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下城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下城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听说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要破天荒地在冬天举办,到时就会出现吃着火锅看球赛的画面了,想想都觉得过瘾。

B . 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创卫”高潮,经过外墙粉刷、护栏改装、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C . 《我是歌手》总决赛现场,面对孙楠的突然退场,主持人汪涵看风使舵,冷静救场,其沉着机智着实令人赞叹。

D . 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2. (2分) (2018七下·江城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第一次参加知识竞赛就锋芒毕露,竟然轻易地夺得了桂冠。

B . 西湖胜景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斗牛的,是白堤和苏堤。

C . 我劝告他不要赌博,可他不以为然,不改恶习。

D . 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更不敢说话了。

3. (2分) (2016八上·绥棱期末)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豆蔻”“弱冠”是古代年龄的别称;“婵娟”“玉盘”是月亮的美称.“桑梓”指代故乡,“烽烟”指代战争,“桃李”指代学生,“手足”指代兄弟。

B . 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

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部分。

C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D .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
4. (4分)(2020·宿州模拟)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品读古代诗文,能让我们在感受艺术意境的同时,亦陶冶思想情操。

“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引领我们欣赏早春的美景;“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为我们呈现了壮丽的边塞风光;“海内存知己,________”是王勃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真诚劝慰;“但愿人长久,________”是苏轼对相隔两地亲人的深情祝福;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________”,在国家受辱、生灵涂炭之际,文天祥悲壮地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三、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3分)
5. (3分) (2017九上·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开放时节,江南一带往往甲,老是不肯放晴。

但自读了元代虞集的诗句“杏花春雨江南”后,便不再觉得雨煞风景了。

“杏花”“春雨”“江南”,这三个词拆开来看十分平凡,但放在一起,顿觉妩媚鲜妍,充满诗情画义。

又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乙。

难怪连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读来婉转低徊,令人心驰神往。

不知是春雨润泽了杏花,还是杏花点染了春雨。

自古咏杏诗颇多佳作:宋祁咏杏,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尽得风流,作者也成为郝郝有名的“红杏尚书”。

此外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都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看来,杏花真是花中的幸运儿。

(1)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注音、画线词的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杏花”“春雨”“江南”,这三个词拆(chāi)开来看十分平凡,但放在一起,顿觉妩媚鲜妍,充满诗情画义。

B . 难怪连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zhāo)卖杏花”的诗句,读来婉转低徊,令人心驰神往。

C . 宋祁咏杏,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着(zháo)一“闹”字,尽得风流,作者也成为郝郝有名的“红杏尚书”。

D . 此外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都脍(huì)炙人口,传诵至今。

(2)在文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春雨点点足证杏花与雨,早已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B . 春雨绵绵证明杏花与雨,已是中国文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典型意象
C . 春雨绵绵足证杏花与雨,早已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D . 春雨点点证明杏花与雨,已是中国文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典型意象
(3)汉语是最富于诗性的语言,诗人可以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写诗,“杏花春雨江南”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下列诗句的组合方式与它相同的一项()
A . 月有阴晴圆缺
B . 醉里挑灯看剑
C . 古道西风瘦马
D . 七八个星天外
(4)下列文人与陆放翁生活在同一时代,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是()
A . 陶渊明
B . 杜甫
C . 欧阳修
D . 辛弃疾
(5)对下面这首小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远处海面耸起了一道道山岗
近处海面推过来一堵堵高墙
啊,潮来了,潮来了,轰隆作响
像十万匹奔马突然被暴雷惊狂
浪头飞越礁盘,前赴后继冲上岩岸
那是老远就选定的厮拼的战场
为实现最后的一击
列阵从天边赶来
只期望自己的生命
能爆出冲天的巨响
潮水在一瞬间杀进每条岩缝和礁孔
一切污秽都无法逃脱它的冲刷涤荡
虽说在击石的巨响中自己已化为白烟
但那巨响毕竟是生命最豪迈的歌唱……
A . 诗的开头把潮水比作耸起的“山岗”和推过来的“高墙”,写出了海水涨潮时潮头推涌,奔腾而来的壮观气势。

