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魂断蓝桥的几个关键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魂断蓝桥》的几个关键词
英国影片《魂断蓝桥》讲述了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芭蕾舞演员玛拉和陆军上尉罗伊一见钟情,却因为贫困的无奈,命运的捉弄,一个被迫沉溺,一个杳无音讯,终有一天意外重逢却难长相守。

影片中的对话大多精练而含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及心理活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几段经典的对话中,“defeatist——失败主义者”和“goodbye——再会”这两个词数次出现,是解读人物和故事的关键词,另外,影片本身的片名“Waterloo”,也因其特定的引申含义为影片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一、Waterloo——滑铁卢
《魂断蓝桥》的英文名很朴素,就是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大桥”。

但是,就是这个名字,透露了故事的玄机。

“滑铁卢”是比利时中部的一个城镇,发生在这里的“滑铁卢战役”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1815年,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展开苦战。

英军的威灵顿公爵在普鲁士军队的增援支持下,率领军队大胜拿破仑。

此战以后,拿破仑一蹶不振,最后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

影片中的“滑铁卢大桥”位于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正是为了纪念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的胜利而修建的。

因为这一典故,“滑铁卢”在英语中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名,而具有了双重的引申含义。

它既可以用来指“惨重的失败或毁灭性的冲击(尤指在一段时期的成功以后)”,也可以用来指“失败或毁灭的原因;祸端”。

由此可见,导演或编剧选取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暗示观众:在短暂的甜蜜以后,这段爱情必然要以悲剧告终。

其次,是因为在影片中,滑铁卢大桥和滑铁卢车站是贯穿始终的两个重要场景,它们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喜与悲,生与死。

在滑铁卢大桥上,玛拉和罗伊初次相遇,一见钟情,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滑铁卢车站,玛拉放弃演出赶来见罗伊最后一面,却还是没能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

茕然独立的玛拉眼看着火车渐行渐远,心中幸福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同样也是在滑铁卢大桥上,导演用一名男子的画外音:“你好,今晚天气不好,是吗?此刻晴朗点,好些了,散散步怎么样?”和玛拉茫然空洞的一个表情和转身,含蓄地交代了她的沉溺。

而影片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刻,仍然是在滑铁卢车站,前来接客的玛拉在一拨刚下火车的士兵中,竟然看见了她以为早已阵亡的罗伊。

恍若隔世的重逢让玛拉喜极而泣,又痛苦万分。

在影片的结尾,玛拉又一次来到滑铁卢大桥上,她毅然毅然地走向了迎面驶来的卡车,为自己和罗伊无望的爱情画上了永远的句号。

一声扎耳的刹车声以后,是玛拉的吉祥符掉落在车轮隔壁的特写。

小小的吉祥符静静地躺在滑铁卢大桥的桥面上,恍如在无言地诉说:没有什么能够招架得了“滑铁卢”带来的悲剧性宿命。

(更多最新电影新剧尽在
二、defeatist——失败主义者
在影片的对话中,“defeatist—失败主义者”这个词前后出现了三次,它成心无心地提示观众:玛拉是一个“失败主义者”。

在影片的开始,当玛拉和罗伊在防空洞躲避空袭时,得知罗伊第二天就要奔赴战场,她黯然道:
M:Oh,I’m sorry.This hateful war.(噢,真遗憾,可恶的战争。

)
R:Yes,I suppose it is.Yet there is,I don’t know,acertain amount of excitement about it too.Around the comer ofevery second the fascination of the unknown.We’re bothfacing it tiffs instant.(是的,我想是的,不过我不知道,战争也有令人兴奋的地方。

即未来临的每一刻都有迷人的未知。

咱们立刻就要面对这种未知。

) M:Oh,we face the unknown in peacetime,too.(和平时期,我们也面对这种未知。

)
R:You’re rather matter-of-fact,aYen’t you?(你相当现实,是不是?)
M:Yes,you’re rather romantic,aren’t you?(是的,你很浪漫,是不是?)
面对战争的未知性,玛拉表现出的是忧虑,而罗伊却似乎还有着一点点期待。

