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考点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全)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考考点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全)经典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如图,上瓶充满空气,下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反应),抽出玻璃片,瓶口对紧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瓶内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说明不断运动
B.当两瓶中气体颜色不再变化时,微粒停止运动
C.实验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
D.实验后,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空气中的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运动,最后两瓶中的气体颜色趋于一致,故A说法正确;
B. 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错误;
C.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变化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故C说法正确。
D. 实验后,二氧化氮占的空间变大,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2.富硒大米中的硒元素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
右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硒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中x = 18 B.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C.硒属于非金属元素D.硒原子在反应中易失去6个电子
【答案】D
【解析】
A、2+8+x+6=34,x=18,正确;
B、由图可知,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正确;
C、硒字的偏旁是石字,故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正确;
D、硒原子在反应中易得到6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错误。
故选D。
3.生活中废弃的铝质易拉罐、破铁锅、废铜线等可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A.化合物B.金属或合金C.氧化物D.非金属
【答案】B
【解析】
铝质易拉罐、破铁锅、废铜线都属于废旧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金属单质或合金,与有机物氧化物非金属无任何关系,应属于金属或合金.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废旧金属的考查,属于废旧金属回收的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4.下列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③和④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B.②和⑥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
C.①和②、⑤和⑥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③④是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③的元素属于第三周期,④的元素属于第二周期元素,故A选项错误;
B、②的元素是镁元素,⑥的元素是氧元素,故形成的化学式为MgO,故B选项正确;
C、①是稀有气体元素、②是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选项错误;
D、③是离子结构示意图,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5.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2
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氧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答案】B
【解析】
A、由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可知,8=x+6,x=2,正确;
B、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4,故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错误;
C、由汉字氧带“气字头”,不带“金字旁”可知,氧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正确。
故选B。
点睛: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及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是解题关键。
7.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
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
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在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由②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
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要明确相对稳定结构、质子数与元素种类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的判断方法。
8.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
A.酒精挥发—分子消失了
B.气体膨胀—分子间隔变大
C.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的运动,不是分子消失了,错误;
B、气体膨胀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正确;
C、桂花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
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A。
9.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则N5+的结构可能是( )
A.N5+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
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D.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能微粒N5+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属阳离子,选项A错误;
B、一个氮原子有7个质子,那么N5+中含有35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那么有34个电子,选项B错误;
C、一个氮原子有7个质子,那么N5+中含有35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那么有34个电子,选项C正确;
D、一个氮原子有7个质子,那么N5+中含有35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那么有34个电子,选项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B.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答案】A
【解析】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可知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3种元素的微粒;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
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可知①为阴离子,②为原子,③④为阳离子;由此判断:
A、元素的正化合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图示可知②所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故A说法正确;
B、它们分别是四种不同元素的微粒,故B说法错误;
C、①核内有8个质子,原子序数为8是氧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C说法错误;
D、①为阴离子④为阳离子,故D说法错误.
1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Z>X B.X和Y两种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C.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2-D.Y和Mg属于同一周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Z>X,故选项说法正确。
B、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X和Y位于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C、Z位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前面,最外层电子数应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故选项说法错误。
D、Y位于第三周期,则Y和Mg属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硒属于非金属元素B.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没有单位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14.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5.X、Y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Y都是阳离子
B.Y粒子可表示为Y2+
C.X、Y属于不同种元素
D.X、Y都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答案】D
【解析】A、当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正确;B、Y粒子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Y2+,正确;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因为X、Y的核内质子数不同,X、Y属于不同种元素,正确;D、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X、Y两种粒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结构,不是稀有气体,错误。
故选D。
点睛: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16.下列化学家中,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出元素周期表的是
A.道尔顿 B.拉瓦锡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
【答案】D
【解析】
A、道尔顿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论.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测定了空气的组成.C. 侯德榜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 D.门捷列夫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首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选D
17.“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其长短仅相当于l纳米左右(1纳米=10-9米)。
它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外做功。
下列关于分子机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肉眼能直接观察到分子机器
B.分子机器驱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分子机器的驱动不需要能量
D.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相同
【答案】B
【解析】A、由题可知:“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是说该机器很小,跟分子一样属于纳米级的,并没有标明能直接观察到分子;B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子机器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物质的结构改变,所以物质的种类改变,是化学变化;C. 分子机器的驱动需要能量:电能、光能;D. 由题中信息可知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不相同;选B
18.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中不但描绘了一个如画的意境,也从化学角度说明了
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很小D.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故选B
19.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锰酸钾D.液态空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是离子化合物,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液态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包含液氧,而液氧是由氧分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20.以下事实,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海绵能吸水 B.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中有无数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
B. 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通过加压减小分子间的间隔,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
C. 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此选项正确;
D.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是因为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当二者混合时,一部分分子填充了另一种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此总体积会减少,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反过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会总结分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