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汤菊香代海芳张志勇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0年第12期
关键词:专业认证;教育实践;评价体系;专业特色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于2017年10月26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仅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更需加强教育实践教学,减少师范毕业生的从业适应期。

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范生还需要加强本专业的教育实践训练,因此,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虽然大部分生物科学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教育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基本功不扎实;指导教师人手不足;教育实践的标准不明确;考核走过场;不注重学科专业特点等。

一些师范院校老师指出这些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缺失。

关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得并不多。

因此,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的构建是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的关键。

一、现状分析
在师范专业认证过程中,质量评价包括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教学);认知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如师德师风、教育情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师德养成与合作意识评价):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客观检测与学生自我评价)。

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践应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具有专业特点的实践评价标准,同时,由于生物科学的专业特点,实践标准应兼顾学术性与师范性。

但不难发现,目前,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范院校对学术性和师范性哪方面应更强一些还有争论,哪方面更强体现在教育实践标准上,就是时间和内容安排以及考核标准等。

因此,可以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中突出专业特色。

国内学者关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培养模式构建的角度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行研究;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等角度结合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

因此,可结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和高师院校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教育实践评价体系。

二、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构建
(一)明确教育实践理念
由于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明显区别,如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故教育实践应充分体现“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

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生物科学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生物学教师为目标,为使生物师范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应在教育实践中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二)构建教育实践评价标准
通过设立具体而明确的实践评价标准和指标,引导实践者将教育实践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应用。

1、实施多元化的教育实践评价。

首先,教育实践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育实践质量的评价需要教学活动的相关者都参与进来,其评价主体应包括实践基地、高校、教师、实践者及实践对象等,因此,应加强高校与实践基地、当地学校、地方政府的联系,多方面了解需求。

其次,是教育实践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是多方面的,为保证实践质量,防止流于形式的实践,可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很多生物师范生不愿从事生物学教学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应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价是利用有关人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1]。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既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如每天练多少字,实践期间做多少份PPT,录几节课等,也需要对其质量进行评价。

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直接评价是根据评价的直接感受进行,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或指导教师,间接评价是指通过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同伴、指导教师、实习对象等。

定向评价与非定向评价相结合。

定向评价是指带有明显的方向性、目的性的评价。

非定向评价,即随机性的教育实践评价。

2、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实践评价标准。

因为教育实践评价标准不仅要让实践者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而且要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对经验进行反思、实践,养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进行专业判断的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实践目标及体验分为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及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总体看来,教育实践目标较为笼统,且不具有学科特点。

如可以细分为教学技能训练评价标准、教育见习评价标准、教育实习评价标准。

观摩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可以细化为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

研究教育實践可以细化为教育研究、专业研究等。

只有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才能反映实践教学的真实情况,因此,各专业应制定适合本专业的评价标准,体现专业特色。

生物科学专业具有显著的学科特点,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突出学科性和专业性,从多方面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生专业情感教育。

3、建立多渠道的教育实践评价反馈机制。

反馈是评价方与被评价方之间的信息通道[2],如果没有有效的反馈,评价就失去其原有的价值,通过反馈的信息,使评价成为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而在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有效的反馈能够真实反映教育实践活动中影响实践质量的因素,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机制是提升教育实践质量的保障,同时,也能提高实践效果。

通过包括师范院校、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学校等三方的反馈,充分体现以产出为导向,同时反馈的三方可进行领导、学生、同行等多个渠道的反馈,特别要注重毕业生就业学校的全方位反馈。

通过多方反馈,实现质量反馈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反馈、全力整改的动态闭环评价模式,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3]。

(三)完善教育实践管理制度
建立每一个环节教育实践过程的制度,是保证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在实践前,应提出明确要求,制订出较具体、且具操作性的实践计划。

实践计划要经过组内讨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需通过院系及学校的严格审核。

设定计划要详细,如一周进行的实践,应将计划具体到每天,3周以上的实践,应将计划具体到每一周。

实践中设置严格监督管理制度,监督可以分为指导教师、班级、组内等不同层面的监督,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是由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组成的,如师范生技能训练系列、微格教学、中学生物学实验实践、教育见习及教育实习等。

因此,要求形成指导教师团队,对指导教师的資格要严格考察。

每个实践环节实行专人负责制度,每个环节的指导教师要熟悉实践环节计划、评价标准、专业特色等。

三、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提高生物师范生的专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物师范生招生困难,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而且我国大部分地区,生物学不是中考必考课程,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兴趣也随之降低,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如,进行教学论学习时,通过师德教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从业荣誉感;进行生物学实验实践时,通过先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先人的主要贡献,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二)加强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
现在许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学生由于考研、找工作等压力可能会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但如果形成评价体系,就形成了督导、实习基地、学校、同伴等多方评价主体,也就加强了教育实践的约束力
度,从而规范了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

规范的评价体系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都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指导的准确性,如在三笔字训练由书法老师指导、普通话训练由口语老师指导、教育见习及实习由师范院校和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共同承担等,这样既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指导的专业性。

(三)持续改进生物师范生的教育实践
规范的评价体系,要求教育实践环节要做到持续改进,如新的实践理念的形成,实践制度的完善,在评价标准中突出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方进行持续改进,从而推动师范生培养的持续发展,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专一性人才。

(四)体现“产出导向”
师范生专业认证明确提出“产出导向”,规范化的评价体系,符合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如设置的评价主体体现社会的需求、评价反馈机制由师范院校、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学校三方面的反馈等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好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产出导向。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满足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缩短师范生的就业适应期,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教育实践训练,保障实践效果,需构建生物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体现产出导向,以适应师范生专业认证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