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新上海版九年级下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新上海版初中化学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 海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C. “西气东输”输送的是液化石油气
D.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由氧气和氮气两种气体组成的
【答案】A
【解析】解:A、金属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以及因冶炼金属而消耗的能源,还对环保有一定好处,此选项中的说法正确.
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应是水,氯化钠只是其中的一种溶质,故此选项错误.
C、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天然气,不是液化石油气,故此选项错误.
D、空气中氧气与氮气含量较高,除此以外还含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只有氧气与氮气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 A
2.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 铝合金表链
B. 紫砂壶
C. 手机塑料外壳
D. 真丝围巾
【答案】C
【解析】 A、钛合金表链使用的材料是钛合金,钛合金是金属合金,属金属材料;
B、紫砂壶是由陶土等材料制成,陶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手机塑料外壳的材料是塑料,是较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D、真丝围巾是由真丝(蚕丝)制成,真丝属于天然纤维;
3.关于“蜡烛及其燃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蜡炬成灰泪始干”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 蜡烛中含有的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燃烧产物中只有水属于氧化物
D. 石蜡和太阳能都属于化石能源
【答案】B
【解析】 A、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中含有的碳元素,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和水,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太阳能属于新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4.中国正在准备建设空间站,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水电解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溶液均采用 K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这套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不可以循环使用
B. 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太阳光
C. 燃料电池水电解系统中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作为燃料使用
D. 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 KOH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答案】A
【解析】 A、既是某个反应反应物,也是某个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这套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光电转换器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才能作用,由图示可知,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属于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料电池水电解系统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为燃料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纯水几乎不导电,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 KOH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就是将易溶物质变成难溶物质使其从溶液中析出
B. 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作燃料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
C. 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D. 饱和溶液就是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不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答案】C
【解析】 A、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是将易溶物质从溶液中转化为晶体使其从溶液中析出,而不是变成难溶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饱和溶液就是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不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C.电解水生成气体D.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
A. \ A
B. \ B
C. \ C
D. \ D
【答案】A
【解析】 A.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应该减少,故 A错误;
B.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开始氯化钠的质量增加,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全,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故 B正确;
C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 1:2,由图可以看出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 3:6= 1:2,故 C 正确;
D .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不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 D 正确; 故选 A 。

7.归纳与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完全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答案】C
【解析】 A .水属于纯净物,红磷属于单质,故 A 错误;
B . H_2O 中的“ 2”表示 1个 H_2O 分子中有 2个 H 原子,故 B 错误;
C .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故 C 正确; D
.区别硬水与软水应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为软水,浮渣多的为硬水,故 D 错误; 故选 C 。

8.下表中对部分知识的归纳有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答案】C
【解析】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
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故 A正确;
B.人体缺铁易引起贫血,缺乏维生素 C会引起坏血病,故 B正确;
C.汽油去油污利用的是相似相溶远离,洗涤剂去油污利用乳化作用,原理不同,故 C
错误;
D.淡化海水采用蒸馏法,海水晒盐采用蒸发法,故 D正确;
故选 C。

9.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人类利用的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 综合开发利用风力发电,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C. 太阳能是一种长效机制的清洁能源
D. 氢能源燃烧没有污染,被誉为最清洁的能源
【答案】A
【解析】 A、人类利用的能源不一定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太阳能、风能等,
故选项说法错误。

B、风能无污染,综合开发利用风力发电,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太阳能无污染,是一种长效机制的清洁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能源燃烧生成水,没有污染,被誉为最清洁的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10.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
成的一种新型燃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 用石油加热炼制可以得到汽油
C.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D. 用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可以制得乙醇
【答案】A
【解析】解: A、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属于混合物,故 A错误;
B、石油分馏可以制得汽油,故 B正确;
C、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故 C正确;
D、乙醇可以使用粮食发酵法制得,故 D正确.
故选 A.
11.长征 5号运载火箭中采用了液氢 -液氧发动机。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与气态相比,液氢和液氧的分子间隔更小,节约空间
B. 汽化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都是可燃物
C. 燃烧反应的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D. 氢气、氧气经液化后,其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
【解析】
12.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

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 溶质质量增加
B. 溶剂质量减少
C. 溶液质量不变
D. 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答案】B
【解析】 A.加压后,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 A错误;
B.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故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小,故 B正确;
C.加压后,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质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减少,故 C错误;
D.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 D
错误;
故选 B。

