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廷绅烈士生平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廷绅烈士生平事迹
第一篇:潘廷绅烈士生平事迹
潘廷绅烈士生平事迹
潘廷绅烈士于1914年4月出生于我们韩家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于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事业,早在1933年4月就参加了革命,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经受了锻炼。
并与1933年8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以后的革命工作中他抛头颅、散热血,在历次战斗中都是冲锋在前,多次荣立战功,从一个普通的革命战士一直升任了益都县章庄区区长,期间国民党军反动派一直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重金悬赏捉拿他都没能成功。
不幸的是在1946年8月在益都县井峪村被他的警卫员这个叛徒杀害。
潘廷绅烈士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烈士的献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好好学习,绝不辜负革命烈士的期望。
第二篇:马刚烈士生平事迹
革命烈士——马刚
沈北新区东部石人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叫马刚村,解放前叫刘千户村,在村小学墙外有一座绿树掩映,红墙环绕,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马刚烈士就长眠在这里。
他的英雄业绩代代传颂,他的光辉形象像苍松翠柏,傲然挺拔,万古长青。
参加革命锻炼成长
马刚,原名马吉瑞,曾用名马文吉,1920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安国县西伏落乡西伯章村一个贫苦家庭里。
童年的马刚由于家境贫寒,断断续续地读了不到三年书就被迫辍学。
十三岁时,他离家到二十多里外的门东村给一个富农当长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门东村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正在当长工的马刚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反抗地主富农剥削的斗争。
在斗争中,马刚逐步懂得了只有跟着共产党,劳苦大众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革命道理。
1938年11月,马刚经刘者彬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以后,马刚先后担任了西伯章村
地下公安员、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通讯员、安国县第三区通讯员、区民政助理员等职务。
1939年夏,马刚担任了西伯章村地下公安员,主要任务是轮流到地主、富农家做工,以便掌握情况。
由于马刚身体单薄,力气不足,干起活来非常吃力,但他努力克服了困难。
为表示革命决心,他根据当时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中的“好男儿志刚刚”的歌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刚”。
1939年年底,马刚被党组织调到区办的小兵工厂里工作,承担起组织民兵制造土枪土炮的任务。
当时,制造武器缺少原料和技术设备,困难很大。
缺少原料,他就和战友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去买旧弹壳,回来加工;不懂得技术,他就刻苦学习,大胆搞试验,直到成功。
有一次,在试验小炮时,突然发生爆炸,马刚身上多处受伤。
由于弄不到药,只好用盐水冲洗伤口,剧烈的疼痛使他头上不断渗出汗珠,但他却一声不哼。
没等伤口痊愈,他就急着返回工厂继续投入了紧张的军工生产。
1940年,敌伪在西伯章村设立了中心碉堡。
这是敌人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为了掌握敌人的动向,马刚又回村担任了地下公安员,搜集敌情。
马刚工作认真细致,一有情况就及时向上级反映。
有一次,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伪警察张子健,鬼鬼祟祟地窜回村里,他发现后立即向区里报告,协助民兵将张子健抓获,押送到县里进行了公开处决,为民除了一害。
为了争取和瓦解伪军,马刚曾多次摸到敌人炮楼附近进行政治宣传,动员伪军弃暗投明。
为打击日本侵略者,马刚经常带领民兵夜间出击,埋地雷、炸碉堡、掐电线,使敌人不得安宁,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调往沈阳消灭东大会
