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述
202311264这个季节也可能伴随饲草和饲料质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了羊只的健康状况。
2.2 易感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包括羊、牛、猪、鹿等,其中以羊和山羊最为容易受到感染。
山羊更容易染病,且绝大部分呈急性型,起病较急,症状严重,极易快速死亡;绵羊发病概率较山羊低,且病情较轻,致死率相对较轻,但病羊常成为临床带毒者;按月龄分,羊只8月龄以下因为抵抗力弱,更易感染且死亡率高,最高能达到100%。
2.3 传播特点
2.3.1 直接接触传播
小反刍兽疫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和皮肤等途径传播给健康的动物。
因此,当感染羊只与健康羊只共同生活、饲养时,病毒可以通过亲密接触迅速传播,扩大疫情规模。
2.3.2 呼吸道传播
病毒可通过飞沫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进行呼吸道传播。
当感染的动物咳嗽、打喷嚏时,携带病原体的飞沫将被健康的动物吸入,从而导致感染传播。
2.3.3 水源感染
小反刍兽疫病毒可以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饮水源中,当健康动物饮用被污染的水时,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
2.3.4 饲料污染
如果感染动物的饲料受到病毒的污染,当健康动物食用污染物时,也会导致病毒的传播。
3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是羊小反刍兽疫的最典型表现,具有极高的致病性和死亡率。
大多数的羊只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呈现最急性发作,尤其是日龄较小的养殖感染该病的症状表现也更加严重,且疾病潜伏期比较多,一般在几个小时内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症状。
高热是最急性型的典型特征,体温可达40~42 ℃,感染羊只常出现精神状态下降、厌食甚至拒食的情况,眼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加,甚至结膜水肿、角膜浑浊,并且伴随着干咳、喷嚏、呼吸急促等,且口鼻伴有“哼哧”声音,心跳可达100次/min;另外,还有的病羊会出现腹泻、水样便、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抽搐、肌肉震颤、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羊还会在前期有便秘的情况,后期发生急性腹泻的情况等。
如果是妊娠期母羊患上该病,往往出现流产现象。
3.2 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通常是在疫情中的普遍表现,临
床症状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潜伏期一般在3~5 d,一开始也是体温升高,但相对于最急性型较低,在40 ℃左右,并表现出精神不集中,站卧不安,低头耷耳,食欲不旺的情况,伴随着干咳、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严重的腹泻。
随着病程进展,病羊排便频率加快,稀软不成型,且带有血丝,严重者排带血稀水便。
后期病羊脱水严重,出现酸中毒,开始出现死亡情况。
3.3 慢性型
急性型病羊如果没有发生死亡会逐渐转变为慢性型症状,病程可以持续10d 甚至数10d,症状比较轻微,但病情在长期积累下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大多数病羊会食欲废绝、喜静不喜动,以及流鼻涕、咳嗽,眼睑潮红、流泪,体温异常,而且排便稀软、小便清黄,机体日渐消瘦。
另外,此类型的病羊会携带大量病菌并持续地排放到外界环境中,从而污染环境致使其他健康羊群受到感染,危害性较大。
4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
4.1 增强养殖户的疫病防控意识
在基层养殖环节中,养殖户自身的疫病防控意识不强是导致羊疫广泛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像羊小反刍兽疫这一类的传染性疫病,防控意识不足极易会导致大规模的爆发。
因此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需加强重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养殖户对羊小反刍兽疫的了解,增强其疫病防控意识,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将相关政策和法规传播给养殖户,使其具备必要的法律意识。
并鼓励养殖户及时为羊只接种疫苗,并保持接种记录,制定科学的防疫计划,定期对羊只进行健康检查,并对疫苗管理工作进行跟踪和监测。
以便可以在养殖环节中树立科学的疫病防控意识,更好地指导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4.2 改善养殖场的饲养环境
养殖环境的营造直接会关系到羊群的健康水平,尤其是在羊小反刍兽疫的预防工作中,必须重视对养殖场的饲养环境进行优化。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科学进行养殖场的选址,基层养殖场选址应该注意远离密集居民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最好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郊区,还要注意远离工业污染区等;二是注意养殖场内部的布局建设,养殖户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立养殖场区域,使其符合要求和标准,要注意区分不同功能区域,例如饲料储存和加工区、羊只日常活动区和卫生管理区等,尤其是要注意羊舍的建造,应
专
题论
述
