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东省滨州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有答案)【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滨州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题3分,共42分)
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B.船C.房屋 D.河岸
2.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3.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4.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5.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6.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7.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A.37.0℃B.37.5℃C.38.0℃D.38.5℃
8.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夏天,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秋天,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
D.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9.小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她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
B.“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
D.“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11.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小孔成像
B.烈日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C.日食与月食的形成
D.水中倒影
12.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A.40° B.50° C.80° D.100°
13.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14.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5.如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
16.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17.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
18.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
1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的是声音的不同;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是在控制噪声.
20.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21.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22.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后(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
23.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4.(14分)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熔化过程经历了min.第六分钟时晶体处于态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但要继续.
25.(8分)小聪小组跟老师一起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小聪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小铁板向后折,活动小铁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2)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同组的小东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聪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的结论正确,理由是.
OA射出,这说明.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第25题8分,第26题8分共16分)
26.(8分)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求:
(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27.(8分)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艘测量船,以10m/s的速度前往距离基地144km远的海域进行探测,到达目的地后,科考人员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如图),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波所用时间是4s,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
(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2)所测的海水深度.
山东省滨州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题3分,共42分)
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B.船C.房屋 D.河岸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A、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A错;
B、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B正确;
C、以房屋为参照物,山与房屋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山是不动的,故C错;
D、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错.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解答】解:
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A.
【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3.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已知路程和运动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A、前2秒内的路程为s′=3m+5m=8m,则平均速度v′===4m/s,故A错误;
B、后2秒内的路程为s″=5m+7m=12m,则平均速度v″===6m/s,故B正确;
C、3秒内的路程为s=3m+5m+7m=15m,则平均速度v===5m/s,故C错误;
D、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平均速度是表示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程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应.
4.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5.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解: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的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音调的定义,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6.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让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可以减弱噪声,但不适用与实际情况,故A错误;
B、广场舞是一种健身活动,禁止跳广场舞,也是不适用与实际的,故B错误;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既能锻炼身体,又不影响别人,故C正确;
D、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先C.
【点评】从实际的角度分析减弱噪声的几种方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7.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A.37.0℃B.37.5℃C.38.0℃D.38.5℃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①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然后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
②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解:①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
②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
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量程和使用注意事项,记住:使用前别忘了“甩一下”.
8.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夏天,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秋天,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
D.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符合题意;
C、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现象,液化放热,故C符合题意;
D、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9.小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她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
B.“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
D.“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首先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结合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得出正确选项.
【解答】解:
AB、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鸡蛋会液化为水珠,发生液化现象.此两选项均错误;
CD、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吸收热量,慢慢蒸发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选项C正确,选项D 错误.
故选C.
【点评】由生活现象判断物态变化这类题目,一定要搞清物体先后都是以什么状态出现,然后结合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来判断物态变化过程,结合题意认真分析,不可盲目判断.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解答】解:
A、烧开水时,壶嘴处喷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得到“白气”.不符合题意;
B、洒在地面上的水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现象.不符合题意;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是固态的,过一段时间变小了,是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进入空气中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分析变化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小孔成像
B.烈日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C.日食与月食的形成
D.水中倒影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①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当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烈日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日食和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12.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A.40° B.50° C.80° D.10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根据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和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时,则入射角为=40°,
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90°﹣40°=5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和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3.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花在平面镜中成像,月亮在水面成像.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物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解答】解:A、花在平面镜中成像,月亮在水平面镜中成像,这些都是光的反射现象.符合题意.
BD、坐井观天、立竿见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光学有三条重要规律,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识别生活中的光现象属于哪种情况.
14.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解答】解: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因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当铅笔以5c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2s内铅笔通过的距离s=vt=5cm/s×2s=10cm,2s后物距为40cm﹣10cm30cm,像距也为30cm,2s后铅笔与镜中的像相距30cm+30cm=60cm,故B 错误;
C、若铅笔以5c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5c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故C错误;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5.如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2.50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4.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0.1cm;
(2)末端刻度值为6.50cm,物体长度为6.50cm﹣4.00cm=2.50cm.
故答案为:2.50; 0.1.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6.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变小;介质.
【点评】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事实上把瓶内空气全部抽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法.
17.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响度相同的是甲和丙.
【考点】音调;响度.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快慢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解答】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甲和乙;甲和丙.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18.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传递信息(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填“音调”或“响度”).
【考点】声与能量;响度;声与信息.
【分析】声音的响度和物体的振幅有关,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平时可以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来提高响度,如喊话时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
【解答】解: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故答案为:传递信息;响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提高响度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