1945年“九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门东村接连几天召开群众大会,庆祝抗战胜利。
但过了不久,时局又紧张起来:国民党军队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接收了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大城市,控制了京汉、京浦两条铁路线,原来的日伪军
及汉奸走狗、地富分子相互勾结,组成还乡团,投靠了国民党,疯狂地向人民进行反攻倒算。
为了斗争需要,上级党组织决定调马刚到冀中地区集训,并在集训后派他参加了赴东北政工干部大队。
马刚满怀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强烈愿望,和北上的同志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于11月上旬来到沈阳。
1945年11月中旬,马刚被沈阳市委分配到沈北蒲河总区工作。
当时蒲河地区反动地主武装“东大会”和“西大会”活动十分猖獗,到处抢男霸女、收租逼债、欺压百姓,作恶多端,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为了解放沈北地区的广大群众,开辟我党我军工作,区党委与三五九旅、保安三旅决定消灭这股反动武装。
1945年11月下旬,马刚和一名当地干部化装成牛贩子,深入到匪徒经常活动的石山子、刘千户一带侦察,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快摸清了“东大会”头子佟玉洲、关宪一等人的底细、活动规律,敌人的实力以及附近的地形情况。
随后,马刚同区领导、三五九旅首长共同研究制定了作战计划。
12月3日晚,部队冒着北风烟雪悄悄开进了东部山村,并严密封锁消息。
次日拂晓,部队分三路包围了刘千户村。
清晨,马刚带领中路主攻部队埋伏在东面老家山头向张家坟发起了猛烈进攻,南北两路部队也同时发起了进攻,三面枪声大作,冲锋号齐鸣,枪声、手榴弹和炮弹声响成一片。
“东大会”的乌合之众哪见过这个阵势,个个胆颤心惊,扔掉武器向西奔柳条河、清水台方向逃去。
就这样,我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一举消灭了“东大会”反动武装。
“西大会”反对分子闻风丧胆,没过几天也被消灭了。
东、西大会被一举消灭,广大劳苦群众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扭秧歌欢迎解放军,欢庆翻身得解放。
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1945年11月末,马刚奉命到刘千户分区担任区委书记兼区长。
他领导分区干部群众以分区所在地刘千户村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
开始的时候,由于当时一些老百姓听信了反动分子的谣言,对共产党没有信心,纷纷离家出走,刘千户村大部分人家人去屋空。
马刚对此非常痛心,他身着便服进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仅用十天时间就摸清了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发动群众,他根据
村民严重缺粮的现状,决定首先着手解决缺粮问题。
马刚带人将村中积谷粮仓打开济贫,给一百多个缺粮户分发了粮食,并给特困户分了双份粮,使老百姓由衷地感激并开始相信共产党,那些不明真相离家出走的群众也陆续回到村里。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群众发动起来了,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一批骨干分子,刘千户村正式成立了以陈子良、戴巨贤、王尚林等贫苦农民为核心的政权组织——清算委员会,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开始了。
通过“减租减息”运动,清算了以伪村长郑自衡、陈启伟为首的保甲长、汉奸和大会头子等47人,夺回被霸占的房屋8间,土地28亩,罚款2800元,减租1242亩,返给贫苦农民粮食15120斤,那些顽固的地主也乖乖地如数减租了,恶霸地主、“东大会”头子关宪一和朱祥周全家逃跑,刘千户村取得了减租减息运动的大胜利。
在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同时,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政权,1946年2月马刚又组建起人民革命武装区小队,马刚亲自担任指导员。
队伍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很快由20多人发展到60多人。