13.提倡“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A. 减少个人经济开支
B.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 减少固体垃圾
D. 移风易俗
【答案】B
【解析】解: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森林能够改良气候,降低空气温度,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等,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贺卡、一次性筷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因此我们要“免赠贺卡”、“不用一次性筷子”,以节约木材,进而保护森林.可见 C符合题意.
故选: B.
14.下列物品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 蚕丝棉被
B. 纯棉内衣
C. 腈纶手袋
D. 铝质易拉罐
【答案】C
【解析】 A.蚕丝属于天然纤维,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A错误;
B.纯棉属于天然纤维,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B错误;
C.腈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 C正确;
D.铝质易拉罐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故 D错误;
故选 C。

15.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太阳能、水能、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B. 风中夹带着大量的沙尘,故风能不属于绿色能源
C. 氢弹利用的就是聚变在瞬间释放的能量
D. 氢气无污染、热值大,在汽车和燃料领域已被广泛应用
【答案】C
【解析】 A.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 A错误;
B.风能是绿色能源,应大力开发利用,故 B错误;
C.氢弹利用的就是聚变在瞬间释放的能量,故 C正确;
D.氢气无污染、热值大,但制取成本高且不易贮存是氢气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故 D错误;
故选 C。

16.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对该海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因为石油泄漏会污染海洋,所以应禁止开采海底石油
B. 可以用燃烧法处理泄漏的石油,既快速又无污染
C. 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D. 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可以无节制的使用石油资源
【答案】C
【解析】解: A.石油泄漏会污染海洋,但是不能禁止开采海底石油,故 A错误;
B.用燃烧法处理泄漏的石油,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故 B错误;
C.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故 C正确;
D.过度开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不能无节制的使用石油资源,故 D错误;
故选 C.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
17.(1)其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

17.(2)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小红应将易拉罐放入________。

17.(3)收集容器________(选填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或者“其他垃圾。


【答案】\ ABD
【解析】属于有机物的是塑料瓶、泡沫饭盒、旧衣服,故填: ABD;
【答案】可回收物
【解析】应将易拉罐放入可回收物,故填:可回收物;
【答案】可回收物
【解析】收集容器是可回收物,故填:可回收物。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
碳酸氢钙: CaCO_3+ CO_2+ H_2O= Ca(HCO_3)_2。

【提出问题】向 NaOH溶液里通入一定量 CO_2,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
(1)在 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 CO_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在 NaOH通入过量 CO_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 CO_2+ H_2O=
2NaHCO_3。

(3)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 Na_2CO_3;猜想二:溶质为 NaHCO_3。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__(填化学式)。

【设计实验】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理由是________。

【反思应用】同学们回忆起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如果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
入二氧化碳,会看到________现象。

【答案】【查阅资料】\ CO_2+ 2NaOH=\ Na_2CO_3+ H_2O, 【提出猜想】\ Na_2CO_3、\ NaHCO_3, 【设计实验】(2)有白色沉淀生成, (3)一, 【讨论交流】碳酸钠溶液与碳
酸氢钠溶液都是碱性溶液, 【反思应用】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
【解析】【查阅资料】在 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 CO_2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
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_2+ 2NaOH= Na_2CO_3+ H_2O。

故填: CO_2+ 2NaOH= Na_2CO_3+ H_2O。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 Na_2CO_3;猜想二:溶质为 NaHCO_3;
猜想三:溶质为 Na_2CO_3和 NaHCO_3。

故填: Na_2CO_3和 NaHCO_3。

【设计实验】
(1)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酚酞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2)另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 CaCl_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_3+ HCl= NaCl+ H_2O+ CO_2\uparrow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液都是碱性溶液。

故填: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碱性溶液。

【反思应用】
如果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和水,溶液变浑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
故填: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

19.(1)在 2018春晚展示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宋是一款纯电汽车,它在行驶过
程中由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最终转化为机械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可
能会永远告别如________,________等汽车尾气的污染。

19.(2)在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中,在一定条件下锂和硫化亚铁 (FeS)反应生成硫化锂
和铁,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反应前硫元素和铁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________。

19.(3)基于“保护行人“以及降低微剐蹭亊故的损失等目的,国产能源汽车的前后保险杠依然采用塑料制成。

主要是利用了塑料()的物理性质。

A质地较软
【答案】化学, 电, \ CO, 烟尘
【解析】纯电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终转化为机械能,在不久的
将来,中国人可能会永远告别如CO、烟尘、氮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等汽车尾气的污染。

