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13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2.颈联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 明确: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3.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锤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并进行赏析。
• 催与急字。(1分)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 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衣声一阵紧似一阵。(1分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 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2分)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
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 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 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积”,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 顿挫,是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 奏的缓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 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 乐美
•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 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 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抓作者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 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 接济维持生活。766年,严武病逝,已经55岁的杜 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今四川奉节),《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 甫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两座高峰”:李白(浪漫),杜甫(现实)
“两个诗派”: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又称“高 岑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和孟浩然, 又称“王孟诗派”)。
中唐——
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 广为传诵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表达了什么?(情感)
怎么写?(技巧)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
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一、抓题目
•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 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暮色中高高 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 等景物,具有凋落衰败、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 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
衣声”,其用意何在?
•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 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 感之情。
三、抓诗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 阴沉。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和地面贴近了。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 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
2.颈联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 明确: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3.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锤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并进行赏析。
• 催与急字。(1分)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 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衣声一阵紧似一阵。(1分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 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2分)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
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 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 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积”,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 顿挫,是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 奏的缓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 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 乐美
•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 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 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抓作者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 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 接济维持生活。766年,严武病逝,已经55岁的杜 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今四川奉节),《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 甫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两座高峰”:李白(浪漫),杜甫(现实)
“两个诗派”: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又称“高 岑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和孟浩然, 又称“王孟诗派”)。
中唐——
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 广为传诵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表达了什么?(情感)
怎么写?(技巧)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
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一、抓题目
•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 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暮色中高高 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 等景物,具有凋落衰败、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 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
衣声”,其用意何在?
•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 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 感之情。
三、抓诗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 阴沉。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和地面贴近了。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 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