202311264该选用符合标准的建造材料建造羊舍,提供充足的自然和人工采光,以保持舍内通风等;三是营造良好的羊舍环境,确保舍内的通风、透光等条件,并做好温湿度的控制,最好采用空调设备来保障舍内温湿度的恒定,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给羊群造成应激刺激;四是加强卫生管理,养殖户要及时羊舍内的废弃物,更换干净的垫草,还要使用酚类、柠檬酸等消毒物品进行羊舍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要注意定期更换消毒药物,保障消毒效果;五是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舍内空气质量变差,过低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因此需要结合羊群的日龄、性别、大小等合理地调整养殖密度。
4.3 提高羊群饲喂质量
一是注意根据羊只的品种、年龄和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配饲料要符合营养需求,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要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包括干草、青
贮料,定期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且饲料的保存要注意防潮、防鼠害,并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二是采用合适的饲喂方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喂策略,合理分配饲料,避免浪费和过度饲喂,应分时分量喂养,保证羊只的饲料摄入量和营养平衡,还要定期清理饲槽和喂食器,确保羊只能够正常进食,并且每日观察羊只的食欲、精神状态和粪便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三是加强饮水管理。
羊只饮水需求的满足对于保持其生理机能和免疫力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养殖户要提供充足清洁、新鲜的饮水,还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防止疾病的传播。
四是合理使用添加剂。
根据不同情况,合理添加饲料添加剂,如益生菌和酶等,以促进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的提高。
五是结合养殖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饲喂,比如繁殖期的羊只除了日常的饲草料外要额外提供
高蛋白物,尤其是公羊需要投喂2枚/d 鸡蛋及500 mL/d 牛奶,补充体力,提高精子活力,母羊则要提供营养含量高的饲草料,精料要保证500
g/d,草料要用多汁鲜嫩的青草或玉米青贮料,
并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投喂,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生长,新生羔羊在出生1 h 内一定要辅助其吃到初乳,在后期的哺乳中要做到定时、定量,切记饥饱不均。
4.4 接种疫苗
羊小反刍兽疫的主要防控手段就是接种疫苗,常用的疫苗为小反刍兽疫疫苗,将药物按照
说明书混合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 mL/头份,头颈部皮下注射即可,首次接种后21 d 及时进行二次接种加强免疫,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
在免疫期间要注意聘请专业的兽医人员进行操作,注射器和针头要一次性使用,避免混用,接种该疫苗10 d 内不要再行接种其他种类疫苗。
4.5 严格引种
引种环节会加剧羊群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使得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更加频繁,因此还需要严格把控引种环节,减少该病的感染。
在引种之前就需要对引种地区进行流行疫病的调查工作,避免从疫区引种,引种运输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经过疫区,保障运输的安全。
引种后还需要隔离饲养30 d 左右,其间做好检疫工作,发现阳性案例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羊群健康以后混入原有的羊群中。
4.6 疫情的紧急处置方法
养殖户在日常养殖中要注意加强巡视,发现疑似病例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全场消毒工作。
确诊应该立即上报,相关人员需要迅速划
出疫点、疫区、危险区域,即疫点周围3 000 m 的范围,落实预案及指导方案要求,严格落实执行封锁、扑杀、消杀、运输、无害化处理等各项工作。
另外,养殖场也需要严格遵守防疫要求做好封锁隔离,落实防护、消杀工作,条件的地区要对疫区受威胁较大羊群进行紧急免疫,使用免
疫隔离设施,尽可能防止疫情扩散蔓。
5 结束语养殖户应加强学习,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内容,以便可以及时发现病发案例,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同时,养
殖户还需增强疫病防控意识,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日常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等多种举措尽可能地降低疾病发病率,减少损失,促进基层养羊业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嫄,朱在明,刘繁华,等.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与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23(11):48-49.[2] 吕明武,贾友色.羊小反刍兽疫防控[J].四川畜牧兽医,
2023(10):46,49.
