗涤两次,离心将细胞转移到1.5mL EP 管中,用13000r /min 高速离心沉淀细胞,去掉上清液,向细胞沉淀中缓慢加入3%戊二醛固定48h ,1%锇酸再固定1h ,丙酮逐级脱水,Epon812包埋,半薄切片光学定位,超薄切片,醋酸铀及枸橼酸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和细胞核的变化.1.2.3 电磁脉冲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S180肉瘤细胞处理后,培养48h ,然后1000r /min 离心收集细胞,用PBS (pH 7.4)洗涤两次,再用75%的乙醇固定24h ,50×10-6g /m L 的碘化丙锭染色30min ,然后用流式细胞光度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1.2.4 电磁脉冲对细胞内酶的影响 S180肉瘤细胞处理后,继续培养,分别于培养24h 和48h 收集细胞,然后用超声波破碎细胞,离心去掉细胞碎片,取上清液,然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 -tase ,SOD )活力和丙二醛(M aleic Dialdehyde ,M DA )的浓度.测定SOD 、MDA 按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试剂盒说明进行.测得结果用下面公式进行计算:SOD 活力(U /mL )=[(对照管吸光度-测定管吸光度)÷对照管吸光度]÷50%×反应体系的稀释倍数×样本测试前的稀释倍数;M DA 浓度(10-9mol /m L )=[(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空白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标准空白管吸光度)]×标准品浓度×样品测试前稀释倍数.2 实验结果2.1 电磁脉冲对细胞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S180肉瘤细胞经过电磁脉冲处理后,细胞膜上发生了以下几种变化,如图1所示.首先,细胞膜发生电穿孔(图1A ).其次,看到细胞膜上的微绒毛受到损伤.从图1B 可以看出,细胞膜电穿孔的孔洞直径大小在nm 级,孔洞在细胞膜上的分布不均匀.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电磁脉冲能够诱导细胞膜电穿孔和损伤细胞膜上的微绒毛.图1 S180肉瘤细胞的对照组和电磁脉冲组扫描电镜照片Fig .1 T he control and exposed of S180sarcoma cellA .对照组细胞,具有丰富的微绒毛;B 细胞膜发生电穿孔的细胞,细胞的微绒毛减少895第4期杨孔等:电磁脉冲对肿瘤细胞的影响2.2 电磁脉冲对细胞器的影响电磁脉冲处理后,S180肉瘤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以及细胞核的变化如图2所示.线粒体的嵴消失、发生肿胀,内膜断裂,形成空泡(图2B ),内质网发生空泡化(图2C ),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集.这些结果表明,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受到损伤.图2 对照组和电磁脉冲组的S180肉瘤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Fig .2 T he co ntrol and ex posed cellA .对照组细胞的线粒体的嵴丰富,内膜连续;B 电磁脉冲组细胞的线粒体的嵴消失、发生肿胀,内膜断裂,形成空泡;C 电磁脉冲组细胞,内质网发生空泡化和肿胀,细胞核染色质发生凝集2.3 电磁脉冲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对照组和电磁脉冲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和电磁脉冲组的G2期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率都有显著性差异(p <0.05).以上结果表明,电磁脉冲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都有显著性的影响,并导致细胞凋亡.表1 对照组和电磁脉冲组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T ab .1 T he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ratio of control and exposed groupG 1期(%)S 期(%)G2期(%)凋亡率(%)对照组53.927.918.22.9电磁脉冲组47.519.233.3a 10.7b *a 表示电磁脉冲组细胞G2期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G2期的比例(P <0.05);b 表示电磁脉冲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P <0.05)2.4 电磁脉冲对细胞内酶的影响对照组、电磁脉冲组S180肉瘤细胞中的SOD 、MDA 测定结果如表2.经统计学分析,电磁脉冲组与对照组的SOD 、MDA 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表2 对照组和电磁脉冲组的SOD 活力和M DA 浓度测定结果T ab .2 T he SO D viability and M DA concentration o f control and exposed groupSO D (U /m L )M DA (nmol /mL )48h 24h 48h 24h 对照组32.43±1.9233.20±2.187.26±1.557.50±2.13电磁脉冲组29.32±2.5431.87±1.514.87±1.345.92±1.973896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3 讨论电磁脉冲对细胞膜的生物学效应已经受到广泛的研究,并且认为细胞膜是电磁脉冲作用的关键位点,在一定的条件下电磁脉冲能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者发生电穿孔.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的原因是细胞膜由于受到电磁脉冲的作用,细胞膜上形成短暂性的通透结构或者微孔[5].本文通过在电磁脉冲处理的过程中缓慢加入1%戊二醛,然后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到了细胞膜上电穿孔孔洞,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电穿孔直接证据.除此之外,由于观察到了电穿孔孔洞、细胞膜突起等现象和证据,对分析和研究低强度低频率电磁脉冲诱导电穿孔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Weaver 建立的电磁场与细胞膜作用的模型理论相吻合,这提示电磁脉冲与细胞膜的作用可能与连续波电磁场与细胞作用的方式相同.通过对扫描电镜照片分析,发现细胞膜上的电穿孔分布是不均匀的,孔洞的直径大小在nm 级.Ephrem Tekle 等的研究表明,细胞膜面向阴极和阳极的两面都发生电穿孔,而且面向阴极的细胞膜上的孔洞直径较大,面向阳极的细胞膜上的孔洞直径较小[8].Katherine A 等[9]实验表明,特定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细胞赤道两边的跨膜电压的大小以细胞赤道呈对称分布.细胞膜超极化时孔的密度是去极化的2倍.单个细胞电穿孔的部位呈不对称分布,电穿孔往往集中在细胞赤道附近.孔的分布,包括孔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细胞膜的电特性.此外,本实验中观察到电磁脉冲对细胞膜表面的微绒毛有损伤.有研究指出,微绒毛是细胞膜骨架的一部分,微绒毛受到损伤,说明细胞膜骨架受到损伤[10].Julia [11]研究指出细胞膜骨架受到损伤后,对细胞的功能、增殖、分化、衰老等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一些酶会失活,从而影响细胞的存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电磁脉冲能损伤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线粒体、内质网是内膜系统一部分,内膜系统是与质膜相联系的,因此,电磁脉冲对细胞膜及内膜系统有重大影响.线粒体作为哺乳动物细胞的能量工厂,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电磁脉冲损伤线粒体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或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细胞的存活.内质网是一些物质合成和分选的场所,内质网受到损伤,将影响物质的合成和分选,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造成细胞死亡.