【答案】\ 2Li+ FeSdfracundersetLi_2S+ Fe, \ -2价、\ + 2价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锂和硫化亚铁 (FeS)反应生成硫化锂和铁,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Li+ FeS\dfrac\undersetLi_2S+ Fe,反应前硫元素和铁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2价和
+ 2价;
【答案】A, C
【解析】基于“保护行人“以及降低微剐蹭亊故的损失等目的,国产能源汽车的前后保
险杠依然采用塑料制成。

主要是利用了塑料质地较软的物理性质。

在保险杠的后面安装的防撞钢梁,主要起到了在外界冲击力比较大时,防护车身的作用,该作用主要利用钢的强度高,硬度大性能。

20.Ⅰ.如图甲为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_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加热固体 NH_4HCO_3或固体 NaHCO_3也都能产生 CO_2气体,化学方程式分
别是:
① NH_4HCO_3\overset \Delta =\!=\!=NH_3\uparrow +H_2O+CO_2\uparrow ;②
2NaHCO_3\overset \Delta =\!=\!=Na_2CO_3+H_2O+CO_2\uparrow。

某同学选择装置 A与反应②制取 CO_2,不选择反应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用等质量的 CaCO_3和 NaHCO_3固体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备 CO_2气体,得到气体较少的是________(选填“ CaCO_3”或“ NaHCO_3”)。

20.Ⅱ.有两瓶标签模糊的白色固体分别为 Na_2CO_3和 NaHCO_3,探究小组设计了图
乙鉴别实验。

(4)实验中观察到沾有无水硫酸铜的棉花球变蓝,则可判断固体 b为________(选填“ Na_2CO_3”或“ NaHCO_3”)。

20.(5)烧杯 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烧杯 D 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B, \ CaCO_3 + 2HCl =!=!= CaCl_2+H_2O + CO_2uparrow
【解析】(1)实验室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
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选 B;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_3 + 2HCl =\!=\!=
CaCl_2+H_2O + CO_2\uparrow;
故答案为: B; CaCO_3 + 2HCl =\!=\!= CaCl_2+H_2O + CO_2\uparrow。

【答案】(2)产生氨气,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解析】(2)加热固体 NH_4HCO_3或固体 NaHCO_3也都能产生 CO_2气体,化学方程式分别是:① NH_4HCO_3\overset \Delta =\!=\!=NH_3\uparrow +H_2O+CO_2\uparrow ,② 2NaHCO_3\overset \Delta =\!=\!=Na_2CO_3+H_2O+CO_2\uparrow,某同学选择装置
A与反应②制取 CO_2,不选择反应①的原因是产生氨气,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
不纯;
故答案为:产生氨气,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答案】(3)\ CaCO_3
【解析】(3) CaCO_3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 \dfrac12100 \times100\%=12\%, NaHCO_3
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 \dfrac1284 \times100\%=14.3\%,则等质量的 CaCO_3和 NaHCO_3
固体中含碳元素的质量: CaCO_3 \lt NaHCO_3,用等质量的 CaCO_3和 NaHCO_3固体
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备 CO_2气体,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得到气体较少的是
CaCO_3;
故答案为: CaCO_3。

【答案】(4)\ NaHCO_3
【解析】(4)用酒精灯加热温度达不到 1744 ^\circ C,碳酸钠不分解,当温度达到 100 ^\circ C时,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实验
中观察到沾有无水硫酸铜的棉花球变蓝,则可判断固体 b为 NaHCO_3;
故答案为: NaHCO_3。

【答案】(5)无变化, \ CO_2+Ca(OH)_2 =!=!=CaCO_3downarrow+H_2O
【解析】(5)用酒精灯加热温度达不到 1744 ^\circ C,碳酸钠不分解,所以烧杯 C中观
察到的现象是无变化;当温度达到 100 ^\circ C时,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
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烧杯 D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
为 CO_2+Ca(OH)_2 =\!=\!=CaCO_3\downarrow+H_2O;
故答案为:无变化; CO_2+Ca(OH)_2 =\!=\!=CaCO_3\downarrow+H_2O。

21.(1)甲同学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资料】 CaCl_2、 NaCl的溶液是中性, Na_2CO_3溶液显碱性。

【实验探究一】确定甲、乙同学上述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

(2)取甲所得溶液少许,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
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1.(3)取乙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
溶质是________。

(写化学式)
21.【实验探究二】确定甲、乙同学上述实验所得溶液混合后的成分。

(4)甲、乙同学把上述实验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
白色沉淀生成。

该白色沉淀是________(写化学式)。

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21.【提出猜想】
(5)甲同学猜想 NaCl;乙同学猜想: NaCl、 CaCl_2;丙同学猜想: NaCl、 CaCl_2、HCl;
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交流讨论】
(6)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答案】(1)\ Ca(OH)_2+ 2HCl=\ CaCl_2+ 2H_2O
【解析】(1)甲同学实验中所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_2+ 2HCl= CaCl_2+ 2H_2O。