B . 诗中描摹海潮的轰响,有如被暴雷惊吓后十万匹马的狂乱奔腾,既写出了潮水声响之大,又写出了潮来时场面的惊心动魄。

C . 诗中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潮水飞跃岩岸,前赴后继地列阵从天边赶来,渴望携手战场上厮拼的勇士奏响胜利的凯歌。

D . 诗的结尾写潮水以化为白烟的代价,瞬间涤清了岩缝和礁孔的污秽,发出了生命最豪迈的歌唱,表达了对潮的赞美之情。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6. (5分)张小丽在全市中学生12.9长跑比赛中获得了女子组第一名。

请你对她说几句表示祝贺的话。

(不少于30字)
五、课内阅读 (共1题;共18分)
7. (1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 .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 . 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D .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六、课外阅读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7八下·费县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 = 1 \* GB3 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②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

”使人往视之,牡④而骊⑤。

报穆公,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
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子孙。

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母马。

④牡:公马。

⑤骊(lí):纯黑色的马。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
③三月而反反:________
(2)
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B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C . 可告以天下之马不敢出一言以复
D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耶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 . 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 . 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5)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出来。

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9. (20分)(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落花枝头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树只有一个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

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倘徉于灯市之中。

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花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

如今看去,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的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

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

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

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

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

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

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

人常说:开花结果。

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

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惋的。

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

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

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

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蓬勃。

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

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枝头上再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
文章热情赞颂了落花的“美好情操”,根据文章的描写,分点概括落花的美好情操。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②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倘徉于灯市之中。

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3)
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
同是落花,今天作者的感受是“壮丽”,而旧时文人怨女的感受却是“伤感、哀惋”,这两个时代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不同的感受?
10. (15分) (2017八下·大石桥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

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时,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他进来时的样子。

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一家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

餐盘上有餐盘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得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

只消把餐盘倾斜45度角插进垃圾桶,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被弄脏。

可据我的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

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

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我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地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

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粗鲁。

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在丢弃它时却可以显示出个人教养。

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

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尊心的人,都会努力接近自己跟文明的距离。

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
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地点燃香烟。

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

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

日本有一种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

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有无教养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微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还依然坚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得多,也可持续得多。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关于教养的简单道理。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②段中提到,“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这”指的是什么?
(4)
本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慎独”指什么?请你为第⑧段补充一个自己身边的事实论据。

(6)
结合选文观点,谈谈你对链接材料中这位朋友观点的看法。

【链接材料】有一次聚餐,朋友带着孩子。

孩子爬上桌,像飞轮一样拼命转动菜台,什么好吃就往自己嘴里抢,大人根本没办法伸筷子。

我问朋友,你不管管孩子?他说,现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缚孩子。

八、名著阅读 (共1题;共11分)
11. (11分)(2016·阳江模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A)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

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

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B)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r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
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
(A)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B)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
选段(A)的莎莉文老师与选段(B)的“先生”在教育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教育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3)
比较这两段文字在叙事艺术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九、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12. (10分)(2017·绥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

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
【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
【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

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
【孔子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请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写
出与它们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各一个。

(4)
【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十、作文 (共2题;共10分)
13. (5分) (2019七下·景县期中) 请以“难忘那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14. (5分) (2016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只麻雀总是嫌自己的屋子住不长时间就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于是就不停地换窝。

年长而又聪明的麻雀告诉它:“那味道恰恰是从你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


一只乌鸦向鸽子抱怨:“这个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我只好飞到别的地方去。

”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你的声音不受欢迎,飞到哪里也是白费力气。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
4-1、
三、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3分)
5-1、
5-2、
5-3、
5-4、
5-5、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6-1、
五、课内阅读 (共1题;共18分)
7-1、
7-2、
7-3、
六、课外阅读 (共1题;共7分)
8-1、
8-2、
8-3、
8-4、
8-5、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八、名著阅读 (共1题;共11分)
11-1、
11-2、
11-3、
九、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12-1、
12-2、
12-3、
12-4、
十、作文 (共2题;共10分)
13-1、
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