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还发现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发生凝集,这样可能导致遗传物质受到损伤.上述的这些结果可能与本实验中电磁脉冲组细胞的细胞周期G2期、凋亡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有关.SOD 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因而SOD 活力的高低与衰老、肿瘤等有着密切的联系.M DA 的量常常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地反映出细胞受损伤的程度.MDA 的测定常常与SOD 的测定相互配合,SOD 活力的高低间接反应了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而M DA 的高低又间接反映了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严重的程度.本实验结果表明,电磁脉冲不能显著影响SOD 、MDA .SOD 活力和MDA 浓度有所下降可能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细胞受到电磁脉冲的刺激,新陈代谢减慢;二是SOD 产生虽然增加,但是有一部分用于消除产生的MDA ,这样表现出SOD 和M DA 同时降低.由于SOD 和M DA 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因此真正的原因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确定.实验结果表明,电磁脉冲对肉瘤细胞的影响涉及生物膜系统和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细胞骨架系统,因此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电磁脉冲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Balcavage W X ,A lvager T ,Sw ez J ,et al .A mechanism for Action of ex 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bio -logical sy stems [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96,222:374-378.[2] James C W .Understanding conditions fo r which biological effects o f nonionzing electro mag netic fields can be expected [J ].Bioelectrochemistry ,2002,56:207-209.[3] Dimitris J P ,Andreas K ,Lukas H M ,et al .M echanism for a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 n cells [J ].Bio chemical and Bio -897第4期杨孔等:电磁脉冲对肿瘤细胞的影响898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2,298:95-102.[4] James C W,Timo thy E V,Dean A R,et al.Biological sensing of small field differences by mag netically sensitive chemicalreactions[J].N atrue,2000,405:707-709.[5] Nanda G S,M ishra K P.Studies on electroporation of thermally and chemically trea ted human ery thro cy tes[J].Bioelec-trochem Bioenerg,1994,34(1):129-134.[6] Lluis M M.T herapeutic perspectives of in vivo cell electropermeabilization[J].Bioelectrochemistry,2000,53(1):1-7.[7] Eberhard N,Sergej K,Ka tja T.Fundamental of electropo rative delivery of drug s and g enes[J].Bioelectrochemistry andBioenergetics,1999,48:4-6.[8] Ephrem T,Rergh D A,Boon C P,et al.Selective and asy mmetric molecular transport across electropo rated cell membranes[J].PN AS,1994,91:11512-11516.[9] K atherine A,Debruin,Wanda K,et al.M odeling electropora tio n in a single cell.Ⅱ.Efects of ionic concentra tio ns[J].Bio-physical Journal,1999,77:1225-1233.[10] M alo rni W,M eschini S,M atarrese P,et al.T he cytoskeleton as a subcellular target of the antineo plastic drug lonidamine[J].Anticancer Res,1992,12(1):2040-2043.[11] Julia P,Riv ka B.Detachment of g lycoly tic enzymes from cy toskeleton of Lewis.lung carcinoma and colon adenocarcinomacells induced by clotrimazole and its cor relatio n to cell viability and morphology[J].M olecular Genetics and M etabolism, 2002,76(1):181-184.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Pulses on Tumor CellsY ANG Kong,QIN Tian-y ing,YUE Bi-song,ZOU Fang-dong(1.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 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 du610041,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A bstract:S180sarcoma cells w ere exposed to electromagnetic pulses,and then the cell membrane,mitochon-dria,nucleus,endoplasmic reticulum,cell cycle,apoptosis rate,Superoxide Dismutase(SOD)and M aleic Dialdehyde(MDA)was studied.As a result,the obstacle of permeability of cell membrane w as inhibited,and pores induced by electromag netic pulses were discovered in cell membrane.The microvillus of cell membrane w as damaged.The cell cycle w as changed w ith G2periods w hich changed significantly.Mitochondria were changed with swelling,disappearance of ridge,endomem brane breakage.The chromatin w as condensed,and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w as sw elling.The apoptosis rate of ex posed cells rose by7.8%,and it w 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P<0.05).Comparing the viability of SOD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 DA,it is show n that the electromagnetic pulses hadn't sig 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OD and MDA.Key words:electrom agnetic pulses;sarcom a cell;effects。