【答案】(2)\ CaCl_2、\ HCl
【解析】(2)取甲所得溶液少许,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甲所得溶液显酸性,
则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氯化氢;故答案为: CaCl_2、 HCl;
【答案】(3)\ NaCl、\ Na_2CO_3
【解析】(3)取乙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乙所得溶液显碱性,
则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故答案为: NaCl、 Na_2CO_3;
【答案】(4)\ CaCO_3
【解析】(4)甲、乙同学把上述实验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
色沉淀和氯化钠;故答案为: CaCO_3;
【答案】(5)\ NaCl、\ Na_2CO_3
【解析】(5)碳酸钠恰好与氯化钙和氯化钠反应,则甲同学猜想 NaCl;氯化钙过量,
则乙同学猜想: NaCl、 CaCl_2;碳酸钠不足,则丙同学猜想: NaCl、 CaCl_2、 HCl;
碳酸钠过量,则我的猜想是 NaCl、 Na_2CO_3;故答案为: NaCl、 Na_2CO_3;
【答案】(6)丙, 有盐酸就不可能产生碳酸钙沉淀, 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6)我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有盐酸就不会有白色沉淀;实
验证明我的猜想,即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
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碳酸钙生成,则我的猜想成立。

22.(1)下列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填序号)。

22.(2)锂 (Li)电池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

下列为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
某些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与锂原子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2.(3)锂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锌,它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锂 (Li_2SO_4)和一种可燃性
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A. 氢能
B. 核能
C. 石油
D. 风能
【答案】C
【解析】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填: C。

【答案】\ A
【解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锂原子的最外层有 1个电子,与 A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个电子变成阳离子;故填:A;
【答案】\ 2Li+ H_2SO_4= Li_2SO_4+ H_2uparrow
【解析】锂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锂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Li+ H_2SO_4=
Li_2SO_4+ H_2\uparrow ;
故答案为:(1) C;(2) A;(3) 2Li+ H_2SO_4= Li_2SO_4+ H_2\, \uparrow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23.(1)将 A中制得的氧气依次通过如图中 B\rightarrow E装置。

① 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实验开始,先通一段时间氧气,合上 C装置电源开关,在电火花作用下 O_2会转化
为 O_3,该反应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探究二臭氧含量的测定
23.(2) D中的反应原理为:,当 E中出现
________现象时,可知 D中反应完全。

23.(3)从安全、环保角度看,上述装置不足之处是________。

23.(4)若 D中生产碘 12.7mg,则理论上应吸收 O_3________ mg。

探究三影响臭氧分解的因素
O_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某浓度的 O_3在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t)如下表
所示。

23.(5)①分析表中数据,臭氧的分解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②据表推测 O_3在下列条件下分解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a、 20^\circ C 、 pH= 3.0
b、 30^\circ C 、 pH= 4.0
c、 50^\circ C 、 pH= 6.0
③臭氧在水中分解是臭氧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过氧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答案】(1)吸收水蒸气, 化学
【解析】(1)( 1)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 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
② O_2转化为 O_3,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2)品红溶液褪色
【解析】(2)品红溶液为红色,遇强氧化剂(如 O_3)会变为无色,而 D中 2KI+ O_3+ H_2O= 2KOH+ I_2+ O_2,故当 E中出现品红溶液褪
色现象时,说明 D中已经完全反应,臭氧进入了 E中,使品红褪色;
【答案】(3)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3) O_3常用于消毒等,但浓度超标时对人体有毒副作用,故未反应的臭氧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故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4)\ 2.\ 4
【解析】(4)解:设理论上应吸收 O_3的质量为 x
2KI+ O_3+ H_2O= 2KOH+ + 2+ O_2
48 254
x 12. 7mg
\dfrac48254= \dfracx12.7mg x= 2.4m g
【答案】(5)\ pH, 温度, \ cba, \ \ O_3+ H_2O= H_2O_2+ O_2
【解析】(5)①由图可知,在 pH一定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某浓度的 O_3在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越短,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 pH越
大,某浓度的 O_3在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越短,故臭氧的分解速率与温度、 pH 有关;
②由①可知,温度越高、 pH值越大,臭氧分解速率越快,故分解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cba;
③臭氧在水中分解是臭氧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过氧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_3+ H_2O= H_2O_2+ O_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