[3]
王艾晶.羊小反刍兽疫的检测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J].现代
畜牧科技,2023(8):116-119.
[4]
李东勤.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3(22):92,94.[5] 马梦真,雷馨雨,李登亮,等.羊小反刍兽疫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23(6):91-95.
[6] 吴爽.羊小反刍兽疫防控四要点[J].农村新技术,2023(1): 39-40.
专
题论述
202311264中医治疗猪链球菌病
汤 武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
摘要: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在现阶段的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该病呈高发趋势,给养猪业带
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传统疫苗和抗生素治疗虽然有效,但在一些情况下存在诸多限制和问题。
为了探索一种更加有效和可行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养殖户和专家开始关注中医药的治疗潜力,且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对中药进行合理应用,获得了相对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主要对中医治疗猪链球病进行分析和探究,旨在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猪链球菌病;诊断;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3)11-0094-03
猪链球菌病为一种由链球菌引起的猪传染病,在养猪业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妊娠母猪流产等临床症状,对生猪生长和繁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该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品种、年龄的生猪身上,尤其是仔猪更易受到感染。
当猪链球菌病暴发时,往往会导致猪群集体性死亡,给养猪业的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减少猪链球菌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还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对已经患病的生猪,及时地治疗非常关键。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动物的疾病治疗上有很大的潜力。
1 生猪养殖场猪链球菌病病原以及流行病学
1.1 病原学特征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属于链球菌科,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一种。
猪链球菌是一种球形菌,通常成对或链状存在。
猪链球菌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根据菌株的血清型和多价疫苗的设计,已经鉴定出至少35个不同的血清型。
这种多样性可能与猪链球菌的吸附因子、凝集素和其他因子相关。
猪链球菌感染主要会引起猪体内脏器和组织的炎症反应。
该病可导致关节炎、脑膜炎、败血症、肺炎等。
猪链球菌的致病机制包括黏附、侵入和免疫逃逸等。
猪链球菌对高温和消毒药物敏感,这些特性可以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例如其在高温环
境中有较高的热敏感性。
60 ℃的环境下,该细菌能够在短时间内(约0.5 h)被灭活。
其对于多种消毒药物比较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3%漂白粉、75%酒精对猪链球菌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
使用3%漂白粉或75%酒精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在5 min 内有效消除细菌。
猪链球菌在存活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受到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25 ℃的环境下,该细菌可以存活大约1 d。
在猪粪便中,猪链球菌的存活时间约为7 d。
1.2 流行病学
猪链球菌病在全年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疫情多发,因此这个时段往往是该病的高发期。
气温升高有利于猪链球菌的生长繁殖,湿度过大则有利于其在环境中的温床形成,因此这种环境对猪链球菌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猪链球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引起传染。
不良的养殖条件、不合理的饲养管理,尤其是母猪分娩时的伤口,是细菌侵入的主要途径。
此外,猪链球菌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猪群内传播,尤其是在密集饲养的养猪场中传播风险更高。
猪链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断奶时的腐败乳汁、创伤或污染的环境因子等途径进入猪体内。
特别是在母猪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感染仔猪是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该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猪身上,尤其是对仔猪的影响最大,仔猪其易感性更强。
由于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猪链球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病因学研究显示,猪链球菌病是受到环境因素、营养状态、感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养殖环境不佳、营养不足以及养殖场其他多种疫病高发,均容易出现疫病高发的情况。
2 临床症状猪链球菌病在猪群中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具体包括以下症状:猪链球菌感染可导致病猪出现关节炎症状。
患猪表现出关节肿胀、疼痛、步
收稿日期 2023-08-10
作者简介 汤武(1993—),男,江苏常州人,本科,助理畜牧兽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疾病防治。