超低频脉冲磁场诱发细胞凋亡和抑制癌瘤的实验研究

超低频脉冲磁场诱发细胞凋亡和抑制癌瘤的实验研究

提高了细胞免疫功能,加强淋巴细强、浆细胞反应,加强了免疫细胞的溶癌作用。
参考文藤 [1]ZHANG [2]ZHANO
(1 995)
Husherlg,SCIENCE IN Hushcng,CHINESE
CHINA(ser.C),40(4):392--397(1997)
SCIENCE
BULLETIN,40(6):512—51

一2癌瘤 的实验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张沪生, 曾繁清, 杨宣东, 李宗山, 黄晓玲 张沪生,曾繁清,杨宣东(大学物理系生物医学物理研究室), 李 宗山,黄晓玲(医科大学)
本文链接:/Conference_31598.aspx
趔逝琏缝磁场诱发细胞凋亡和抑制瘸瘤的实验鞋窥‘
张沪生曾繁清杨宣东赵有伦张少平
(武汉大学物理系生物医学物理研究室430072 李宗山黄晓玲)
(湖北医科大学,430071)
摘要:峰僮磁场0.8~2.旧,磁场梯度10~looT/m,脉冲宽度20~200ms。重复频 率0.16~1.34Hz的磁场作用于鼠s一180肉瘤,在电镜下观察到肉瘤细胞程序性死亡 的特征和线粒体肿胀。这一磁场能引起25mV的跨膜电位变化,导致ca2+内流,促使细 胞凋亡。
・目家自然辩学基盒资助项日
一2小一
三、机理 有人报导在功率输电线附近居民死于自血病的比铡较高,此输电线周围变化的电 磁场频率在90Hz以上。如果脉冲磁场的变化接近凡的生理频率(约1Hz)或是静磁场, 则这样的磁场抑制和治疗癌。两者频率范围不同,导致它们的生物效应截然相反。瑞典 医生Wollin用O.打的静磁场和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常汉英用峰值O.gT、脉宽22mS 的脉冲磁场治疗癌症患者都有效。 我们初步探讨了超低频脉冲磁场抑制癌的机理:这一磁场引起25mV的膜电位变 化,导致钙离子ca2+内流,从而诱发细胞凋亡,抑嗣了肉瘤的恶性增殖;另一方面,磁场

