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
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
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
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
原因和意义。

1.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从“时空观
念”角度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搜集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和经济崩溃的史
实,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国
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3.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从“家国情怀”角度认
识“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①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②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概况:为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3)结果: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是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这些协议。

“真内战”的阴谋暴露
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2.全面进攻
(1)力量对比: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2)有效方针: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3)实施结果: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重点进攻
(1)时间: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2)方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结果: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
(1)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2.包办“国民大会”
(1)召开:1946年11至12月,南京。

(2)参会人员:除国民党代表外,还有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

(3)评价: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土地改革
(1)依据:1947年夏,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注意:三大战役涉及的区域位置
(1)状况⎩⎪⎨⎪⎧①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
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②1948年11月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③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傅作义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2)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七届二中全会
(1)概况: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

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2)内容⎩⎨⎧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

5.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

(2)过程⎩⎪⎨⎪⎧①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

②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国民党最终拒绝在
《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假和谈”的面目再次暴露③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原因⎩⎪⎨⎪⎧①国民党: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
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
支持。

这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②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
(2)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发掘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 152)思考点:结合具体史实,思考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提示:(1)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导致失去民心,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2)国统区经济上的崩溃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3)军事上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军事失败是直接原因。

(4)中共壮大,美援断绝是其失败的外部原因。

2.阅读(教材P 152)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的时机和意义。

提示:时机: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战争顺利发展,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陷入全面危机,各民主党派及爱国人士日益倾向支持人民革命。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意义:“五一”劳动节口号表明中国共产党将“民主联合政府”作为目标,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标志着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经成熟。

3.阅读(教材P 153)学习拓展:了解相关史实,认识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发挥的作用。

提示:中国各民主党派都成立于民主革命时期,其宗旨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些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抗战期间他们都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在维护和平、
反对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教材·读一读
1.阅读教材P148图片“《双十协定》原稿”
信息解读: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两种不同建国方针的较量,最后这个有利于人民的协定被国民党撕毁,揭示了国民党专制独裁、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巨大努力的见证。

2.阅读教材P149“历史纵横”及图片“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
信息解读: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充分说明国民党在政治统治上的严重危机,反映了在国统区形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壮大。

国统区人民掀起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3.阅读教材P149和P151两则“史料阅读”,谈谈你的认识。

信息解读:1946年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备、后备资源、外援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表明这次战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纯粹是自卫战争。

到1948年国共力量发生根本变化,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政策和战略决策的果断与英明,也反映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辨识正误·试一试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
2.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后,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
3.1946年的“伪国大”和“伪宪法”让国民党更加孤立。

(√)
4.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
5.在夺取革命全国胜利后,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

(×)
6.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
探究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命题研究]
角度1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国民党内战独裁的本质
史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①。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史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②。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③。

——1945年8月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读史
①印证了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史实
②蒋介石发起谈判的原因
③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转嫁内战责任
思考
么?
提示目的: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角度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
史料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①。

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

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

……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②。

——《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1946年1月4日)
读史
①反映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
②针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思考史料反映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是相呼应的。

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种命运的抉择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面临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要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国民党集团则坚持内战、独裁、分裂,要把中国引向黑暗。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从国共两党的性质看: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2)从国共两党对和平的态度看: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防备。

(3)从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探究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命题研究]
角度1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史料国民政府发行的大额纸币
解读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官僚资本趁机巧取豪夺,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使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思考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为什么出现这种政治、经济困局?
提示国统区经济崩溃和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国统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独裁。

角度2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史料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
解读①国民党全面进攻失败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兵力空虚,形成“哑铃”态势。

②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

思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解放战争的阶段特点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1)官员腐败,不得民心。

国民党大多官员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

(2)派系斗争,内部分散。

解放战争后期蒋桂分裂,大大影响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作战。

(3)经济崩溃,众叛亲离。

国民党实行卖国的经济政策,官僚资本的膨胀,对农民的横征暴敛,破坏了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崩溃的进程,再也无力进行战争。

(4)发动内战,背离民心。

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高涨,在此情况下,国民党首先挑起内战,伤害了国民的感情。

(5)外交失败,美援断绝。

美国虽然支持、帮助了蒋介石打内战,但又对蒋不满,没有直接参战,后期对蒋的态度又有所变化,转为支持李宗仁,迫使蒋介石下野,导致国民党内部的混乱和统治危机。

(6)中共壮大,顺乎民心。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共产党合作奋斗,组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工农联盟进一步得到巩固,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

探究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命题研究]
角度1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
史料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外界亦很难找出理由反对此种公平办法①,……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②,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同时,起草一个党内决议,由中央公布。

——《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
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6日) 读史
①由抗战时期“双减双交”土地政策过渡到平均分配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区土改的纲领性文件史料二
思考据史料简析1947年解放区的土改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赢得了解放区人民的支持,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角度2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史料决战期间,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凭着落后的小农经济,依靠相当原始的运输工具,从千里之外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保障了数百万军队展开大规模决战并赢得胜利。

——王道平、周宏雁、姜铁军著《震撼世界的大决战》读史
解放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战略决战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

思考结合教材所学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获胜的原因,谈谈你的感悟。

提示民心所向,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典例1】(2020·山东省等级考试12月模拟)影响表中1927至1928年、1949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党的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 5.8 50.8 18.7
1928年6月13.0 10.9 76.6
1949年底448.8 2.5 59.6
1956年 1 250.4 8.8 52.4
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明立意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工作中心的转移。

抓关键结合表格显示:1927年至1928年,农民党员增长比例大;1949至1956年农民党员比例下降,工人党员比例上升。

排干扰两个时间段的革命任务确实有变化,但对发展党员的阶级属性不会引起变化。

C
【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心的向背,从来在政治局势的演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去,国共
民心影响战争的胜利走向
两党的谈判只能在内部进行,处在不平等的地位,谈判的情况也无法为国人所了解,现在这些都公开出来,国共双方处在对等的地位,双方谈判的状况成为社会各阶层时刻关心的问题,甚至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人民解放军反攻取得了胜利它自然不是国民党当局所愿意看到的,而是事情长期积累和演变的结果,是客观
形势发展的产物。

强调必然性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概括材料观点,结合中国1947年的历史事实证明此观点。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审读通则
引导词“概括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结合中国的1947年的历史事实”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概括——扼要归纳;证明——判断论证
限制词时空限定——1947年;内容限定——历史事实
核心词观点
第一小问,从材料“人心的向背,从来在政治局势的演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概括出观点。

第二小问,从标注“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搜集答案。

观点:人心的向背决定着政治局势。

证明:中共方面: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同时军事上进行战略反攻。

国民党方面:经济崩溃,民心大失,军事上节节败退。

这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