区小队与蒲河总区保安大队紧密配合,坚持在蒲河、清水台、刘千户一带开展游击战,毁道路,炸桥梁,监视敌人,在懿路、新台子等地堵截为市内国民党军队运送粮油的车辆,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敌人惶惶不可终日,把他们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悬赏捉拿马刚均未得逞。
3月的一天,国民党207师的数百名匪军突然向驻在刘千户的蒲河总区保安大队和刘千户区小队进行猖狂进攻,妄图将我革命武装一网打尽。
敌众我寡,蒲河区委决定突围,马刚主动要求留下,掩护部队突围。
组织批准后,马刚等人带上枪支弹药隐蔽到村西小庙里吸引敌人火力,英勇阻击敌人,主力部队则向村东冲去,兵分两路顺利突围。
主力部队脱险后,马刚等人又机智勇敢地躲过敌人追杀和搜捕,在天黑时分赶到铁岭县李千户安全归队。
人民战士永垂不朽
1946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猖狂,白色恐怖笼罩着沈北地区。
根据斗争形势需要,我党、政、军撤到沈阳东北部的铁岭、抚顺交界,在铁岭县李千户村成立了沈铁抚联合县。
同时,将刘千户区小队编入
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大队第六中队,马刚担任指导员,继续领导第六中队及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当时,在蒲河南部的仲官屯,一小股“东大会”残余势力死灰复燃,蠢蠢欲动,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28日晚,马刚奉命率队连夜出击,包围了仲官屯,彻底消灭了这些“东大会”残余分子。
战斗结束后,他们把大部分战利品分给了当地群众,只留下一部分现金作为中队的活动经费。
当时,队伍中以高云程为首的几个别有用心的人主张分掉现金,但马刚坚持原则,坚决不同意,于是这几个人怀恨在心,密谋杀害马刚。
6月20日晚,程序和马刚率领第六中队部分同志转移到后腰堡的二道沟宿营。
这时,高云程等人预谋第二天早上合伙叛变。
次日清晨,叛徒们分别溜出村外的南山和北山向村里放枪,假充敌人包围进攻。
马刚听到枪声后,为保护首长和同志们的安全,独自出门察看敌情,不幸被叛徒高云程黑枪击中,当即牺牲,年仅25岁。
1949年3月,为了纪念马刚烈士,新城子中心区委在蒲河区召开了马刚烈士追悼大会,当场处决了罪恶的叛徒高云程。
同时,把马刚烈士的坟墓从二道沟迁移到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刘千户村,并将刘千户村改为马刚村,将村小学改为马刚小学。
乡政府成立后,又用烈士的名字命名为马刚乡人民政府。
第三篇:参观江上青烈士生平事迹总结
参观江上青烈士生平事迹活动总结
活动概况
4月24日我们自动化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一起参观了江上青烈士英勇事迹展览。
活动心得
(一)烈士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因为先辈们凭着血肉之躯铸造了今天的钢铁长城。
然而时代的变迁,他们的事迹犹存精神却在消逝——这是个实事,我们终究无法回避。
不是因为他们不值得怀念、钦佩、歌颂(事实上他们的贡献是远远不能用我们现有的语言去描绘的),而是我们自身的蜕变。
就像现在的台湾人民跟大陆谈“血浓于水,血脉
情深”与三十年前谈的“血浓于水,血脉情深”本身在情感上就不同(虽然媒体是清一色的乐观态度,但事实上大家都清楚)。
革命烈士离我有多远?我感觉很远很远,远的只剩下钦佩和一点点的共鸣(至今没有超越先烈的责任感)。
革命烈士离我们有多远?我认为很远很远了,远的只剩下钦佩,不要认为这个结果还不错,因为对一个伟大的人做评价时,如果只是钦佩,那么一种可能说明其已经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后世者的蜕变。
前一种就像我们对圣贤的情感一样,“好、很好”,却始终停留于此;而后一种则就是信仰相同的群体变得信仰不同。
所以每每听人对烈士高唱凯歌而丝毫不提现实意义的时候总感觉不中要害,纯属吹嘘;而对那些行为与责任不相符的人总是鄙夷。
(二)反省大于震撼
我对这次的参观学习观察到两个方面。
第一,我发现有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在认真的看着江上青烈士的生平事迹。
他或许是江上青的战友,或许和江上青烈士一样经历过那段刻骨的岁月,亦或还有其他更深的原因,他看的很认真。
第二,我们去的一批人,不知道在干嘛,搞到最后三五人一小队、一小队的在一起互相聊互相看。
最悲剧的是有的人刚进展区屁都没看到就大声叫嚷“拍张照,搞起!”,连最基本的姿态都做不到!参观结束之后,我在想,若干年后人民还向现在这样相信我们,我们有能力为人民服务吗!
如果说那位老人去展览馆是因为思念一个故人,怀念一段岁月,或是出于一种信仰。
那么我们去又是什么了?任务或是责任?估计没多少人能够从自己的内心中找出答案。
最后总结
我们是个需要负责任的群体,从江上青那个时代开始就注定我们这个群体的重要性,这样的群体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其群体的好与坏。
看看自己的差距,还需很大努力!我是,我们群体也是。
而我们能够做的是脚踏实地的迈向我们的目标,靠近我们的信仰!