由于磁场产生电流作用,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整自律神

由于磁场产生电流作用,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整自律神

由于磁场产生电流作用,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整自律神经,增进体内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的自愈力、免疫力及抵抗力。

因此,磁力对人类能达到保健及治疗的双重效果。

医学家通过大量时间,总结出,当磁作用于人体时会产生以下五大功效:1、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当我们将磁力作用于人体时,通过电磁诱导产生电能。

这种电能在身体中产生电流,电流促使血液中离子数量增加,从而加深离子对自律神经的影响。

如果支配血液流动等的自律神经系统的平衡发生变化,就能促进血液的循环。

血液循环的改善能为人体组织提供充足的氧份,并且不断从体内排出废弃物质,改善新陈代谢,消除肌肉酸痛,有利于缓解身体疲劳。

例如:肩膀酸痛就是因为肌肉的血液循环不良导致氧份不足,被称作“疲劳物质”的乳酸等废弃物质沉积下来,细胞组织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血液循环良好,就能提供充足的氧份,顺利排出废物,消除肩膀酸痛。

2、调控神经体液,降脂降压人体神经体液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而控制这一过程最基本的物质是神经介质和相应的酶。

磁场可以通过刺激酶活性中心的微量金属离子(如:Fe Co Mn)来提高酶的活性。

如:高血压早期是由于乙酰胆硷酯酶受抑制,神经节后纤维处于兴奋状态分泌出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造成小动脉痉挛引起的。

磁疗提高乙酰胆硷酯酶活性,通过大脑皮质的调节,提高其对血压变化的敏感性和控制能力,进而对血压进行双向调节。

另外,医疗研究证明磁疗能降低血液粘度,其机理是:磁场作用于血液,能使血液中细胞及血管壁表面带负电荷、根据同性相斥机理,使聚集性减弱,从而使血液粘度降低。

3、磁疗对经络的影响磁疗可沿经络传感,并疏通经络。

中医认为,人体遭受损伤之后,气血淤滞、经络阻隔、不通则痛,壅塞则肿。

磁场调整可使经络气血疏通,周身气血流畅。

脏腑生机旺盛。

也有研究认为,人体的穴位具有电磁特性。

是磁场的聚集点,经络是实现生物放大效应的主要渠道、人体生物电荷失去平衡即可导致—些疾病的发生。

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原理

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原理

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原理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是一种常用于治疗骨骼系统疾病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它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应用特定频率和强度的超声波,刺激骨骼细胞的生物学反应,促进骨骼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低强度脉冲超声的治疗原理及其在骨骼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低强度脉冲超声是一种特殊频率的超声波,其频率通常在1-3MHz之间,强度较低,通常在20-200mW/cm²之间。

这种超声波具有渗透力强、穿透力深、能量分布均匀等特点。

在治疗中,患者将受到经皮输送的超声波,通过超声传感器将超声波传递到患者的体内,使其作用于需要治疗的骨骼区域。

低强度脉冲超声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机械效应和生物学效应。

机械效应是指超声波的声波振动作用于骨骼组织,产生微小的压力波动。

这些压力波动可以引起细胞膜的微小振动,从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增加细胞活性。

此外,超声波还能够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流体流动,增加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输送,促进骨骼细胞的代谢活动。

生物学效应是指超声波的声波振动对骨骼细胞的生物学反应产生的影响。

超声波的振动刺激了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了细胞增殖和分化。

此外,超声波还能够促进骨骼细胞合成和分泌一些重要的生物因子,如碱性磷酸酶、骨形成蛋白等,从而促进骨骼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另外,超声波还可调节骨骼细胞的凋亡和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低强度脉冲超声在骨骼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愈合的促进。