一个“现实”,一个“浪漫”,两人的性格从一开始起就形成鲜明的反差。

难怪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罗伊就用“失败主义者”来形容玛拉。

R:Well,it struck me as curious ever since I met you,youknow.from that very early moment ages ago……that you’re soyoung,so lovely and so……deleatist,I mean you,you don’tseem to eXpect much from life.(好吧,一见到你,你知道,从恍如数年以前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你很独特……你很年轻,很可爱,而且很……失败主义似的……我是说,你似乎对生活期望不多。

)
在罗伊的眼里,玛拉尽管年轻貌美,却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希望。

“失败主义者”一词道出了她性格中的最大弱点,也恍如一语成谶,预言了她不幸的结局。

尽管两人都没有奢望能够再见,但第二天还是出现了小小的奇迹。

罗伊的假期意外地延长了,于是他又一次出现在玛拉的视线里。

大雨中,两人好似久别重逢,紧紧相拥,罗伊用不容质疑的热烈口吻向玛拉发出了求婚:
R:No,you won’t have time for that.(不,你没时间了。

)
M:For what?(没时间干吗?)
R:For hesitating.No more hesitating to you.(没时间犹豫。

你没法再犹豫了。

) M:No?(没法?)
R:No.(是的。

)
M:Well,what am I going to d0 instead?(那么,我该干嘛?)
R:Going to get married.(准备结婚。

)
罗伊突如其来的求婚,让玛拉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

在这里,两人的对话非常简洁明快,
罗伊的斩钉截铁,玛拉的疑问,体现了前者的热情执着,后者的优柔寡断。

R:We’re going to be married.It’s you.It’ll never beanyone else.(咱们准备成婚。

只能是你,决不是他人。

)
M:But how can you tell that?(你怎么那么肯定?)
R:Now listen,darling.None Of your quibbling.None Of your questioning.None Of your doubts.This is positive.yousee?This is affirmative,you see?This is final.you see?You’re going to marry me,you see?(听着,亲爱的。

不准含糊其辞,不准疑问,不准怀疑。

这是明确的,懂吗?这是肯定的,懂吗?这就定了,懂吗?你要嫁给我,懂吗?)
M:I Bee.(我懂了。

)
整段对话中,玛拉一直在“含糊其辞”,在“疑问”、在“怀疑”,罗伊则想用自己的“明确”、“肯定”,和“一捶定音”来打消她的顾虑。

强有力的排比句式,一针见血的两组形容词,使罗伊的乐观踊跃、不可战胜的性格与玛拉悲观、现实犹疑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两人的亲事顺利取得了罗伊的伯父也是上校的准予时,玛拉表现出来的仍是不自信和怀疑。

M:It’s too easy,I’m frightened.(太顺利了,我有点怕。

)
R:Ha ha ha!Defeatist!(哈,哈,哈!失败主义者!)
罗伊又一次想到了“失败主义者”这个词。

若是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玛拉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她这种悲观的性格。

至此,影片中浪漫的爱情,痛苦的甜蜜达到了顶峰,随后,故事逐渐转喜为悲。

首先是两人未能如愿于当天在教堂结婚。

然后是罗伊提前开拔,玛拉却没能及时赶到车站送行。

不久,玛拉就从报纸上读到罗伊阵亡的消息,失业带来的贫困加上痛失爱人的打击使她一病不
起。

病愈之后,为了报答好友凯蒂为自己作出的牺牲,为了生存,玛拉也不得不以出卖自己为生。

然而更为可悲的是,在滑铁卢车站,玛拉和罗伊意外重逢。

当罗伊不改初衷,立即提出结婚的请求时,玛拉肝肠寸断,欲哭无泪。

在凯蒂的鼓励下,怀着对生的渴望和对罗伊的爱,玛拉终于鼓起勇气,跟随着罗伊来到了他的苏格兰老家,希望能抓住失而复得的幸福。

但是,在欢迎两人归来的家庭宴会上,罗伊又一次在玛拉眼中看到了“失败主义”。

R:No doubts?(没有丝毫怀疑?)
M:No.(是的。

)
R:No reservation?(毫无保留?)
M:No.(是的。

)
R:No defeatism?(不是失败主义?)
M:No.(是的。

)
R:Darling,every once in a while,I see fear in your eyes.Why?(亲爱的,我时不时能在你眼中看到恐惧,为什么?)
在罗伊的追问下,玛拉的肯定回答一声比一声牵强,她无法掩饰自己的恐惧和不安。