第四篇:沈从文生平事迹(推荐)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
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
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
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
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
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
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
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
然而在较长的一
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
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
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
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
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赢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
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一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
他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表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髦”而“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
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一次努力。
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力,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谢坤山失去了两只手,但他说,还有腿;
谢坤山失去了一条腿,另一条腿也有残疾,但他说,还有眼睛;
谢坤山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说,还有心。
因为有心,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因为有心,他能“走”遍世界上任何一个想要去的角落;
因为有心,他能看清人世间的冷暖无常……
见到谢坤山之前,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台湾画家,而他的特殊之处在于16岁那年他失去了双手、一条腿、一只眼睛……这让记者好奇,到底他在以怎样的状态生活着?在他的新书《我是谢坤山》的封面上,他开朗地大笑着,而笑容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痛苦?本周,记者终于在涵芬楼书店里见到第一次来京演讲的谢坤山,感慨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世界上不知还有没有旁人,失去这么多之后还能如他一样快乐着、幸福着、奋斗着……
母亲没有放弃我年过不惑的谢坤山,曾经荣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国际特殊人才艺协会视觉艺术奖等等。
他的自传《我是谢坤山》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即将拍成电视连续剧,由谢坤山自己饰演主角,因为演艺界无法找到这样残障的替身演员。
美国《读者文摘》获悉他的事迹后,特地对他进行人物专访,用十多种语言推出他的感人事迹。
16岁时,受到高压电的袭击,失去了双手、一条腿和一只眼睛。
这种打击,大多数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谢坤山却一直都乐观地走了过来。
一次,正值冬天的演讲,谢坤山只穿一件短衬衫。
演讲开始前,有听众关切地问他冷不冷。
谢坤山笑笑说,“不冷。
”接着又加上一句,“至少我不用担心两只手会冷着。
”听众被他的幽默风趣逗乐了。
到底他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振作并且乐观以待的呢?谢坤山的回答很简单:“天性使然!”谢坤山是父亲40岁后生下的孩子,他的童年家境并不好,每当看到年迈的父亲谋生活的背影,他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来分担家
庭的负担。
于是小学毕业的假期,他就开始四处做苦工,12岁的瘦小身体在饲料行每天背五十多公斤的重物来回,从早到晚持续十个钟头,晚上回家几乎倒头就睡,第二天浑身就像裂开一样。
少年谢坤山的梦想就是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样有关责任心的思考越多,他就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
谢坤山表示,受伤之后,自己确实非常难过,毕竟身体的改变太大。
当时因为他的受伤家里更加陷入困境。
“父亲的忧愁、母亲的眼泪……全部都摆在了我的面前。
”谢坤山特别提到当旁人都劝父母放弃他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他深深地感动,母亲说:“无论如何,只要坤山能再喊我一声妈妈,都要救他到底!”“家庭那么困难,连母亲都不放弃,我有什么理由不乐观面对呢?”第一次用嘴写名字
在翻看谢坤山的画作时,记者非常惊讶,因为那些画风相当细腻精致,怎么也无法看出是一位身有残障的画家用嘴描绘的作品。
而失去双手的谢坤山怎么会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呢?“是的,可能所有人看见我失去双手,都认为我从此就完了,我再也不可能做些事情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确实在找寻生命的出口。
”谢坤山相当坦白,没有人能够告诉他未来的道路如何去走,所以他开始思考,如何发现自己还拥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其实选择画画也是因为小时候的兴趣。
”谢坤山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涂鸦,家附近的墙壁、空旷工地甚至书本白纸上都是他的“杰作”。
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没有人指导,所以种子一直埋藏在心里。
在受伤之后,以前和正常人一样能够信手拈来的文字、图画似乎都成了一种奢望。
这些刺激让谢坤山第一次用嘴衔起了笔,在颤颤巍巍和无法控制的状况下,完成了受伤后的第一次文字写作——自己的名字。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很久,但我往往是做的比想的多。
”无论是16岁开始用嘴代替手写字画画还是24岁决定重新返回学校学习,这些决定都面临太多的障碍,谢坤山表示:“如果总是想,那么面对的都是问题都是障碍,永远也不可能付诸实施了,因为这些困难都是必然会发生的。
对我来说,我只是去做,遇到了问题不躲避、不逃避,只是去解决,跨越障碍和困难往往会给
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鼓励!”
现在谢坤山就是靠着自己的绘画来支撑自己家庭的开支,他对记者介绍说,自己现在是国际口足画艺协会的董事,他们利用自己绘制的图画制作成卡片或者是挂历,销售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绘画者都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而说到自己的画作,一直自信开朗的谢坤山开始含蓄羞涩起来:“实在不好意思这么说自己,但是我的画在台湾确实卖得相当不错,而且没有人用另类的眼光看我,都是用专业视角去评审我的画……”
第五篇:雷锋生平事迹
雷锋生平事迹:
雷锋,原名雷正兴,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
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
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
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翌年秋天终于死去。
哥哥雷正德,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
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
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
弟弟也因为饥饿而死去。
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
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的人。
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几天,由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