研究表明,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增加骨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骨折处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其次,它也可以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刺激骨骼细胞合成和分泌骨形成蛋白,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低强度脉冲超声还可以用于治疗软骨损伤、骨关节炎等骨骼系统疾病。

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具有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超声波的频率、强度、治疗时间等。

医用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医用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电磁辐射对机体作用及防护

电磁辐射的生物学作用机理 热效应(thermal effects) 进入生物系统的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所引起 的生物效应,是由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 表现为生物机体的温度会逐渐上升
非热效应(non-thermal effects) 生物体受到低功率射频辐射照射时,在不引起 生物体温度明显升高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生理或 病理性反应,通过谐振产生. 谐振:当电磁辐射的振动频率与人体组织细胞 振荡的固有振动频率相接近时将会产生谐振, 通过谐振作用将功率能量导入人体内,利用能 量谐振的非热效应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或产生病 理性反应
人体长期遭受高强度电磁波辐射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头昏、失眠、乏力、烦躁和记忆力减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血压波动
电磁辐射危害的防护

电磁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对不同类型的辐射源,分别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使泄漏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尽可能达到消除污 染的目的。 目的: 减弱或消除人体所在位置的电磁场强度
常见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电磁辐射来源 电磁辐射作用机理 电磁辐射防护原则与措施 核磁共振的可能危害 激光防护措施 超声波的作用 非电离辐射安全策略

电磁辐射

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s,EMF) 生活中的EME: 移动通讯、显示器、RFR炉、电视、音响 高功率RFR雷达、高压电线周(基站)、 电视塔周围、RFR站等 与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得职业人员和 公众受到的各种频段电磁波照射剂量日益 增加
电磁辐射危害的防护
RFR炉: 高度应该在人体头部以下,防止人脑和眼 睛受损;使用过程中应尽量远离辐射源
移动电话:




减少或杜绝辐射源的辐射泄漏:选用有进网许可证的手机 手机与人体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手机不应别在腰部,防止 微波对人体内脏的损害(如卵巢、肝等器官),选用受话 器,不要紧贴头部等 减少微波辐射时间:有普通电话应尽量不使用手机,以减 少微波对人体的辐射次数和时间,使用手机时应长话短说。 注意使用场地:一般情况下,建筑物角落,电梯等的信号 覆盖比较差,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机的辐射功率增大, 应慎打手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2期
V0 . 3 12 No. 2
四 川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 a o i u nTahr C l g N t a Si c) or l f c a eces o ee( au l c ne n Sh l r e
时 间对 E玫 瑰 花 结 形 成 率 的 影 响 , 一 为解 释 低 强 度 脉 冲 电 磁 场 对 细 胞 产 生 非 热 效 应 作 用 的 机 理 提 供 了 可 靠 的依 据 .
关键词: 低强 度瞬态 电磁脉 冲 ;- 巴细胞 ; T淋 细胞 免疫 ; 非热效应
中图 分类 号 : 24 Q 7
2. 实 验 方 法 3
在 实 验过 程 中 , 初 系 统经 过 2 i 最 0m n以上 预 热 , 其 辐射 腔 中温 度 稳 定 后 开 始 实 验 . 样 品辐 射 期 间 , 待 在 使 传输 室 中 温度 始终 维持 在 ( o 0 1 c , 基本 上 满 足普 通 生 物 物理 实验 要 求 , 得 辐 射 组 与 对 照 组 相 比 T .)I 这 - 4 = 使 在 环境 温 度 上基 本无 差 异 . 实验 中采 用 S 2 Q 7型采 样 示 波器 实 际观测 脉 冲信 号 幅度 、 频率 及 脉 宽等 参 量 , 通 并
20 0 2年 6月
J n.2 0 u 0 2
文 章 编 号 :0 18 2 ( 0 2 0 . 130 10 .2 0 2 0 ) 20 . 1 5
低 强 度 瞬 态 电磁 脉 冲 对 淋 巴细胞 影 响 的实 验 研 究
马 雪莲 郭 庆 功 。 刁永 锋 , ,
(. 1 重庆 邮 电 学 院 通 信 与 信 息 工 程 分 院 , 庆 40 6 ; . 重 00 5 2 四川 师范 学 院物 理 与 电 子 信 息 系 , 川 南 充 6 70 ) 四 30 2
2 实 验 系 统 与 方 法
2 1 实 验 系统 .
实验 所用 B E E L加 装 有加 热 与恒 温 控制 系 统 , 主要技 术指 标 和 参数 为 : TM C L 其 工 作 频 率 : .8—1 H ; 入驻 波 系数 : 00 7G z 输 P<2 0 主 工 作 区 不 均 匀度 : .d ; .; <3 5 B 传输 系 数 : T>0 9 特 性 .;
Hale Waihona Puke 文 献标 识 码 : Al 前 言
近十 几年 来 大量 的实 验 与理 论 已证 明 了 电磁 场 与生 物体 的相 互作 用 中除 热 效应 外还 存 在 着易 被忽 视 的
非 热效 应 卜 . 它往 往发 生 在远 离 平衡 态 的情 况 下 , 具有 非 线 性 的 特征 , 并有 明显 的“ 率 窗 ” “ 率 窗 ” 频 和 功 效 应 . 常 引起非 热 效应 的电磁 波 功率 密 度是 很 弱 的 , 作 为 非 热效 应 的 生物 系统 的应 答 却 很 强 烈 , 然 在 此 通 但 显
收 稿 日期 :0 2—0 20 3—1 1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课 题 (970 0 ; 庆 邮 电学 院青 年 科 技 基 金 资 助 课 题 ( 2o 一4 国 67 12 )重 A o i1) 作 者 简 介 : 雪 莲 (97一)女 , 疆 伊 犁 人 , 庆 邮 电学 院 通 信 与 信 息 工 程 分 院 讲 师 , 要 从 事 脉 冲 与 电 磁 波 应 用 等 方 面 马 16 , 新 重 主 的教学与研究 工作 .
维普资讯
14 1
四川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 科学 版 )
20 02钲
过信 号 的参 量 调整 , 取不 同条件 下 的 实验参 数 值 . 选
阻 抗 :5 2 Q. (04 ) -
脉 冲 信号 源 为 15 5 2型 脉 冲发 生器 , 输 出脉 冲重 复频 率 、 其 脉冲 宽度 均分 档 可调 .
2. 实 验 材 料 2
胎 儿 脐带 血 : 成都 市 妇产 科 医 院提 供 ; 绵羊 红 细胞 : 国医学科 学 院成都 输血 研 究所 提供 . 中
之中, 电磁 辐 射 只是 一种 催化 剂 , 它促 进 了生物 体 内的生 化反 应 , 为生 物代 谢 动态过 程 中的干 扰 因子 J相 成 .
对 于生 物 热效 应 , 热 效应 的作用 机 理要 复 杂 的多 , 非 目前 有关 其 机 理 解 释还 很 不 完 善 , 大 都 针 对 连 续 波 作 且 用 所 引起 的非 热效 应 而 言的 , 近年 来 脉 冲电磁 场 与 生物 体相 互作 用 的研 究 已越 来越 引 起人 们 的注意 , 其 而 尤 是 低强 度 瞬态 电磁 脉 冲所 产 生 的非 热生 物效 应 更 是 当前 的热 点研 究 之一 .
本 实 验采 用 超宽 频带 横 电磁 波 传输 室 B E E L , 究 了低 强 度脉 冲 电磁 场对 淋 巴细 胞转 化 率 、 . T M C LE 研 T淋
巴细胞 免 疫能 力 等 的影 响 , 通 过研 究 不 同条 件 脉 冲 电磁 波 对 淋 巴细 胞 形 成 E玫 瑰 花结 能 力 的影 响 , 低 并 . 为 强 度脉 冲 电磁 场 对细 胞产 生 非 热效应 作 用 的机 理 解 释提 供可靠 的依据 .
摘 要 : 从低强 度瞬态电磁脉 冲对淋 巴细胞 转化率 、- 巴细 胞免疫 能力 等影 响 的实验人 手 , T 淋 通过 人 的 T淋 巴细 -
胞 为受 试 对 象 , 以其 结 合 绵 羊 红 细 胞 形 成 E 玫 瑰 花 结 百 分 率 为指 标 , 试 了 不 同 波 形 参 数 的 脉 冲 电 磁 场 、 同照 射 一 测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