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至十课测试题 新课标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六至十课测试题新课标人教版
2006/12/1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42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

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D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

2.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


这一观点( B )
①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④认为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4.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主要是因为( D )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
5.200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多头管理,个别部门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非法捕捞,当地群众在实地过度放牧,造成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急剧减少,湿地濒危。

上述事实说明( A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人类的活动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信访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是人民群众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

但近年来,电台直通车、电视对话、网上交流正逐渐成为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新的途径,各地的电子政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从哲学上看,电子政务的出现表明( D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
B.联系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C.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7.“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说明(A )
A.局部的性质和意义是以整体的存在为前提的
B.事物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
C.整体和部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
D.既要统领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8.2004年3月16日企业管理创新载文指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优化。

实行企业系统整体优化的哲学依据是( A )
A.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客观性
D.事物联系的复杂性
9.“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

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个举措,表达了中央试图尽快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

促进中部崛起,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体现的哲理是( A )A.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要重视飞跃,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句话告诉我们( B )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运动变化着的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2005年7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10点39分(北京时间22点39分),经过43小时的倒计时,满载7名太空勇士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全世界瞩目下腾空而起,10多分钟后,飞机主体顺利进入地球上空轨道。

“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失事并没有阻止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这一事件的哲学意义是( D )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新事物的发展是漫长的、不可预期的
C.违背规律必然遭受失败的惩罚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1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下面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B.难易相比较而存在 C.难易的转化是必然的
D.只要采取行动,矛盾双方就可以相互转化
13.有人将当代信息领域中信息富有者与贫困者之间的差距形容为“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

“四大差别”的存在表明( D )
A.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B.矛盾就是对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具有普遍性
1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
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的这一段话表明 ( A )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15.“先进典型的经验值得推广,放到哪里,哪里就出成果。

”这个看法( C )
A.懂得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B.懂得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首提
C.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

16.2005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并非全面紧缩,更
非一刀切,而是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

这段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C )
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②矛盾是普遍的,要全面地分析矛盾③同一事物的矛盾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④认识问题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实际出

A.①②
B.③
C.①③④
D.②④
17.广东省政府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
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上述材料体现了:( B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C.分析问题应坚持联系的观点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8.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也不是要人为抑制经济增长。

这告诉我们 ( A ) A.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C.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关系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与尊重多样文明的立场相反,国际上有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
焦点。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D )
A.不能正确认识量变引起质变得规律
B.不能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不能正确认识联系的客观性
D.不能分清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支流
20.网络世界是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的“万花筒”。

我们应该以先进的文化武装自
己,不腐朽的文化拒绝在“视窗”之外。

由此可见,辨证的否定①是既肯定又否定,
既克服又保留②是对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内容加以克服③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
的因素④实质是扬弃( D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辩证法的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因为( A )
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②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每一事物,总有一天要被否定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不了解辩证的否定,也就不会知道事物
是怎样发展的
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二、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8分)
22.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的是(B C D )
A.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23.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2500位天文学代表对四个关于确定太阳系行星身份的草案进行投票表决后决定,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被划为“矮行星”。

这意味着,太阳系将只有八个行星。

材料表明( C D )A..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C.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4.有一句古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CD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B.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任何质变都是从量变开始的
25.有诗曰:“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又曰:“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这两句诗蕴涵的哲理是(ABD )
A.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 事物都是要一分为二的,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待问题
C. 事物的矛盾双方在力量、地位、作用上是不平衡的,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D. 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26.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扬弃”。

“扬弃”就是( ABD )
A.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B.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C.对旧事物的一切全盘否定
D.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27.江泽民同志强调;“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

”这句话说明了( ABCD )
A.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这是批评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B.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C.要创新就要有批评和发展
D.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三、简答题(13分)
28.材料一:利益分配不公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

在国际上,拉美国
家的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受到质疑,就是因为GDP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贫富落差,由此导致人际对立对抗、社会动荡动乱。

“拉美陷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

材料三: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这表明,党和国家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的方法?(3分)
⑴答:述材料体现了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矛盾分析的方法。

(2)选用问题(1)中的某两种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0分)
⑵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又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反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变化的简单化做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③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

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四、辨析题(12分)
2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1)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3)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
件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而且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

真理又是相对的。

(4)总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

五、分析题(15分)
30.材料一:2005年11月18日下午,博螯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在中山市隆重开幕。

中山市委书记崔国潮在会上做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创意中山》的发言。

他表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中山,使创新成为中山人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创意变为财富。

材料二:有专家认为,岭南特色是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传统依托,但过于偏爱和依赖“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使广东的某些文化产业难以走出岭南。

因此有人认为:提倡创新精神,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否定一切
⑴从哲学上说,为什么要“使创新成为中山人积极的生活态度”?(6分)
⑵如何理解:“提倡创新精神,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否定一切”
30.⑴之所以要坚持“创新”,是因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的根本要求;(3分)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迎接未来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分)(2)创新精神要解放思想,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分)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辩证的否定是是发展的环节。

创新就是要站在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实现新事物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否定。

(3分)但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过去的腐朽的东西,吸收和发扬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