当罗伊的叔父,一位和善的老人无意中对玛拉谈起他们家族的荣誉和勋章时,玛拉陷入了更深的沉默和挣扎。

她彻底意识到一旦人们知道了自己的过去,会给罗伊和他的家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她不愿,也不能让罗伊受到如此的玷污。

爱情固然神圣,但又如何能抵挡得了世俗的陈规?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玛拉选择了逃避。

捉弄人的命运,失败主义者的性格,注定使她成为悲剧的主角。

三、goodbye——再会
除了“失败主义者”,“goodbye——再会”是影片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蕴涵着丰硕的潜台词。

玛拉和罗伊在第一次约会后,分手前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R:Nothing to do about it,is there?(不能再做什么了没,是吗?)
M:Nothing,except to say goodbye.(是的,除了说再见。

)
R:I suppose so.(我想也只能如此了。

)
M:Good-bye.(再见)
R:Good-bye,Myra dear.(再见,亲爱的玛拉。

)
M:Good-bye,Roy.(再见,罗伊。

)
R:Keep well.(多保重。

)
M:Yes,you too,keep well.(好的,你也是,多保重。

)
R:Nothing can happen to me.Your lucky charm will seeto that.(我不会有事的,你的吉祥符会保佑我的。

)
M:I hope it will,I pray it will.Good-bye.(我希望它会,我祈祷它会的,再见!) R:Good-bye.Please leave me first.(再见。

你先进去。

)
在这段很短的对话里,一个“再会”两人竟来回说了六遍。

即即是乐观的罗伊也有些不甘愿的意识到:今日一别,或许就是永诀。

战争眼前,爱情没有未来。

恍如静水深流,简单的用词,克制的情感,却足以转达出两人此刻心里的波澜。

纵有千般不合,万般无奈,能说的也只有一声“再会”。

而在影片的最后,在玛拉和罗伊的最后一次对话中,“goodbye”一词更是在玛拉的无语凝噎中道出了她心里的万语千言。

在罗伊的家庭宴会以后,陷于失望境界的玛拉悍然不顾地冲到罗伊母亲房间,告知了她自己打算永远离开,再不出现。

她唯一的请求就是不要让罗伊知道真相,她不忍心让他因此而受伤害。

一出罗伊母亲的房间,玛拉就碰着了方才上楼的罗伊,俩人最后一次牢牢相拥。

R:Good night,darling.(晚安,亲爱的。

)
M:Goodbye,darling.(再见,亲爱的。

)
R:Why goodbye when it’s only till morning.(早上马上就要见面了,为何说再会?)
M:Because every parting from you is like a little eternity.(因为,每一次与你分离都好像是一次小小的永别。

)
R:That’s the way I feel,too.(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
M:Goodbye.(再见。

)
R:Goodbye,little old sentimentalist.Tomorrow,all day toourselves.(再见,多愁善感的小家伙。

明天,一整天都是我们的。

)
M:Yes,my love.(是的,亲爱的。

)
当不明就里的罗伊温柔地道出了“晚安”,以为还有幸福的明天可以继续,去意已决的玛拉说出的却是“再会”。

在英文中,若是只是晚上分开而第二天就可以见,习惯上说“晚安”,通常只有在较长时间的分离前才彼此互道“再会”。

面对罗伊的不解,泪眼朦胧的玛拉给出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解释:“因为,每一次和你的分离都恍如是一次小小的永别。

”今日的“再会”就是明天的永别,玛拉一语双关,把她的辛酸、无奈和悲伤全都浓缩在这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中。

四、结语
语言和对话是塑造文学人物形象的有力武器,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尤其“应当通过语言、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在电影《魂断蓝桥》中,从片名到剧中的对话,尤其是“失败主义者”和“再会”这两个词所表达的言外之意,都充分表现了导演和编剧的匠心,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足够的铺垫。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凝练的语言和准确含蓄的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